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機械電子已經作為我國新興產業支柱之一,它的不斷完善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密切地聯系,而機電一體化又稱為機械電子工程,顧名思義,其與機械電子工程和電子技術密切相關,如何讓機電一體化與電子技術良好地結合起來是當下的首要任務,本文將對機電一體化與電子技術的發展進行探討和深入地分析。
【關鍵詞】機電一體化;電子技術發展;分析
國家發展,工業當先,而機械工業作為所有工業的基礎,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就相當于工業的心臟和源頭,帶動的工業的發展,如今,科技發達,在以電子技術為大環境的背景下,工業的使用和發展離不開計算機技術,而計算機技術又離不開電子技術的支持,所以,機電一體化與電子技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必須重視和關注雙方共同的發展。本文將通過機電一體化和電子技術發展過程,提出機電一體化和電子技術的發展趨勢和幾點建議。
1、機電一體化與電子技術的發展過程
機電一體化又稱機械電子學,是由機械學和電子學組合而成的,從長久地發展歷程延伸到現在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在1960年之前的初級階段,在這一階段時,電子技術的開發只有零零星星的初步成果,機械產品和電子技術的結合更是少之又少,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社會開始將軍用機電技術應用到民用之中利于戰后的重建和恢復,這也為未來的機電技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二是1970年到1980年的快速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控制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機電一體化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另外一些精細的零件的出現野味機電一體化提供了物質保障,兩種保障共同為機電一體化的發展和推廣做了充足的準備;三是2000年左右的現代化階段,在這一階段,機電一體化技術開始向信息化、智能化邁進,開啟了新的篇章,與此同時,人工智能,計算機網絡的建立也很好的配合著機電一體化的發展,由此可見,在長久的發展史中,機電一體化和電子技術密不可分,共同營造了科技的革新,具有非同凡響的發展前景。
2、機電一體化與電子技術的發展趨勢和建議
2.1智能化
隨著科技的進步,機電一體化與電子技術向著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各個企業,各大領域已經認識到了智能化所帶來的無限前景,機電一體化與電子技術在理論實踐的基礎上,融合了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的精髓成果,模擬人類思維,打造出具有獨立思考,邏輯思維能力的機器人,另外在數控機床,機械制造自動化等一些領域也充分的應用了機電一體化與電子技術,加快了工作效率,推動了經濟發展。
2.2模塊化
機電一體化與電子技術的整合歸類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將錯綜復雜的電子產品進行系統化的分類,有針對性地進行機械、動力、電氣等產品單元的研發,結合企業的生產需要,前期先本著從少而精的理念開始,逐步擴大生產規模,為以后生產大型機器設備做好充足的準備,另外,模塊化的發展也會給機械電子的經濟帶來標準化的通道,并且提供適宜且有效的流程模式。
2.3綠色化
機電一體化與電子技術在發展的同時一定要注重對環境的影響,迎合保護環境的時代感召,在生產和加工的過程中,要符合人類健康和環境保護標準,廢除原有的老式工廠,加快建造新型工廠,應用新型能源,將對環境的危害降到最低,有條件的話還應該進行回收和再利用技術的普及,將綠色化貫穿到整個流程之中,將可持續發展深入到每一個技術人員心中,讓機電一體化在工業發展如此迅速地今天也能實現人類和環境和諧共存的理念。
2.4網絡化
在網絡全球化的大環境下,網絡技術日趨成熟的今天,機電一體化與電子技術也必須迎合時代發展,利用網絡來進行有效的推廣,否則即使電子產品應用了新的技術手段,打造出質量上乘,理念獨特,功能完備的產品也無法快速暢銷全球,所以,合理利用好網絡化所帶來的便捷,可以讓機電一體化與電子技術更快地普及和推廣,為工業經濟的發展提供橋梁。
2.5微型化
機電一體化與電子技術在發展的同時也要做到微型化的處理,一定要向微觀領域發展,不能局限于大型機器,大型零件,定點放置移動不便,要制造出便于攜帶且功能完備的微型機器,微型零件,這些零件體積小巧,節能減排,便于攜帶,可以應用到各大領域之中,使常規的電子產品得到有效的改觀,為進一步的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提供有效的途徑。
結語:
綜合上述分析,可以預見未來的機電一體化與電子技術必然會應用非常廣泛,我國的機械生產制造,日常的生活用品也越來越離不開機電一體化技術,作為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技術學科,通過機電一體化與其他產業技術的融合可以對我國各個產業都帶來質的飛升,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動了社會生產,促進我國的制造業水平,從根本上加強我國科學技術的含金量,為廣大人民群眾帶來更快捷的便利和更優質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潘廷茂.機電一體化與電子技術的發展研究[J].內燃機與配件,2018(1):197-198.
[2]王偉.機電一體化與電子技術的發展研究[J].山東工業技術,2018(6):156-156.
[3]盛中華.試探機電一體化技術發展趨勢[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8(03):112-113.
作者簡介:
王振(370403198809053432),男,漢族,山東省棗莊市人,機電工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