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卓
摘要:詞匯對社會變化的反映十分迅速,清末民初時期社會動蕩,從漢語史角度來看,正是近代漢語向現代漢語的過渡階段,詞匯變化豐富。對此時期詞匯來源的研究是語言研究的重要內容,具有一定的語言學研究價值。
關鍵詞:清末民初;新詞;來源
1840—1919年的清末民初時期是近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的過渡階段。這一時期社會巨變,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意識形態都涌入中國大門,漢語詞匯系統迫切需要大量新詞匯與之相對應,所以此時期新詞大量顯現,這一現象值得語言學界重點關注。
一、本土新詞
王力先生曾指出:當我們把別的語言中的詞連音帶義都接受過來的時候,就把這種詞叫作借詞,也就是一般所謂音譯;用漢語的構詞方式翻譯外語時,叫意譯,只有借詞才能算外來詞,而譯詞不應該算外來詞。[1]西源外來詞和日源外來詞都屬于借詞一類。所以這里所研究的范圍,既包括本族新造詞,也包括他語意譯的新詞。
本土新詞用漢語自有的語素和造詞方法生成新詞,這種方法造的新詞表達意思更加直接,更易于漢語使用者理解和接受,并且也更加容易推廣,所以,本土新詞在語言傳播的過程中適應性更強,有較強的生命力。
(一)本族新造詞
本族新造詞是指利用漢語語言材料,按照固有的構詞方式構成的,表達新事物、新概念的詞。如博覽院、博物場、蟲學、傳聲器、傳聲筒、代數、地學、地質學、飛機、公議堂、公議廳、光學、文學館、下議院、炫奇會、洋琴、養瘋院、養啞院、議事廳、議政院、銀館、郵局、郵政局、原質、債欠、照相鏡、自行車、自來水、自治等等。
(二)意譯詞
意譯詞是利用漢語中的構詞材料,按漢語構詞方式構造出來的,與其他語言中某個詞相對應的詞。意譯詞與詞源詞之間只保持著意義上的聯系,在讀音和字形上都完全不同。比如赤道、電氣、積分、經線、微分、委員、主權、總統、總統領等等。
(三)仿譯詞
仿譯詞是分別將外語中的構詞材料按外語中的次序依次譯成漢語,使構詞成分的選擇和構詞結構的選擇與外語詞一一對應。比如“電報局”的英文為“telegraph office”,類似的詞語還有大腦、電報、電報局、電鐙、電機、電機信、電纜、電氣燈、電氣光、電氣機、電氣線、公法、公司、國法、火機、藍皮書、馬力、煤氣燈、手箱、鐵道、外部、晚報、小腦、洋語、郵票、照相器、植物場等等。
二、外來新詞
對于外來詞的界定方法,王力《漢語史稿》[2]、符淮青《現代漢語詞匯》[3]、史有為《漢語外來詞》[4]都把外來詞區分為借詞和譯詞,即以音譯詞和意譯詞進行區分,他們都把音譯詞(借詞)看作是外來詞,認為意譯詞不能看作外來詞。本文采用王力等的觀點,對包括西源音譯詞和日源借詞在內的外來詞進行考察。
(一)西源外來詞
清末民初時期外來詞中西源外來詞來主要來自英語,也有少部分是來自法語、德語、俄語、意大利語等西方國家語言。
1.音譯外來詞
音譯詞是指兩種語言的音與義都相互對應,但以本族文字即漢字書寫,但從字面不能看出詞語的意思。這些詞主要出現在各種科學著作中,比如哀的邁敦書、埃士忌廉、盎司、巴力門、罷蘭地、鉑、布拉默特、得力風、躉、佛郎克、佛樂林、康白度、舍利、以太、德律風等等。
2.音譯兼意譯外來詞
相對于只考慮讀音的西源外來詞,有些詞語的翻譯更具智慧,音譯詞中也有音譯兼表義的,是音義雙關的外來詞。這些詞在翻譯過程中既考慮到原詞語的發音,又考慮到漢語所表達的意義。如繃帶、俱樂部、圖騰、烏托邦、雅片等等。
3.半音譯+半意譯
另外,有些詞的翻譯更加縝密,在音譯的同時,加上能夠代表物品屬性的意義符號,既考慮到原語詞匯的讀音,又方便閱讀者對詞語的理解。如愛斯基摩人、冰淇淋、冰忌廉、啤酒、珂羅版、摩托車等。
(二)日源外來詞
日源外來詞與西源外來詞不同,由于中日之間的淵源,歷史上中日文化交流有過兩次高潮。第一次是唐代,唐代的中國盛況空前,從公元4世紀以后,日本向中國學習文化和語言,日本通過各種方法從漢語借用大量漢字。第二次是近代,近代日本科學技術先進程度遠超中國,日本明治維新后,日本人從西歐吸收了大量的政治、經濟、軍事、法律、文化等方面的術語,其中有很多都是用漢字來書寫的,但與漢語讀音完全不同。中國通過選派赴日留學生等方式向日本積極學習先進科學技術,也將日語詞匯帶回中國,中國很多知名學者如康有為、梁啟超等都曾赴日本留學。所以,日源外來詞大部分是借用日語中的漢字形式,但讀音不借用。
來自日語的詞形借詞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日語原語借詞,第二類是日語回歸借詞,判斷一個日源外來詞是原語借詞還是回歸借詞的方法是“時間順序法”。
1.日語原語借詞
日語原語借詞是日本利用漢字形式重新創造出來的日語新詞,是日語本族詞,或者是那些雖然見于漢語早期書籍,但后來在日本詞義發生變化的詞,用來表示新事物或者意譯各種西源新詞。日語中原語借詞如辯護士、博物館、不動產、常務兵、傳染病、代表、地理學、電話、電信、電信機、動產、動物場、法庭、工廠、工科、公園、共和、觀念、廣場、后備兵、化石、會員、混凝土、機關、技師、交通等等。
2.日語回歸借詞
日語回歸借詞是見于早期漢語著作,經日語使用,后又回到中國,并在漢語中使用,意義仍然相同的詞,這類詞數量不多。“博士”一詞即為日語回歸借詞。“博士”一詞古義為“博學之人”,1889年傳云龍在復合詞“文學博士”中用過此詞,他在談及京都大學時,用過“文學博士”一詞。1901至1902年,嚴復在一個按語中對此詞有過這樣的解釋:“博士西名達格特兒(doctor),其品第視中國貢士,凡醫例稱達格特兒,律家格致家亦用此號。”[5]此類似的詞還有方法、會話、劇場、課程、理科、判決、世界、議院、自由等。
清末民初詞匯來源呈現出如下特點:
(1)清末民初時期新詞更加豐富。從新詞來源看,清末民初西源、日源、本族新詞都大量顯現,從形式來看也比較豐富,包括音譯、意譯、音譯兼意譯、半音譯半意譯、仿譯等形式。音譯詞根據西方語言的發音決定翻譯的音節數,所以詞的音節上沒有一定的規律可循。音譯詞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一人一譯、一詞多譯。比如現代漢語中沿用的“咖啡”一詞,在《申報》中分別出現“加啡”“架啡”“架非”和“茄非”等音譯詞匯。
(2)與西源外來詞相比,日源外來詞的字形和讀音更加穩定。字形即采用日語中的漢字字形,讀音則采用漢語中的讀音,翻譯方式也比較固定。日源外來詞以復合型雙音詞為主,通過語素義往往能分析出詞義,在理解和使用上都優于西源外來詞,具有天然傳播優勢。
(3)清末民初時期新詞以本土新詞為主。本土新詞占新詞總數的一半以上,意譯詞和仿譯詞也是新造詞的重要方式,但相對數量較少,約占本土新詞的十分之一。借詞中日源借詞數量也比較豐富,來自西源的音譯詞數量相對較少,這與音譯詞構詞方式不穩定有關。
(4)本土新詞是按漢語構詞法,用漢語語料創造的,也是當時民眾更容易接受和使用的。但本土新詞之間也會產生同義詞,這些同義詞最終也只有一到兩個會成為通行詞并過渡到現代漢語。
(5)清末民初新詞使用呈現出一種并用狀態。從各期的詞語使用情況來看,本土新詞和日語外來詞并用,意譯詞和音譯詞并行,音譯詞的翻譯沒有統一標準,使用不固定。
清末民初時期是本土新詞不斷產生,外來詞匯大量涌入中國的特殊時期,因此新詞的量比較大,無論是本土新詞還是外來詞,都為豐富此時期漢語詞匯做出了貢獻,也為現代漢語詞匯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2]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4:587、507.
[3]符淮青.現代漢語詞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184.
[4]史有為.漢語外來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56.
[5]馬西尼.現代漢語詞匯的形成[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