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妍
【摘 要】 在2017年秋季的新課改中,語文教材進一步突出了育人導向,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還注重了革命傳統和國家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在當前形勢下,為加快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簡稱“新課改”)的推行實施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 新課改 ?“部編版”語文教材 ?改革 ?特點 ?時代意義
為適應社會進步和教育發展而展開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意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大化地發揮新課改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根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新課程的改變主要體現在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管理等方面。
一、新課改中語文教材改革的意義
漢語和漢字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價值不言而喻。良好的語文基礎不僅能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同時對學生自身的思想文化修養、精神成長也起著重要作用。“部編版”的語文教材所展示的時代意義不僅體現出立德樹人的教育主旨,更多的還是對學生思維發展的引領。
二、新課改中語文新教材改革的特點
“適宜教學、文質兼美、經典性、時代性”是“部編版”語文教材的選文要求。該教材在選篇中融入了更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革命傳統教育,將這些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因此“部編版”教材才在選文中大量增加古詩文。
例如,五年級上冊課本中新增了《乞巧》《長相思》《漁歌子》《古人談讀書》等古詩文,并且新增詩文在題材方面也更為豐富。例如,納蘭性德為抒發思鄉懷親之情而作的《長相思》;陸游為抒發至死不忘收復中原失地,渴望祖國統一的愛國情懷而作的《示兒》;王維寄情于山水,向往隱居山林而作的《山居秋暝》等。豐富的題材有利于學生體會多種情感的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共情能力,從而更深層次地體會作者在創作時的所感所想。同時,為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部編版”教材也增加了許多歌頌革命領袖、贊揚模范標兵的文章。再如,六年級課本中的《為人民服務》贊揚了革命烈士張思德的無私奉獻精神;《狼牙山五壯士》歌頌了狼牙山五壯士熱愛祖國、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等等。通過教授學生此類文章,使得學生的民族和國家認同感得到進一步培養。
三、對“部編版”語文新教材的新發現
(一)在識字方面更加直觀,更易于結合情景
為拉近小學教材與小學生之間的距離,提高課堂效率,結合小學生思維直觀形象的特點,“部編版”教材收錄了許多簡潔易懂、節奏性強且充滿童趣的內容。以部編版教材中的《獵人海力布》一文為例,民間故事有趣生動,深得孩子們喜歡。通過讓學生扮演海力布和鄉親們,將故事演繹出來,營造出了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孩子們不僅了解了故事,還學會了創造性地復述故事。
(二)增加家庭教育版塊
與舊版教材相比,“部編版”教材增加了家庭教育版塊,例如,在五年級上冊的課本中,增加了主題為“父母之愛”的口語交際內容。在教授這一部分內容時,我們讓學生在課堂上展開交流,讓他們說出自己認為父母是通過何種方式對自己表達愛意的。學生通過對這一內容的交流學習,能夠認識到父母的辛苦,進而學會感恩父母。同時“部編版”教材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將“綜合性學習”版塊與新時代意義緊密結合,極大地促進了小學生道德情感的發展。
(三)實現閱讀與寫作的有機融合
在閱讀方面中,筆者發現小學語文新教材的編寫也有十分顯著的創新,在閱讀內容和數量上都有明顯的改變:內容上,通過增加閱讀指導部分,提供了多種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與結構的方法,使學生逐步掌握閱讀方法,提升自主閱讀能力;數量上,減少教讀課文的數量,增加大量課外閱讀要求,從廣度和深度方面對閱讀進行延伸。在部編版寫作方面,筆者返現“部編版”小學語文新教材,每個單元都有明確的寫作專題,大幅增加寫作比例,另外每個單元都有特定要求掌握的寫作方法和要求,目標明確,可操作性強。比如:部編版五年級第一單元,首先通過《太陽》《松鼠》等課文的學習,向學生講授說明文的不同特點及說明方法,使學生初步了怎樣介紹某種事物的寫作方法;然后在課后的寫作專題中,本人安排學生以“身邊事物”為主題,結合之前學習的“先確定事物特點,再選擇恰當說明方法”的寫作方法進行練筆。這樣的安排不僅能使學生掌握寫作技巧,還能讓學生從課文閱讀中找到靈感并運用到寫作當中,實現了閱讀與寫作的有機融合。
四、結束語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育人,語文課程兼顧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更是擔負著生命教育這一重任。此次新課改“部編版”語文教材,通過優質的教材選文和實踐活動,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思想道德修養、培養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其鍵.初中語文教材中國現當代小說選文問題芻議[J].文學教育(上),2019(11):122-123.
[2] 孫媛媛.人教版和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助讀系統比較分析[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