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雨思
【摘要】5G技術的出現,象征著5G時代的來臨。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的不斷發展,5G技術為人類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同時帶動物流業向智能化發展。5G的來臨,將會引發物流行業的巨變。中等職業學校擔負著為社會各行各業輸送實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務。作為中職學校物流專業教師,通過分析5G時代各種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技術對物流行業發展的影響,結合現階段中職學校物流專業課程教學,提出對中職物流專業學生培養過程中的教學改革創新與思考。
【關鍵詞】5G;人工智能;物聯網;人才培養;教學改革
5G的誕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隨著5G技術、人工智能、VR、AR、互聯網、物聯網技術、無人駕駛技術等高新技術的融合快速發展,5G的超寬帶、超高速度、超低延時等將在物流領域催生一批新應用,無人車、無人機、無人倉等應用也將會逐漸普及,同時也為5G時代物流智能化發展打下了基礎,提供了想象空間。物流業的迅猛發展,意味著對物流專業人才的要求也將有所提高。
1、5G與自動識別技術
5G與自動識別技術,是數據挖掘技術的結合,它將使物流變得智能化。利用條形碼、射頻識別技術、傳感器、全球定位系統等先進的物聯網技術,通過網絡通信技術平臺進行信息處理,廣泛應用于物流業運輸、倉儲、配送、包裝、裝卸等基本活動環節,讓貨物運輸過程實現自動化運作,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技術上要求實現物品識別、跟蹤溯源、實時響應等。因此在中職學校物流專業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可增加無線射頻識別(RFID)技術和物流信息系統基礎知識的相關課程或實訓內容,讓學生在校期間掌握基本概念和相關的技術操作。
2、5G與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
5G與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結合可以運用于物流倉儲。5G的迅速發展推動著物流倉儲設備向智能化方向更進一步,無人倉的出現標志著物流倉儲翻開了新的篇章。在智能分揀和機器人運用過程中,我們需要無線通信網絡具備極低時延和高可靠的特征;高效精確地實現貨物的分揀存儲和無人配送。在物流設備的倉儲物流設施中,無論是移動碼垛機器人、智能叉車、智能無人配送車等設備,都能在5G技術的支持下,實現安全的無人化生產。
我認為,無人倉的相關知識、內容可以融合到現有的專業課程當中,也可以新開設一門課程專門講授相關內容。新開設課程的名稱可為“物流信息技術”、“物流信息系統”、“智慧物流”、“無人倉應用”等。對于無人倉這一新智能設備的學習和認知,除了要求學生掌握無人倉的基本概念、應用場景等基本概念內容,還可以增加實操、技能技術以及大數據分析方面知識,例如:無人倉庫區規劃、無人倉網絡環境搭建、無人倉運營數據分析、無人倉庫區優化管理等。中等職業教育擔負著為各行各業輸送實用型人才的任務,要培養和發展技術技能型人才,物流專業的人才培養往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也順應了當前物流行業的發展方向。
3、5G與GIS技術結合
GIS技術能通過一張圖,管理訂單信息、網點信息、送貨信息、車輛信息、客戶信息等數據,實現快速智能分單、網點合理布局、送貨路線合理規劃、包裹監控與管理。使用GIS技術可以快速構建一張圖,5G與GIS技術結合,在物流運輸管理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GIS技術可以幫助物流企業實現基于地圖的服務,例如:網點標注、片區劃分、快速分單、車輛監控管理、物流配送路線規劃、數據統計等。通過GIS技術,能夠從“地理空間”的角度管理大數據,更好的規劃合理的物流運輸路線,進行合理的選址分析。在中等職業教育物流專業課程中,《物流地理》、《物流運輸》等課程都涉及到“圖”和“路線”方面的內容,對于方案、數據的分析,也應當作為當前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內容之一。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適當增加GIS技術方面知識的學習,由于設施設備的局限,可借助學習平臺等軟件加以實現。
4、5G與無人機
5G可以應用于無人機。5G的超寬帶、超高速度讓無人機更好地發展,在5G環境的支撐下,可使無人機設備運行得更加安全可靠。目前,京東、順豐等企業都在發展無人機科技,試運營無人機配送。我認為,在學校有條件的情況下,也可以讓中等職業學校物流專業學生接觸無人機,認識無人機。我建議可通過課后興趣小組或第二課堂等方式,來拓展無人機方面的知識,也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結語:
基于5G、機器人、物聯網、無人配送等高新技術正在逐步應用到物流行業的事實,可以推斷未來5G技術一定能在物流行業中發揮重要作用。推動現代物流管理的升級,可以看出物流行業對人員的需求數量將會越來越少,響應速度將越來越快。作為中等職業學校物流專業教師,應當樹立新理念,更新教學方式和課程設計,與時俱進,引入新的技術、新的概念,將學生培養成適應當前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技術技能型、實用型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物流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參考文獻:
[1]劉芳宇.5G助推物流智能化時代加速到來[N].經濟參考報,2019-06-19
[2]丁琳.消費升級時代 物流技術革新[J].《科學之友(上半月)》,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