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鳳鳴
【摘要】新課改理念融入教學的今天,我們應該意識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學科素養的有效培育。對于高中歷史教學來說,傳統的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興趣與主動性得不到有效體現,學習效率難以提升。從新課改理念出發,教師應該著力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入手分析,探討在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歷史的教學改革策略,就提升教學實效性提出一些觀點與方法。
【關鍵詞】核心素養 教學策略 高中歷史 實效性
我國傳統文化傳承幾千年,歷史學科見證了華夏文明的滄桑與偉大,同時也包含了世界其它國家的人文歷史,其內容豐富、涵蓋面廣,要想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內全部將這些歷史有效掌握,對于高中生來講確實很費勁。學生不僅要史料本身進行嚴謹的考察,還要有對待歷史的認知歷史觀,能夠具備嚴謹縝密的邏輯分析,能夠對歷史發展有一個深刻的感悟與借鑒。
一、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內涵
學生學習歷史課程,重要掌握其法,通過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來探索歷史的真諦,也只有具備了這樣的專業素養,學生才能吃透歷史,才能實現教與學的實效性。從歷史學科角度出發,結合新課改理念,歷史核心素養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其一,唯物史觀。學習歷史的過程是一個從外向內的滲透過程,要想探求真相,破除其中的本質,很大因素來源于具備引導性的唯物史觀。也正是在其引導下,學生才能夠全面化、客觀化的角度來剖析歷史。高中歷史學習的基礎就是唯物史觀,當學生具備以辯證的眼光來看待歷史時,才能夠解讀其歷史本質,并且獲得歷史知識。
其二,時空觀念。每一段歷史的形成都離不開三個要素:時間、人物、事件,這三者之間相互關聯,共同構架出歷史脈絡。這三要素是如何聯系的呢?時空觀念是本質和基礎,歷史的發展進程,就是按照時間與空間的順序進行的,每一段時間內所發生的事件,讓整個歷史有據可查,具備規律性。為了更加容易教學,高中歷史教材內容的設計,具有針對性的進行知識網絡銜接,以經濟、政治、文化三個部分為主干,枝條線索以時間、地點等內容進行勾勒,給出了整個歷史一個較為完整的框架,但只有讓學生具備時空觀念,才能有效解讀與理解這些框架網絡,并且將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有效綜合,從而解讀完整的歷史。
其三,史料實證。學生了解歷史大多來自于史料的記載,但不否認古代遺留下來的中央集權皇帝專政的時期,是否完全真實客觀的記錄了歷史,因此,史料也具有一定的欺騙性,這就要求學生能夠進行辯證的分析,多方驗證。所以說,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能夠獨立分析手中的歷史資料,并且通過多種依據來進行真偽辨別與證實,提取其中的真實部分,才能提升學習歷史的準確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雖不需要學生進行史料的驗證,但也應該培養學生具備這一素養,能夠初步明了史料的撰寫人的意圖,從而加深對歷史知識的認知與理解。
其四,歷史解釋。解釋歷史需要以史料為根基,對某些歷史事件進行客觀的評判。學生接觸的歷史,大多數是前人所記錄下來的,其實也就是他們對歷史的自我解讀,只不過解讀之人所處的歷史背景不同,思維角度也存在差異。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中,需要屏除其中的主觀因素,能夠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來看待歷史,并且進行科學化的解釋與評判。
其五,家國情懷。教師培養學生學習歷史是需要讓學生具備社會責任,提升學生的人文追求,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歷史不僅僅是一個個獨立的客觀事件,還包含了先人前輩的智慧,以及文化的傳承。所以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精髓,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加強對于中華名族的認同感,并且能夠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全面提升自我綜合素養。
二、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策略
策略一,對新改革考核方式的重視。傳統歷史教學理念下的歷史考核,主要以成績作為評判標準,考核學生的標準都是依據每次的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但這樣的方式,忽視了學生對于歷史整體的掌握,很容易使歷史碎片化。導致許多學生根本沒有全面解讀歷史的意識,為了應對考試,死記硬背一些知識點與歷史事件。一張試卷容量有限,又怎能囊括世界幾千年發展積累的歷史與細節,只不過是挑選一些典型事件來讓學生進行分析。這樣的形式下,嚴重制約了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可這種客觀的考核方式一直都存在著,要想打破考試論英雄的選拔方式,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于歷史學科來說,教師可以革新教學理念,適應考試的同時,也做到讓學生對歷史有正確的認知學習觀念與方式。教師可以開展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辯論會,來提高學生的歷史修養。
如李約瑟難題,辯論小農經濟為中國帶來的利與弊,讓學生站在現實的角度去思考,然后再假設康熙等一系列皇帝進行了資產階級的改革,推斷現在的中國會是什么樣。讓學生展開想象,用學生的思維來展開討論,在這樣的方式下,不僅培養學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講話的技巧,同時也讓學生更深刻的解讀了歷史事件的意義與價值,讓學生更容易將歷史事件進行串聯解讀,提升邏輯推理能力。教師可以將這一討論作為學生考核的一部分,讓學生不在局限于死記硬背課本的學習方式,強行扭轉學生的固有學習模式,激發學生的自學能力與內在潛能。
策略二,歷史資料的延展閱讀。前文提及一本教科書無法涵蓋所有歷史,所以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展開豐富視野的課外經典閱讀,如“世界通史”了解世界發展到20世紀之前是什么樣子;如“文明史”等,許多有利于學生更好擴充課本知識,提高學生視野的書籍,都是進行歷史資料延展的有效途徑。讓學生不在局限于課本內容知識的死記硬背,多創設具備開放性的歷史問題,來讓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
策略三,注重史實的積累與嚴謹性。高中生正處于青春懵懂、思維活躍的時期,由于自身閱歷與歷史積累的匱乏,很難站在客觀正確的角度去分析一件歷史事件。若是教師沒有給予學生細致的分析與解讀,那么學生就會失去歷史所能帶給自己的嚴謹。
舉例:我們在講授“日本近代史”這部分內容時,就不應該帶入某些主觀色彩,重點應該放在教材內容當中的近代改革的歷史。比如,三菱品牌在明治維新中就已經建立成型,延續至今。明治維新在船舶、化學、工業、輕工業等方面的成就,奠定了其一個歷史時期的強大。教師要拋開一些歷史成見,去解讀所要掌握的具體知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正視日本的發展。
策略四,外部資源的助力實現全面性發展。時代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的教學資源也不僅僅局限于課本內容。尤其是網絡信息化的普及,我們借助多媒體可以實現很多以往只能用嘴和文字來敘述的事件與內容。例如,中國近代史,林則徐與虎門銷煙的歷史學習,我們就可以通過播放“虎門銷煙”這部電影,來還原真實的當時情境,不僅給予學生更直觀的視覺感受,同時也更容易讓學生全面了解那一時期社會下人民的苦難現狀,整個事件的前因后果,當時的政治局勢,社會背景都能夠深刻地讓學生感知。
總之,核心素養的高中歷史教學不在局限于課本,而是引導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運用信息技術進行高效課外閱讀,這樣,不僅有利于開闊的眼界,也便于學生隨時進行資料的翻找,讓歷史的論證分析更加高效與全面,從而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同時也有利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升華。
參考文獻:
[1]崔爽.淺談歷史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J].教育研究,2017,(06).
[2]陳正桃.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J].新課程,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