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摘要:對于建筑工程建設的過程來說,混凝土的施工環節是較為關鍵性的,因為混凝土在建筑結構中是非常常用的一種材料,所以對其進行施工的技術也有較高的要求。不過在實際操作中,各種因素共同作用,混凝土裂縫的問題非常常見,令建筑工程安全性產生風險。因此,針對混凝土裂縫予以有效處理,是保證建筑工程符合國家標準的重要措施之一。
關鍵詞:建筑結構;混凝土施工;裂縫處理
在現代建筑施工行業中,混凝土是非常主要的一種建筑材料,不過從整體上來看,混凝土發生裂縫的風險比較高,很容易會令建筑結構抗滲效果下滑,雨水和其他雜質進入裂縫產生腐蝕作用,縮短建筑物的使用周期。由此,針對混凝土裂縫予以有效處理非常必要,在實際施工操作中,導致裂縫發生的原因和裂縫的類型都有差異,所以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取針對性的處理技術,確保建筑質量水平。本文將針對混凝土建筑結構裂縫的控制技術予以分析,旨在為從業人員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一、材料問題:選擇質量過關的施工材料
施工期間,原材料的選擇會對工程質量產生最直接的影響作用,因此,從整體來看,合理擇取適合的施工材料,并保證其質量水平是保證施工質量的大前提,而且也是實現高質量建筑的必經之路。在建筑設計人員前期設計的時候,針對材料型號和技術規范都有比較明確的規定,不過,具體實施的時候往往會出現施工單位為了獲取經濟收益不選擇設計要求的規格的材料,而且為了追趕工期往往也不重視材料的質量管控。
針對這一問題,施工單位擇取水泥等施工材料的過程中,必須要嚴格依照技術規范進行材料選擇。例如,選擇水泥材料時需要充分結合材料基本特征和混凝土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決策,當前比較常見的是具備較強收縮性能以及較小水化熱量的材料,能夠有效控制初凝和終凝期間釋放的熱量;另外,硅酸鹽水泥材料擁有較強的強度,不過水化熱量比較大,可以采取粉煤灰的方式來改善。除此之外,在選擇混凝土骨料的時候,也需要嚴格掌控骨料規格,特別是含沙量,需要重點控制,因為如果含沙量太高,就會令混凝土質量下降;選擇砂石材料的時候,需要重點控制粒徑以及孔隙率,全面提升混凝土質量水平。在外加劑的選擇上,選擇一些性能合格的減水劑,能夠較好地提升混凝土結構特性,降低因收縮變形產生的裂縫的風險隱患。
二、施工問題:加強科學配比和正確澆筑
在配合比的設計上不合理、水泥不能和外加劑相互適應等原因,都會影響混凝土整體質量水平,令其發生收縮變形出現裂縫;另外,混凝土振搗不夠均勻,細節處理不完善也會帶來開裂隱患。除了技術性因素之外,施工管理不夠嚴格、過度追求進度、施工不認真等問題也有可能誘發裂縫風險。在施工問題導致的裂縫問題上,原因比較多樣,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總體來說,從混凝土的科學配比以及正確澆筑入手,能夠較好地避免施工導致的混凝土裂縫問題。
其一,想要保證科學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需要從水化熱量以及坍落度兩方面入手:對于混凝土配比中產生較大的水化熱量的問題,可以適當降低常規水泥使用比,更換強度較高水泥材料。另外,還可以在配比期間直接應用水化熱量比較低的水泥材料(也可以直接在常規水泥中配入適量粉煤灰),并且對水量予以嚴格掌控。通過這樣的措施,有效控制混凝土材料在配比中產生的水化熱量,提升混凝土質量;除了水化熱,坍落度也是主要的限制混凝土質量的因素,配比中,不同材料比例需要予以有效管理以及全面控制,因此,為了能夠更好地防止坍落度太高影響結構質量,在配比完成之后需要先針對坍落度進行實驗,確定滿足設計標準,才可以將其運送到施工現場展開澆筑,從源頭上保障混凝土的整體質量水平。除此之外,在運輸途中,假如距離施工場地相對比較遠,那么為了防止發生提前初凝的問題,需要參照攪拌站和施工場所之間的距離,加入適量的緩凝劑,有效放慢混凝土初凝時間,確保質量。
其二,想要進行正確的混凝土澆筑,需要控制混凝土振搗時長在適當的范圍中,通常來說,單次振搗需要在40秒以上,保證振搗均勻的同時有效提升密實度;在確認混凝土到達初凝,施工人員需要予以二次振搗,排出其中的多余水分以及氣泡,降低導致混凝土裂縫的風險因素。
三、養護問題:提升混凝土溫度濕度維護
通常來說,在建筑施工期間必須要對混凝土結構予以完善養護才能夠真正實現較高的施工質量,假如不能在標準環境中完成維護,或者是沒有予以有效密封,就可能會導致混凝土結構在風吹日曬、熱脹冷縮下發生變形收縮裂縫。
針對這一問題,在施工中必須要加強針對混凝土結構的完善養護,對于已經完成鋼筋混凝土澆筑的結構予以保溫和保濕,及時予以封閉,避免被外界環境所直接影響,具體來說,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安排專門的工作人員展開養護處理,夏天的氣溫相對比較高,需要予以定時灑水來降低混凝土溫度;冬天的氣溫相對比較低,則需要予以嚴格的保溫處理,例如鋪設秸稈或者塑料膜。針對凝固期間混凝土的溫度要進行隨時檢測,一旦發現異常要盡快予以處理,降低發生結構裂縫的問題的風險。除此之外,在徹底凝固之前絕對不能將混凝土直接暴露在自然環境下,盡可能確保混凝土結構的防水層防護作用。
結語:
綜上所述,混凝土結構裂縫的控制和預防屬于邊緣學科,同時也是較為系統的工程,需要從原材料、建筑施工以及后期養護等方面予以全面處理和解決,盡可能把裂縫的出現風險控制在最低標準上。但是從整體看,很多客觀因素是很難有效規避的,因此結構裂縫的出現往往很容易“脫離掌控”而出現。不過,如果能夠從設計階段到后期竣工驗收階段均進行掌控,那么就能夠盡可能避免其出現,有效提升建筑質量水平。
參考文獻:
[1]沈國華.建筑工程混凝土結構施工裂縫控制技術探析[J].建筑·建材·裝飾,2018(007):92,124.
[2]曹磊.混凝土建筑結構裂縫控制的技術措施淺析[J].環球市場,2019(001):383.
[3]劉志強.房屋建筑工程結構裂縫控制及處理技術[J].居舍,2018(14):67.
[4]溫愛強.混凝土建筑結構裂縫控制技術措施初探[J].建筑與裝飾,2018(19):17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