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影影 姚穗珍


【教材分析】
1. 課標要求
本課所依據的課程標準是“我與他人和集體”中的“在集體中成長”板塊內容。具體對應的課標要求是:2.1“正確認識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主動參與班級和學校活動,并發揮積極作用。有團隊意識和集體榮譽感,感受學校生活的幸福,體會團結的力量。”2.2“學會換位思考,學會理解與寬容,尊重、幫助他人,與人為善。”2.4“理解競爭與合作的關系,能正確對待社會生活中競爭,敢于競爭,善于合作。”2.5“知道每個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做到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體、智能、性別等方面的差異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視他人,富有正義感。”
2. 感知教材
本課是教材第八課“美好集體有我在”的第一課時內容,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位于“共奏和諧樂章”之后,學生在理解個人、小群體、集體間關系的基礎上,能更深切感受美好集體的特征;位于“我與集體共成長”之前,學生在憧憬美好集體的過程中,感悟個人對集體發展和集體對個人成長的作用,更有助于激發學生共建共享美好集體的熱情。
【核心素養】 政治認同(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公民最基本的價值標準,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共參與(具有集體主義精神,具有善于對話協商,溝通合作的能力,能主動承擔建設班級等自身所在集體的責任)。
【進階提綱】
【教學過程】
環節一:玩游戲,啟思維
【教師活動】 1. PPT展示:記憶大比拼(1分鐘內記歌詞——《眾人劃槳開大船》選段,比一比,哪組最快完成?)
新課導語:課前,我們欣賞的是一首創作于1993年的勵志歌曲,在當年春晚首唱后便紅遍大江南北。在今年2月中央臺播出的《回聲嘹亮》欄目中,歌手付笛聲再次開嗓,一度風靡的《眾人劃槳開大船》勾起無數人的回憶。此曲的創作年代雖已久遠,但寓意卻雋永不衰。為此,老師曾自創了一個小游戲——記憶大比拼,同學們敢挑戰一下嗎?
2. 個人的力量是分散、有限的,但通過優化組合便可產生強大的合力,完成許多單憑一己之力無法完成的事情。若想小組能速獲佳績,離不開小組這個集體成員的出謀劃策和共同努力,同時,這樣的美好集體不僅讓我們萌生自豪感和榮譽感,而且深切感受了美好集體的強大力量。我們都渴望生活在這樣的美好集體之中。就讓我們帶著這份渴望和憧憬走近致遠班,一起了解美好集體。(板書:美好集體)
【學生活動】 體驗記歌詞游戲并領會集體力量的強大。(或個人埋頭苦背、或同桌合作、或小組合作……)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體驗游戲,深切感知美好集體離不開成員的努力以及美好集體對每個成員的積極作用,激發對美好集體的憧憬。同時也為接下來更好認同微視頻的鏡頭奠基。
環節二:探情境,獲新知
【教師活動】 1. 過渡設問:這是本框教材“探究與分享”整編、改編,由老師已多日未見的學生主演的微視頻,請同學們邊看視頻,邊思考“進階提綱”中的前兩大列內容并做好記錄。
2. PPT展示問題:(1) 視頻中集體的愿景是什么?這些愿景有什么作用?(解疑:理解“愿景”一詞。)
(2) 結合微視頻內容,感悟美好集體的良好氛圍。
3. 播放自制微視頻“有一種集體叫‘我們”(主角:張聰、小梁、志強和秦軍)
片頭:集體照(標題;演員表;集體的目標,如:考上一中、努力把班級建設成和諧、溫馨的大家庭等)
鏡頭一:民主公正(競選班委演講;輪流投票;張聰當選班長;張聰提合理化建議,在他的帶動下,同學們也紛紛為班級建言獻策。)
鏡頭二:關懷友愛(新轉來的小梁常被同學們指點;班委們得知情況后,商定勸說其他同學并寫信給小梁,送去溫暖與友愛;在班委和同學們的熱情關心和積極幫助下,小梁不再感到冷漠和孤獨,開始慢慢融入集體……)
鏡頭三:善于合作(呈現往日課堂瞬間——小組記憶大比拼,即一分鐘內背《眾人劃槳開大船》的歌詞,小組內成員積極討論,協商一致,你一言我一語,配合默契,完成歌詞記憶。)
鏡頭四:充滿活力(志強、秦軍和班長張聰平時形影不離,是學習中的好對手和生活的好伙伴;課余時間一起討論問題,學習上難分伯仲;志強在一次考試中因粗心失利,秦軍和張聰主動與志強一起分析錯題,還不時地表揚志強有些題解得精妙,志強也適時稱贊他倆心細如發、一絲不茍;他們深信,一起加油,下次定能贏得更好成績。)
片尾:圖文展示——集體照配以“這就是我們的致遠班!我們會努力學習,掌握扎實本領;我們會友善待人,擁有真摯情誼。我們相信,我們的集體會更美好,集體中的我們也定會更好!”等文字。
4.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引導:
第一問:引導學生結合微視頻的探究學習,感悟集體愿景的含義及作用。
第二問:根據學生所答,適時滲透教材p. 73-76內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及當前社會新聞等輔助素材。其中,“充滿活力”部分出示“漫畫解讀”(漫畫1:考試作弊;漫畫2:給你紅包,投我一票。),辨別競爭的合理性。
5. 適時板書:共同的愿景;良好的氛圍;民主公正;關懷友愛;善于合作;充滿活力。
【學生活動】 1. 談對“愿景”的理解。
2. 邊觀看微視頻,邊根據畫面信息,完成表格內容。視頻結束后,學生根據自身完成情況在組內交流、補充,互通有無,探求新知。
3. 結合微視頻關鍵信息探究美好集體的良好氛圍并進行漫畫解讀。
設計意圖:1. 通過整合并改編教材中的“探究與分享”,使其形成完整的故事情節,課前讓學生參演教材組合劇,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也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2. 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認同新知,在師生互動中強化認識,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突出“美好集體的特征”這一教學重點。同時,借助“解讀漫畫”突破教學難點——處理好競爭與合作的關系。
環節三:找差距,思行動
【教師活動】 1. 通過與致遠班對比,結合美好集體的特征,分組引導學生反思自身所處班集體的已有優勢和改進之處,并就改進之處提出整改建議和行動要求。
2. 階段小結并適時板書:已有優勢,繼續保持,再接再厲;暫且不足的地方,一起用整改方案去改進。若我們現在所處的便是改進后的美好集體,它會給我們成長帶來……(談美好集體對成長的積極作用。)
3. 提醒班長課后收集各組的建議并上交班主任。
【學生活動】 1. 根據實際填寫“進階提綱”中表格的剩余兩大列內容,小組交流后舉手回答,進行全班交流。
2. 談美好集體的積極作用。
設計意圖:在對比差距與思維交流的碰撞中,在找差距思行動的互動探究中,學生更深切感受美好集體的作用及共建美好集體人人有責,將培養“公共參與”這一核心素養落到實處,提升了本節課“憧憬美好集體”的教育意義和行動價值。
環節四:賞歌曲,促提升
【教師活動】 1. 課堂小結:美好集體不僅要有共同愿景,還要有民主公正、關懷友愛、善于合作和充滿活力等這樣的良好氛圍。(板書:“?茭”“△”“……”等)擁有共同的愿景,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營造良好的氛圍;良好氛圍的形成,也有助于推動共同愿景的實現。同時我們也應知道,要生活在美好集體中,不能僅停留在憧憬之中,更要有建設美好集體的具體行動。我相信,只要大家同心協力、全力以赴,定能將咱們的班集體建設成我們憧憬的模樣,我們也能擁有像國家乒乓球隊那樣的美好集體。當然,我更期待的是,同學們今后能不斷完善自己,以更好的姿態融入到美好的家鄉、社會、國家這個大集體中,一起為編織美好的中國,創造世界奇跡的中國而不懈努力!
2. 播放由成龍和吳京一起演唱的春晚歌曲“中國”
【學生活動】 結合板書與教師一起小結并欣賞歌曲。
設計意圖:總結本課知識點,并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集體”,同時也讓學生意識到美好集體的營造不應只停留于憧憬,更要化為行動,最后欣賞歌曲“中國”,升華情感,催人奮進。“舍小家為大家”的大愛情懷,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落到實處。
【板書設計】
憧憬美好集體
【教學思考】
本課設計,我主要以新的教學理念為指導,結合學生實際制定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內容,安排教學結構,設計教學環節,落實核心素養,較好地達成了預期目標。反觀課堂,思考如下:
一、精選資源,思路清晰明了
在確立三維目標和核心素養后,在權衡和抉擇中,使教學流程明朗化。首先,優化處理教材。將美好集體的作用調至探究良好氛圍之后;對“探究與分享”的內容進行整合、改編,化無聲的圖文為有聲的視頻;其次,巧妙取舍素材。原設計是用中國乒乓球隊獲獎的新聞內容作為導入,但鑒于學生陌生,采用自創游戲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在游戲體驗中拉近師生距離,也有可能較好化解陌生感;在新課環節,能支撐本課教學的資源有很多,如采用“一問一情境”,或以新聞素材,如世乒賽等來設計“一例多境”,但考慮本課與學生生活之近,便以自制的微視頻作為“一例”來組織本課教學;在結束環節,原設想是展示學生周邊美好集體的照片,但本課主體部分均是學生的生活畫面,易產生審美疲勞,最終選用歌曲《中國》升華結尾。這樣的一番取舍后,教學思路便清晰簡潔了——觀微視頻,悟美好集體的特征→找差距,思現有集體的建設→賞美好,促思維和行動的提升。最后,科學選用方法。教學中綜合運用啟發式,自主、合作、探究式和情感體驗式學習方法,學生充分享受課堂,核心素養也隨之悄然生根。
二、設計新穎,板書形象美觀。
板書以“房子”的形式呈現,巧妙梳理課堂知識,且能很好地與“美好集體”主題相契合——美好集體如“家”,生動形象地體現提綱挈領的作用。另外,在課堂板書時,我因疏忽導致板書未能按預設的位置很好著點,導致“房子”失衡。在總結時,我急中生智,用一欄的省略號內容來彌補,使教學知識更富彈性,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盡管總體上對本堂課還較滿意,但也存諸多不足,如:在觀看視頻前,引導不夠精細;師生對話中,點撥與啟發有待提高等。另外,也讓我不禁思考:面對豐富的資源,該如何科學取舍,處理考試與育人間的矛盾,真正將核心素養落到實處?
總之,本次的課堂教學已結束,但探求理想課堂卻永遠在路上。因此,我將在今后的教學中,努力提升自己,盡可能地減少這樣或那樣的課堂缺憾,積極探尋適合自己的教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