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娟
教師專業化發展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教育工作者主要是教師的工作,學校教育質量高低主要由教師來決定。教師專業化發展是教育改革的原動力,教師專業化發展是提高學校凝聚力的核心。如何讓教師的專業得到最有效的發展?
一、建立研修機制,保障研修實效
為確保我校教研工作落到實處,學校建立了一系列機制進行保障:
(一)層級落實制。分管校長—教科室、教研組—學科教師、微共體教研、分別制訂計劃,在層層計劃中將研修工作的重點細化,落到實處。教務處、教研組及時檢查監督落實到人。
(二)四定六有機制。研修常態化,做到“四定”和“六有”,即定時間、定地點、定人員、定專題和有計劃、有設想、有主題、有過程、有記錄、有成果。
(三)反思提升機制。教研組要求教師及時撰寫教學反思。以反思為基礎,理性審視教學過程,思考教學得失,總結提煉教學經驗,提高自我發展能力。
(四)英雄聯盟互換機制。通過英雄擂臺賽、師徒比拼、微團隊賽課等平臺,建立勝者為盟主、庸者當徒的能上能下、盟主角色互換制度;通過期末考評或年度考核,建立獎優罰懶伯樂相馬的盟主選拔制度。
(五)一師多徒機制。為了人人參與,個個有成果,學校在一師一徒的基礎上發展了一師多徒制。學校的名師、骨干教師掛牌招收徒弟,而學校的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劣勢或優勢進行選擇,與自己的師傅可以教學相長,亦可以拓展自己的優勢。
二、搭建研修平臺,創新研修模式
平臺既是教師能力展示的舞臺,同時更是年輕教師能力鍛煉和提升的舞臺。學校采用多種方式增加對課堂教學的投入,積極推進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改革,提高我校教育教學質量,積極爭取并盡力承辦各級教研部門組織的教研活動,多次承擔了各類公開課、講座、經驗介紹等活動任務,為教師提供展示的機會和平臺,幫助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進步和提升。
(一)搭建學習平臺,開闊教師視野。教師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素質,拓展自己才會不斷生長。教研組搭建各種學習平臺,使教師不斷閱讀提升自身業務水平,努力鉆硏數學教學業務,與時俱進提高教學教研水平。重點通過“1+1”全校共讀工程,釆取閱讀常識性書籍和專業書籍生長教師的專業業務視野。在每月底的周教研活動時間,隨機抽取教師與大家進行讀書交流,并在組內分享自己的讀書筆記,同時評選出閱讀認真的先進教師。
(二)搭建反思平臺,提升教師素養。教師是教研活動的主體,重視自主建構,加強理論與實踐、新經驗與已有經驗的聯系,來確保并提升參與教研的收益。建構需要教師個體反思。反思能促進自主構建,它既是一種態度、一種習慣,更是一種能力。教研需要教師在各種對比中反思,并帶著思想去實踐。教研需要教師對比:自己原先的想法是什么?參加完教研之后豐富深化了哪些想法?促成“現在的我與之前的我”進行對話。另一方面通過橫向對比即自己跟他人比,在觀課及研討中,既關注“學記”,更關注“聽想”。如:這節課為什么這么設計?還可以怎么設計?如果是我會怎樣設計?讓教師聽有所思,思有所得。教研組讓教師通過撰寫課堂教學后記和教育隨筆,撰寫匯報課和研究課反思,對自身教育教學行為進行審視、分析、思考,進而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教研組及時將教育反思情況上報學校,由學校對反思集結并在校內傳閱交流。
(三)搭建訓練平臺,建構課堂模型。一次活動是一次診斷與喚醒,是一次反思與碰撞,更是一次感悟與超越。教研組從注重每一個教硏活動的主題入手,努力追求數學學科活動的實效性,讓教研活動常態化。更使每一次教研活動都成為教師專題研修的經歷。訓練平臺的教研活動方式主要有:
(1)聚焦問題。教研是體現“問題一研究一反思、改進一再實踐”的一個過程。我們的問題從哪里來?推門聽課是我們觀察課堂、診斷課堂、找出問題的最有效途徑。同時它也是發現教師不足的重要途徑,既能從中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又能給予教師相應的指導,推動了教師教學能力的生長。我校的問題聚焦聽課一般每月不少于三次,不定期隨機進行,校主要領導與教研組長親自參與。
(2)一課研究。一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一堂課”撬動“一類課”,帶動一幫教師的深入思考和實踐。我們用任務驅動模式讓每一位教師都加入到教研中來。如:一課研究課中我們運用課堂觀察量表,圍繞學生的“學”及“教如何促進學”有導向地觀摩課,避免教師“觀無目的”,根據研討主題結合觀察量表、基于學生課堂學習的真實案例,進行切片式、對比式議課,避免教師“觀而不議”。觀摩課的安排:每月一次安排校骨干教師或邀請實驗教育集團本部教師到校開展課例展示,組織學校教師對課例的生成與呈現、反思與改進開展探討。
(3)微團隊課。微團隊課可以有效避免骨干教師與一般成員之間苦樂不均,關注度不一等弊端,可以促進成員之間優勢互補、同步發展。在教研中建立若干互助微團體,從機制上給予自由開放的時間與空間,使內容豐富多元、形式靈活、過程兼顧。讓教師結伴共研,抱團發展。在自己微團隊中,所有教師是亦師亦徒型存在的,大家都可以用同課異構式的研討,通過微團隊成員上同一節課,比較各自的優缺點,使大家對課改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領會,共同感受教師教學方式與方法的轉變。通過微團隊進行概念課、習題課的微課比賽、微講座、教學心得交流、教育分享比賽等等,使微團隊成員之間領略多種課型的不同方式,取長補短。通過活動的開展和落實,增強了數學團隊的向心力,凝聚了數學教研團隊合力。
(4)團隊磨課。老師完成一次磨課任務,需要經過這樣的幾個環節:獨自鉆研教材→設計教學方案→試教、智囊團成員聽課、點評→智囊團內名師示范上課→再試教→再改進→再展示。團隊磨課的方式:磨文、磨人、再磨隊,并從課程、課堂、課題三個維度去反思。智囊團通過對個人精細的磨課研討,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
(四)搭建分享平臺,促使研修一體化。美國學者威康·詹姆斯指出:“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賞識。”樂于展示、表現自己的專長是人的天性。以分享為目的的平臺能激發教師的熱情與激情。讓教師多一點分享,就會多一份自信,多一份想法,多一份反思,更是多一份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