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摘 要】 在現階段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普遍不高,一是文言文的時代離我們的生活相對久遠了一些,二是文言文確實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三是教師教學策略的不合理。因此,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們已經不能再對這種現象置若罔聞,而是要以有效的文言文教學策略,最大化地提升學生的文言文水平和文學素養。
【關鍵詞】 新課改 ?高中語文 ?文言文 ?教學策略
文言文雖與我們相距甚遠,但是它仍舊是高中語文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什么?我想更重要的是它作為我們中國的寶貴傳統文化,值得我們每一個留著漢文化血液的人去學習。因此,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們在教學中要認清文言文的地位,再找出能夠促進學生積極學習的文言文教學策略,使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提高高中語文文言文的教學質量。下面,我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經驗,對新課改下高中語文文言文的教學策略做一番探討。
一、重視文言文誦讀,培養學生古語語感
因白話文在現實生活中的盛行,普遍現象表明,學生缺乏古語語感,所以“讀”就成為了培養學生文言文語感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們要重視在課堂中開展文言文誦讀,讓學生從誦讀聲中逐漸找到文言文的韻味之美,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實現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效果的優化。
例如,在教學《赤壁賦》這篇文言文時,首先,我在課件上展示了這篇文章描繪的景色,進而為學生播放了鮑國安老師朗誦這篇文章的錄音,當學生沉醉在課堂后,我為學生進行了文章中生字的正音。然后,我通過引領學生對文章內容逐段誦讀,使學生了解了蘇軾的達觀精神,并與學生一同探討了這一精神對當代的指導意義。之后,我對學生說道:“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們是不是發現了蘇軾在赤壁下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暫,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最后,我讓學生交流了這節課的學習收獲,在課件上展示了作者被貶黃州時所寫的兩首詞,讓學生做了積累。這樣,我通過重視文言文誦讀,培養了學生的古語語感,使學生體會到了文言文之美,有效吸收了本節知識,優化了高中語文文言文的教學效果。
二、倡導合作性學習,降低學生理解難度
在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占據了課堂中的主導地位,但是時代在發展,人們的思想在進步,教學理念自然也有了很大的不同。因此,作為一名新時代下的高中語文教師,我們可以通過倡導合作性學習,將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從教師向學生轉變,從而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達到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高高中語文文言文的教學質量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韓愈的《師說》這篇文言文時,首先,我將學生分成了學習小組,讓學生交流了從師的道理,以及對韓愈的了解,進而通過對學生的交流進行補充,使學生了解了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然后,我指導學生閱讀了這篇文章,幫助學生譯出了這篇文章的大意,又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對文章進行了分層,并引導學生概括出了層意。之后,我讓學生根據對文章的理解再次闡述了從師的道理,由此讓學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見解。最后,我引導學生進行了知識歸納,讓學生交流了這節課的學習收獲,并要求學生在課下積累這篇文章中的文言常識,旨在能夠更進一步促進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這樣,我通過倡導合作性學習,營造了和諧的課堂氛圍,降低了學生學習這篇文章的難度,切實達到了提高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質量的目的。
三、創設音樂情境,烘托課堂學習氛圍
沉悶的音樂聲會給人一種消極的心理,亢奮的音樂聲會給人一種昂揚向上的斗志,實踐表明,音樂總是能夠給人一種內在動力。因此,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們可以通過創設和教學內容相關的音樂情境,烘托課堂上的學習氛圍,使學生不知不覺地參與到文言文的學習中,進而綻放出精彩的高中語文課堂。
例如,在教學《離騷》這篇文言文時,首先,我為學生播放了由winky詩作曲演唱的歌曲《離騷》,使學生游離在課堂之外的眼神聚焦在了課堂當中,極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然后,我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掃清文章中的生字障礙后,為學生介紹了《離騷》的創作背景,使學生了解了我們所學的只是《離騷》中的一小段,進而帶領學生對文章中的語言進行了揣摩,使學生領會到了屈原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節操和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感情及縱橫馳騁的想象和幻想的浪漫風格。最后,我引導學生整理了有關屈原和楚辭的文學常識。這樣,我通過創設音樂情境,烘托了課堂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的注意力先集中在了課堂中,進而使學生深入理解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人格節操,由此綻放出了精彩的高中語文課堂。
總之,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首先我們自身要認識到做好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性,再根據學生成長中的身心特點以及新課改下的教學理念設計可行的文言文教學策略,讓學生以最為投入的狀態學習文言文知識,使學生最大化地得到文學素養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王琨.淺談新課改下如何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學效果[J].基礎教育論壇,2019(16):34-35.
[2] 王玲玲.“少教多學”理念下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20):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