莫小剛


【摘要】景觀設計專業的涵蓋領域較廣,在項目設計中與其他專業交圈頻繁。本文通過對朱雀河濱水帶項目的景觀營造與設計,探索運用多專業整合的設計策略,從而改變既有的現狀及條件,最終實現面向未來、功能復合、生態宜人的景觀環境。
【關鍵詞】景觀設計;濱水項目;多專業整合;朱雀河濱水帶景觀設計
1、朱雀河濱水帶項目概況
朱雀河總長4.1公里,系新開挖通航河道,河道兩側綠化帶寬度各25m,周邊建筑業態以商務辦公為主,綠地附帶串聯一些小型公園。
2、景觀設計的難點與挑戰
2.1 駁岸形態單一、親水性差
本項目最初是由水利設計院完成了相關水利設計之后交給景觀設計的,盡管駁岸樣式做了一些不同材質的變化,但整體上還是通長的兩條直線一通到底,整體觀感比較僵硬。由于是通航河道,原有水利設計相對保守,近水范圍基本上均設置了安全防護欄桿,將人的行為活動都攔截在外面,基本上只能遠觀,無體驗感。
2.2 河道、支流以及防汛通道將空間切碎
主河道有一條支流將兩側綠帶分割為“十”字狀,致使每個地塊獨立分散,這對打造連續的濱水生活帶是非常不利的。另外,防汛通道是河道設計的必要條件,在原有水利設計圖紙中,防汛通道沿河堤布置,將本就狹窄的綠地切分的更加支離破碎,更加加劇了后續營造景觀的難度。同時,水利部門提出該防汛通道必須滿足兩個要求:1)無障礙通達;2)寬度需滿足3m。
2.3 場地豎向單一
河道為新開挖狀態,河道兩側地形呈倒梯形,豎向相對比較單一,就現有狀況而言,不進行有序的豎向調整,很難形成景觀層次。
2.4 商業建筑與水系關聯不強
河道附近均為商業辦公用地,最近的建筑距離河口線30米,有些園區還建有封閉式圍墻。
3、景觀設計在濱水設計項目中的多專業整合策略
3.1 整合使用人群,提出設計構想
“澤水而居”是人類的天性,濱水帶景觀設計必須以人的使用功能作為首要出發點,基于河道周邊以商務辦公為主的建筑業態分布,我們一方面重點滿足附近商務白領的日常需求(洽談、聚會、冥想、健身、便利店等),另一方面設法導入附近居民的休閑生活場景(漫步、垂釣、健身、圖書交換站、兒童游樂等)。
綜合以上,我們提出“融合自然環境、豐富水岸功能、重構岸線形態”的設計原則,旨在打造一條集濱水漫步、自行車騎行、商務休閑、時尚運動為一體的活力廊道系統。(圖1)
3.2 反提水利專業,營造混合式的邊界
在不影響原有功能的基礎上,我們希望改變原有的單一岸線,因此,向業主提出了以下幾點水利修改建議:
(1)不改變防汛通道的基本功能,賦予其騎行道和慢跑道的日常功能,同時,納入整個外圍城市“綠道”網絡,調整其筆直的形態,在不同場地間穿插,形成步移景異,開合有致的景觀空間;
(2)對駁岸分級,進行橫、豎向兩個維度調整。橫向方面,建議局部駁岸外擴,放大水面形成淺水區,種植水生植物,配合休閑平臺設置,吸引行人參與,增強參與感;豎向方面,建議局部硬質駁岸頂部下沉處理,甚至取消欄桿,打破標高一致的硬質駁岸做法。
經過反復溝通及效果推演,我們和業主、水利院最終達成共識,水利院重新在我們反饋的圖紙基礎上修改了駁岸做法。這一調整策略的實施對于我們的后續景觀設計是至關重要的。
3.3 提資市政專業,打通河流隔斷,連接綠地走廊
經過分析研究,我們認為朱雀河濱河帶綠地應該是一座連續的、可以連接外圍城市綠地的帶狀公園,而現有的基地條件是非常不利的。我們急需將零散的小地塊連接起來,我們便立即聯合業主向市政主管部門申請,分別在主河道架設兩座人行天橋聯通南北地塊,支流上架設兩座人行橋連通綠地,由于河流上需要通行小型船只,這些橋體后續還需市政專業人員參與設計。這項舉措勢必會增加一部分費用,但反過來講產生的社會效益是顯而易見的。
3.4 協調海綿專業,豐富景觀層次,疏導雨洪管理
3.4.1 景觀設計要與海綿設計同步進行
近些年,海綿城市在我國發展較快,很多地方政府還專門為此設立“海綿辦”來協調相關工作。因為存在多項技術規范及限制條款,這便催生了眾多的海綿設計公司。但是,海綿設計只負責海綿這個子項,它需要把一些技術指標嫁接在景觀總平面圖之上,比如雨水花園、植草溝、下凹式綠地的設置點位,水體的徑流、吸納、自然凈化以及儲蓄等運行方式。單方面的解決雨水問題會帶來綠地的顏值或使用功能下降,這就需要景觀專業的整體過程跟蹤。
3.4.2 整合海綿設計策略應用
首先,筆者認為景觀設計師在設計方案前應該充分了解各項海綿指標要求,做到心中有數,將特定條件早期預留規劃,切忌不管不顧做完方案直接交給海綿設計人員,這會導致最終方案出現難以控制的局面;其次,景觀方案交給海綿設計師后,需要雙方設計師經過反復的交圈討論,讓對方領會各自的意圖。我們的共同目的是在解決雨水問題的同時,將這些海綿設施恰如其分的隱藏在綠地內。
3.5 溝通園林綠化及水務部門,拓寬水系、提升建筑形象
朱雀河區域為正在開發中的新城板塊,需要有較好的城市基礎設施構建城市肌理。基于此因,我們提出在保證綠地率的前提下局部拓寬河道毗鄰建筑,這將極大的豐富水岸的形態,對于商辦建筑的招商也非常有幫助。拆除圍墻也進一步拉通園區與水系的關系,讓辦公人員隨時便捷的到達水邊。由于岸線的向外延伸,也延展出了一定面積的水生植物種植區,這些水生植物一方面美化了環境,另一方面凈化水質,增加了生物多樣性。當然,水系外擴勢必要減少一部分綠地,這就需要園林綠化部門與水務部門的聯合批準,當然,要促成這件事,也只有該項目的景觀設計師來推進協調了。
3.6 景觀內部專業整合
這里筆者舉例說明兩個內容:
3.6.1 見光不見燈
通常來說,一個項目都會需要一定量的照明來滿足晚間人群的使用需求,這些燈具的存在難免會對項目的觀感產生影響。本案中我們有三種燈具做了不同程度的嵌入式改造,一是將小射燈預設在木棧道的小欄桿柱的側面,燈體內嵌,離地30cm,與人的行進方向呈90°角;二是結合灌木將草坪燈改造為花草燈,平日掩映在花草里,不容易被發現;三是竭力將嵌壁燈規格做小,置入相鄰座椅或擋墻側面。
3.6.2 種植形式的創新
也是基于與海綿城市專業的多輪溝通,我們改變了一如既往的種植方式,規避了大量的修剪型灌木的種植,取而代之的是黃金菊、狼尾草、馬鞭草、玉簪、各色鳶尾以及八仙花等鄉土品種組成的各種豐富的自然群落,這些群落在不同的季節也會表現出不同的形態和花色。這不僅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吸引市民前來打卡,還大大降低了未來的養護成本。(圖2)
4、結論與展望
朱雀河濱水帶景觀工程目前已竣工,從最終呈現的效果來看,很好的達到了我們的設計目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景觀不僅是用來觀賞的,還是可參與的;
(2)形成四季變換的景觀空間肌理,通過對駁岸的優化,形成了較多的生態淺水區,這些地方我們種植了形態各異的水生植物,拿蘆葦為例,冬天干枯收割掉以后,淺水區呈現的是靜水面;春天,發出來郁郁蔥蔥,高度也不會很高,富有層次,可賞可觀;夏秋季,蘆葦會長的非常高,中間穿插一條木棧道,人行其中,會有非常特別的空間體驗;
(3)極大的改善了水生態環境。大量水生植物不僅改善了水質,也給小魚小蝦們提供了棲息地,自然生態系統得到修復。
(4)發揮寓教于樂的積極作用。淺水區是非常安全的,人們可以近距離觀察魚蝦,也可以觀賞各類花花草草,從中增強科普認知,這不正是我們常說的“美好生活”嗎?
(5)如何讓景觀設計更有價值。景觀設計并不是一個配套規劃、建筑等相關專業的附屬專業,反之,其包含的領域涉及方方面面。隨著社會的發展,專業越來越細分,這是好事。但是,這更需要系統的做好統籌,景觀專業將在未來的項目中扮演越來越多的統籌角色。如何在項目中更加恰當的發揮景觀設計的作用,這將是筆者在未來設計中的核心追求。
參考文獻:
[1]微信公眾號.意格設計.【意格作品】杭黃鐵路桐廬站站前廣場——景觀引領多專業整合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