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雄

【摘要】滑動模板施工作為一種動成型施工工藝,具有機械化程度較高、施工便利、一次組裝完成、速度快、成本低等特點,在現澆混凝土工程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尤其是液壓滑升模板在大型鋼筋混凝土筒倉施工中應用較多,通過實踐發現,滑動模板施工不留施工縫,無滲漏,且外壁易于達到清水混凝土的效果。
【關鍵詞】筒倉;滑模模板系統;操作平臺系統;液壓系統;清水混凝土
1、工程概況
廣州石井德慶水泥廠是新型的水泥熟料生產線,日生產水泥熟料2500t,其中熟料庫為鋼筋混凝土筒倉結構,高42.8m,外徑18m,壁厚380mm,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0。本工程采用內支承桿式液壓滑模施工。
2、滑模裝置的選擇及工藝優化
根據工程筒倉特點分析,需要對傳統滑模工藝進行優化。
(1)模板: 模板選用普通定型鋼模板,尺寸為200×1200mm,并采用回形卡進行拼接。在模板上端第一孔、下端第二孔分別設雙鋼管圍檀,以管卡鉤頭拉結模板,圍檀以調節鋼筋與提升架立柱連接。
(2)提升架:采用1400x2400m的提升架和2400x200m立柱,橫梁選用10號槽鋼。支承桿采用φ48x3.5鋼管代替傳統的φ25鋼筋,以增大承載力,減少支承桿。
(3)液壓提升系統:此系統采用大噸位千斤頂,大大提升承載能力,且能夠節約支承桿。每一榀提升架應配置一臺千斤頂,其額定頂推力60KN。同時,采用高壓軟管,并與各種分油器搭配,與系統聯平,在布管時,應靠近油路進行布置,液壓動力使用YHJ-36型控制臺分區聯動,施工中油壓控制在8MPa正常壓力升高滑動模板。
(4)滑模平臺:簡化滑模平臺,采用輕型三角鋼骨架,面鋪松木板,既減輕平臺荷載又方便施工。滑模平臺下部內外均設下吊架,以便施工人員對出模混凝土及時進行原漿壓光,對筒壁均勻涂刷,使混凝土表面圓滑、光潔、色澤一致。
(5)在模板下口和混凝土壁間用φ6鋼筋夾海綿條吸附水泥漿,防水操作平臺上水泥的流淌,保護了下面筒壁成品。
3、滑模施工工藝
3.1滑模工藝流程
設備組裝→支承桿綁扎→混凝土澆筑→滑升→垂直觀測糾正→預留孔洞→位卡移位→混凝土出模→滑模裝置拆除。
3.2滑模工藝
3.2.1滑模裝置組裝
施工測量→確定千斤頂的位置→提升架布置→圍檀桁架安裝→千斤頂位置確認→支承桿插入→模板安裝→平臺板鋪設→電氣系統安裝→安全設施安裝→安裝腳手架拆除→下平臺架安裝。
3.2.2始滑
組裝好內外模以后,要反復進行核查,確認無誤后,再將模板內雜物清除,方可綁扎滑段的水平筋,并進行埋件固定,確保電氣系統、輸送系統能夠正常運作,再開展混凝土澆筑。在始滑施工時,澆筑混凝士厚度30cm,滑升5cm;再重復澆筑和滑升,連續澆筑三次,這樣才能完成始滑過程,并及時轉入滑升。
3.2.3鋼筋綁扎
在滑模鋼筋綁扎時,應采用綁扎接頭進行,在豎筋施工時,應采用分段施工方式,按5m間距進行分段,搭接長度為40d。為了控制豎筋位置,采用φ12鋼筋彎成圓圈燒焊固定在提升架上,主筋通過圓孔插放,以確保主筋的穩定性和鋼筋位置的準確性。為控制好鋼筋保護層厚度,采用φ25(等于保護層厚度)圓鋼燒焊固定在滑升模板的上部,在模板滑升過程中有效地固定了鋼筋保護層厚度。
3.2.4埋件與孔洞
在滑升施工之前,應認真統計預埋工作,并采用表格將數據列出,如將品種、規格、標高、部位等數據進行注明,并派專人負責預埋預留工作。同時,要將預留孔和出模預留筋鑿出,確認好準確位置,防止在庫壁外觀洞口進行預埋,在木盒外要防止涂刷脫模劑,當滑升相應的標高時,根據設計位置從滑模上將木盒方插入,在洞口外側,采用短鋼筋將它與墻筋焊接。對于預留洞口的混凝土,在澆筑時應采用對稱澆筑的方式進行。
3.2.5混凝土澆筑
混凝土用塔吊吊放到位,由人工直接鏟入模板內,用插入振載搗器均勻搗實。振動棒操作時按“快插慢拔的原則進行振搗;不同點的振搗時間控制在25s左右,如果混凝土表面較為穩定,不會出現氣泡,在這種情況下才能停止振搗;在上層混凝土振搗時,如果將振搗棒插入下層,應確保插入混凝土距離小于5cm,這樣能夠防止兩層之間接縫的發生,同時避免過振問題的發生。
3.2.6滑升
初滑:澆筑第一層的混凝土,如果其強度達到0.35MPa時,方可進行初滑。同時,要同時提升千斤頂,升起行程為2~4個,然后再進行試滑升,當采用手指按壓混凝土時,如果發現有指印,或者混凝土不存在坍落現象,即可進行正常滑升。
正常滑升:每次滑升高度30cm,混凝土每層澆筑亦為30cm。,兩次滑升的時間間隔不超過1.5h。在滑升過程中,還應檢查操作平臺、支承桿工作狀態及混凝土凝結狀態,檢查和記錄結構的垂直度,扭轉及結構截面尺寸偏差數值。
停滑:如遇大風、雨時,采取下停滑措施,混凝士必須澆筑滿一層,交圈后方可停滑。在停滑時,應按照1h間距開啟千斤頂一次,并適當提升行程,以達到頂層混凝土凝固的目的,且要確保與模板之間不會發生粘結。
末升:當模板上口與筒身滑模頂端的距離為1m時,應放慢滑升速度,并進行找平,并將頂部標高標出。當模板上口達到頂部標高時,應按1h進行提升,其行程為1個,直至升至最上層,確保混凝土凝固,避免與模板發生粘連。
3.2.7操作平臺的拆除
待滑模施工完畢后,應及時拆除操作平臺,其拆除流程如下:先將外吊架拆除一,再將外模板、平臺內模板、平臺拆作,然后將圍檀桁架、千斤頂、提升架拆除,對于小件,應由人工進行拆卸,并進行集中捆綁放在地面。
3.3操作平臺的偏移及扭轉的防治措施
(1)在組裝平合時,應將提升架的垂直偏差控制小于2%,確保平臺的垂直度。
(2)平臺每次提升時,采用吊線錘和全站儀相結合的方注固定,觀測垂直偏差及扭轉情況,及時進行糾正。
(3)在混凝土澆筑時,應采用分層澆筑方式,按照順時針進行澆筑,在第一層混凝土澆筑時,應按順時針澆灌,在第二次澆筑時,再按逆時針澆灌,這樣循環澆筑至庫頂。
(4)滑模施工時,應隨時保持平合臺上堆放的材料、機具等荷載平衡
(5)如果操作平臺發生傾斜,應及時將它糾偏,其方法如下:①要采用墊塊將千斤頂墊在一側,使其向反方向發生傾斜,在爬升過程中,應使平臺復位;②外力反向將支承桿復位。
4、實施效果
綜上所述,本工程通過針對筒倉的外徑及壁厚不會改變的特點,選用內支承桿式液壓滑模系統,并優選千斤頂,選用φ48×3.5鋼管作支承桿,簡化操作平臺,巧設海綿條吸附水泥漿等措施,做到一次組裝模板,連續澆灌成形,無滲漏現象,既取得了筒倉外壁光時進行潔、平滑、色澤均勻的效果,節約工程建設成本。
參考文獻:
[1]廣東省標準《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DBJ15-31-2003)
[2]《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
[3]《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