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
【摘要】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按照黨的十九大決策部署,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9年11月印發了《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規劃》近期至2022年,中期至2035年,遠期展望至2050年,是到本世紀中葉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性、綜合性、指導性文件。《規劃》文件從財、人、物、科技、環境五個方面,部署了應對于社會老齡化問題的具體工作內容,而居住區規劃中養老配套設施規劃,更是作為《規劃》文件中的物及環境的兩項重要內容。在現狀許多居住區規劃項目中,養老服務設施僅僅是滿足居住區規劃指標的面積要求,并沒有起到其真正的配套服務設施作用。日間托老等類似設施出現了空置率高,使用率低的現象。論文通過對于養老設施的空間布局,內部具體功能的梳理,居住建筑的養老設施智能化設計,以及社區養老互聯平臺功能等方面內容進行相應論述,希望養老服務設施能夠真正起到居住區配套服務的作用,實現以人為本,以和諧有序的步伐邁入老齡化社會。
【關鍵詞】社區養老;居住區規劃;人性化設計
我國老齡化的發展速度遠超與發達國家,根據相關調查報告及數據模型分析,中國老年撫養系數將由2000年的9.9(平均9.9個勞動力供養一個老人),下跌至2020年的5.8以及2050年的2.3。為了更好的應對于老齡化問題,多部委出臺相關的政策性文件,并且在2018年-2019年兩年間,發布《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16-2014(2018年版)、《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GB50180-2018、《老年人照料設施建筑設計標準》JGJ450-2018等建筑行業技術標準中都對適老化設計做了相關的要求。相對于機構養老的模式,社會對居家養老模式更為認同,需求也十分的迫切。
1、養老設施的空間布局
社區養老以家庭為主,以社區機構為輔,養老設施以嵌入式模式可變為綜合聯動模式,在居住區規劃中,養老設施同商業服務及社區衛生服務設施聯合建設,形成配套服務綜合體,在空間布局上以中心化布局模式為基本空間布局模型,配套綜合體結合群眾體育活動設施形成布局中心,與居住建筑組團有機相連,形成5分鐘生活圈的圓心。養老服務設施從填空規劃模式,真正變為服務中心輻射模式,成為社區生活圈真正的中心,讓養老設施真正的發揮作用,而非只是為了滿足規劃指標要求,成為日后運營管理均有問題的空置房間。此復合中心化的模式,一方面充分利用了配套設施功能完備、生活便利的特點,另一方面也充分滿足了老年人融入社會的心理需求,更加符合居住社區全齡化的發展需求。
2、內部具體功能的梳理
在居住區規劃中,養老設施同商業服務及社區衛生服務設施聯合建設,形成配套服務綜合體,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托老所)以及社區養老院,從單一的床位護理模式,變為醫療保健、醫療器械租賃、居家適老化改造裝修咨詢、護理上門中介機構、老年大學、便利店或小餐館提供老年餐或生鮮配送上門等綜合業態的物業類型,形成完備的服務體系。同時打破區隔,讓各個年齡階段參與到社區養老、居家養老中去,讓這些設施實現多年齡層參與的社會屬性,打破養老設施僅服務老年人,同時也可以服務其他的人群,充分利用社區配套的空間及功能,讓老年人生活在社區中更加具有交流感及社會歸屬感。
3、居住建筑的養老設施智能化設計
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我們正在經歷第五次技術革命,智能硬件及智能軟件都可以在居家養老及社區養老領域發揮重要的作用。物聯網及智能家居等高科技的技術,可以很好的改善居住的品質及生活的質量。例如可以通過一些可穿戴設備或居家固定設備對于老人的身體健康情況進行檢測;通過改善老年人居住空間的物理性能,例如光環境,可以改善老年人對于時間的認知退化;安裝緊急按鈕,保障老年人在居家生活中遇到緊急情況,能夠在最短時間內得到緊急救助;安裝燃氣、煙氣及漏水報警感應器,保障獨居老人的生命安全。綜上所述,智能家居系統一方面可以方便老年人的日常起居,另一方面也保障了老年人居家生活的安全性,更好的實現了老有所依,依靠的不僅只是兒女,而是依靠科學技術去保障美好的生活。
4、社區養老互聯平臺功能
通過對養老設施的空間布局及功能復合以及居住空間智能化設計,來實現社區養老的平臺功能。社區公共服務設施作為養老設施的硬件載體,同時也承擔著軟件互聯的功能,實現各個資源的整合以及合理配置。居民通過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可以找到自己所需求的老年護理服務,養老設施及社區衛生服務設施通過對社區老人健康數據采集的并整合成為健康檔案,為老年人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居家老齡健康服務;快遞服務、送餐送菜服務等日常上門服務借鑒于日本模式,形成安危監督體系,對孤寡老人進行日常巡視。社區公共服務設施發揮其平臺作用,互聯互通高效工作,構建出養老、尊老、敬老的社會環境。
結語:
早在2011年《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中就提出了“9073”的養老模式,再到新《規劃》,經過近十年間的發展,作為物質層面一方面需提升居家社區養老品質,加大養老設施的供給,另一方面如何用好養老設施也需要深入思考。建筑師、規劃師從項目規劃開始,對于配套設施布局和建筑單體的設計,不僅只是停留在滿足規劃千人指標的要求及行業規范的要求,更應該把適老化設計落在實地。養老設施由嵌入式模式變為綜合聯動模式,增加養老居住產品的科技支撐,借鑒互聯網+的運作思路和模式,整合資源,使養老設施真正的服務于人民,適老化設計服務于人民,以積極姿態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出老有所居、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的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人民日報》,2019.11.22
[2]《麥肯錫:中國商業個人養老市場有望現“爆發式”增長》(網絡),2019
[3]《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GB5018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