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萌遙
摘要:口譯的交際性原則為釋意論在俄語口譯活動中的應用提供了可能。通過對釋意論三角模型的研究,揭示釋意論對俄語口譯實踐方法論上的啟發。
關鍵詞:釋意論;俄語;口譯;技巧
2019年6月,中俄兩國元首將兩國關系提升為“新時代中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標志著兩國關系邁入更高水平。隨著中俄兩國交往的日益密切,俄語口譯活動質量的要求漸趨嚴格。實踐的發展離不開理論的指導。釋意論作為一項重要的翻譯理論,對俄語口譯實踐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一、何為釋意論
20世紀60年代末,釋意學派產生于法國。塞萊斯科維奇在長期口譯實踐中,依據個人經驗,總結前人成果,創造性提出“釋意論”的觀點。勒代雷在其基礎上將釋意論不斷豐富發展。
釋意學派將翻譯過程分為三個步驟,也稱之為“三角模型”,即理解,脫離源語外殼,再表達。
以俄語口譯過程為例,“理解”,指翻譯的第一步是充分理解講話人的意思。塞萊斯科維奇和勒代雷認為,翻譯是一項將講話人的意思翻譯出來的活動,翻譯過程中不會因為不同的語言組合而有較大的差別。[1]由此可見,翻譯的首要目的是意思的傳達。“脫離源語外殼”指拋棄源語的語言形式、詞句順序等,把握最核心的意義。科米薩羅夫在《現代翻譯學》中通過舉例說明,塞萊斯科維奇的觀點建立在具體語境之上,想要理解原文思想,必須拋棄原來的言語形式。[2]“再表達”在口譯中指的就是根據記憶的內容,按照譯語習慣重新組織并合理表述出來。許均認為,口筆譯具有共同點,即摒棄語言層次的表達,在理解篇章的基礎上對作者或講話者的思想進行表達。[3]釋意論再表達過程中,傳達的是理解篇章后得到的精神和思想,而不是語言層次上的形式。
二、釋意論對俄語口譯方法策略的啟發
一定程度上,釋意論可依據三角模型為俄語口譯提供方法論指導。
(一)理解
釋意學派認為,理解是做好翻譯的第一步。準確理解的前提是譯員的知識儲備。一般來說,分為兩大類,即語言內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
語言內知識,是譯員在學習過程中必須牢固掌握的基礎。俄語語法規則相對來說較為復雜。俄語中的同義詞有很多,例如“способствовать,содействоать,продвигать”等。這三個詞都表示“促進,有助于”,但是動詞接格不同,前兩個單詞后接三格,最后一個單詞后接四格。由此看來,俄語語法的掌握直接決定我們翻譯的正確與否。在牢固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堅持每天看俄文內容,加強語感,用俄語思維進行思考,可以幫助譯員準確理解原意。
文化背景知識,顧名思義,指所學語言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識,例如俄語國家的風土人情、歷史知識、文化習俗、民族禁忌等。口譯活動的多樣性要求譯員有良好的知識素養,增加百科知識的積累。我們應主動了解譯入語國家的百科知識,豐富自己的頭腦,錘煉口譯技能。
俄語學習過程中要兼顧兩種知識的積累與掌握,只有夯實知識儲備,才能準確理解,邁好俄語口譯活動的第一步。
(二)脫離源語外殼
在理解的過程中,脫離源語形式外殼,要求譯者必須暫時忘掉源語的表達形式,去除語言框架,在最基本的意義層面記錄源語內容。
在方法技巧層面,“脫離源語形式”主要表現為口譯活動中筆記的記錄。由于時間的緊迫性,口譯員必須掌握快速、精確、可還原的筆記技巧。例如,可利用省略法,記憶較長單詞,如聯合國ООН,有限責任公司ООО,美國США等。結合英語的經驗,還可以掌握一些必要的符號記筆記方法。例如,可用箭頭符號“→”表示俄語中“уехать,прилететь,отправить,достичь,поставлять”等有地點轉移含義的詞匯。[4]巧用數學加減乘除等符號,如用符號“+”表示俄語的“плюс,увеличить,утвердить”等含有“加上,增加,添加”意思的詞匯及詞組結構,用減號“-”表示“уменьшать,сокращать”等蘊含“下降,減少”意義的單詞及詞組。除此之外,記錄說話人的語氣及句子類型,還可以借助標點符號的使用。
由此可見,掌握必要的筆記規則會簡化我們的記錄過程,擺脫源語語言框架的束縛,將最核心內容記錄下來,為口譯過程的最后呈現階段做準備。
(三)再表達
劉和平教授曾在其著作《口譯技巧——思維科學與口譯推理教學法》中指出,翻譯的忠實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忠實于講話者/作者,忠實于譯入語,忠實于聽眾/讀者。[5]那么針對釋意論提出的“再表達”而言,忠實性依然是首要要求。
“忠實性”絕不是逐字逐句的死譯,而是建立在一定條件下的“活譯”。參考劉教授提出的忠實性的三個方面,具體理解“再表達”的含義:
一是忠實于講話者。這條原則要求譯員在翻譯過程中緊扣源語,不能歪曲事實,更不能憑空加入自己的想法。首先對譯員的要求是鍛煉好基本功,如聽力、口語表述能力等。另外,譯員還應鍛煉自己的理解能力。此理解能力不僅包括理解話語表面的意思,還包括理解講話者“隱含意思”的能力。比如,碰見一些用典的情形時,發言人借助中國古典的詩句、諺語等表達感受。這時就要求譯員首先明白用典的含義,其次翻譯。
二是忠實于譯入語。具體表現為,堅持以合乎譯入語規范的形式將源語內容表達出來。一名優秀的口譯員需要具備兩種語言無縫銜接的高超技藝,即無論是俄譯漢,還是漢譯俄,都盡量做到無限接近譯入語的規范。漢譯俄時,要求譯員按照俄語思維組織內容,而后正確表述。譯員需要養成每天閱讀俄文原版材料的習慣,日積月累,反復練習。俄譯漢時,譯員應牢記“說漢語”的原則。由于俄語和漢語的句子表述、語法形式完全不同,所以為了呈現更加地道的翻譯,譯員必須做到心無旁騖。無論漢譯俄,還是俄譯漢,都要謹記用譯入語的表達規范進行表述的原則。
三是忠實于聽眾。譯員翻譯的結果直接面向聽眾,因此聽眾的反應是檢驗翻譯效果的最佳寫照。譯員翻譯應堅持“從聽眾出發,適度翻譯”的原則。“適度”的意思是“不多不少”。譯員應根據聽眾的專業水平,合理調整翻譯策略,還應根據講話人的發言做適當的增減。例如,對于發言較啰嗦的情況,譯員應根據實際進行適當的濃縮提煉;對于講話思維較跳躍的演講人,譯員應根據上下文作適當的補充提醒,以便幫助聽眾更好理解。
因此,就俄語口譯活動而言,譯員必須遵守這三方面忠實性的原則,才可將源語內容進行準確、地道的傳達。
三、結語
口譯活動的首要目的是交際,因此秉持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釋意論適用于絕大多數的口譯場合。釋意論的觀點為俄語口譯研究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和研究思路。在俄語口譯研究過程中,我們要善于總結經驗,對待其他翻譯理論,采取兼容并蓄、融會貫通的態度,善于思考,積極發問,相信對于俄語口譯水平的提高將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D·塞萊斯科維奇、M·勒代雷.口譯訓練指南[M].閆素偉,邵煒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177.
[2]Комиссаров В.Н,Современное переводоведение,Москва:Р.Валент,2011,p.209.
[3]許均、袁筱一,等.當代法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169–170.
[4]顧鴻飛.談口譯筆記[J].中國俄語教學,2003(4).
[5]劉和平.口譯技巧——思維科學與口譯推理教學法[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