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
【中圖分類號】 R197.3 ? ? ? ?【文獻標識碼】B ? ?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6-008-02
腹痛、腹脹、燒心、噯氣、反酸、惡心、嘔吐、納差、消瘦……一系列癥狀讓我們防不勝防、頭痛不已,胃鏡、X線鋇餐、24小時食管PH監測、食管測壓、B超、CT、MRI……該做的檢查都做了,卻沒有發現什么實質性的問題,動力藥、抑酸藥、胃粘膜保護劑,藥吃了不少,可癥狀沒有改善多少,病情纏綿不愈,究竟是什么病?這時我們要高度懷疑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是一組無器質性病變或僅有慢性胃炎,以消化不良、早飽為主要表現的癥候群,常伴有失眠、焦慮、頭昏、頭痛等其它功能性癥狀,不同患者病情持續的時間不同,其臨床癥狀的嚴重程度也不同,可反復或持續發作。功能性消化不良十分常見,各國報道的患病率在19%~41%之間。那么,功能性消化不良,我們能做什么呢?
合理飲食,注意飲食衛生。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在進食后誘發不適,因此合理飲食、注意飲食衛生顯得尤為重要。注意飲食均衡,多進食新鮮水果、蔬菜以補充維生素,宜攝入含蛋白質和鈣較多食物,如:乳制品,瘦肉、魚蝦、雞蛋等,每日飲用300-500ml乳酸菌制品,以改善胃腸道環境;不吃“三無”產品的食物,不食用垃圾食品,不去衛生條件較差的路邊攤買食品;避免煙、酒、辣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避免不易消化食物,避免個人生活經歷中可能誘發癥狀的食物,避免對胃有損傷的藥物如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忌生冷食物及過燙食物,少食過甜、過咸以及油膩的食物。
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規律,勞逸結合,按時作息,適量午睡,保證夜間充足的睡眠。飲食上堅持少量多餐,定時、定量進食,細嚼慢咽,能使胃腸道有規律的蠕動和休息;嚴禁暴飲暴食,增加胃腸負擔;避免餐后平躺,防止胃食管反流;進餐時保持輕松的心情,不穿束緊腰部的衣褲就餐,避免邊工作邊進食,適當控制體重;午睡時間在30-50分鐘內,不宜過長,夜間22:00-23:00入睡,保證夜間睡眠7-8小時,睡眠不充足的人群,功能性胃腸病發病率特別高,而且久治不愈;避免過度疲勞,否則會使機體的抵抗力下降,而且會使胃粘膜的防御作用削弱;適當鍛煉,避免久坐,鼓勵患者積極參與戶外鍛煉,尤其是有氧運動,如建議患者進行慢跑、散步、游泳、打太極拳、瑜伽等活動,在鍛煉身體的同時有效促進胃動力、加速胃部血液循環、促進消化吸收。
調整情緒,轉移注意力。功能性消化不良發病機制與精神心理因素有一定相關性。心情抑郁、焦慮的患者,他們常常過度關注自己身體的細微變化,把正常的胃腸運動等生理反應認為是疾病的先兆表現,甚至懷疑自己患“癌癥”,而終日緊張、悲觀、惶恐不安,從而影響胃腸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功能,久而久之出現消瘦、早飽、納差等不適,因此調整情緒、轉移注意力很重要,應鼓勵患者從事自己感興趣的活動,讓患者保持情緒平穩、心情愉悅、心態健康,必要時可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特點進行心理治療。
藥物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可能與胃腸動力降低、胃底對食物的容受性舒張功能降低、胃酸分泌增多、內臟感覺過敏、幽門螺桿菌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有關,藥物治療主要針對以上這幾個方面。包括以下幾類藥物:1.抑制胃酸分泌藥,包括H2受體拮抗劑或質子泵抑制劑;2.促胃腸動力藥,如:多潘立酮、莫沙比利、伊托必利;3.助消化藥,如復方消化酶、胰酶片、多酶片、胃蛋白酶、健胃消食口服液等;4.根除幽門螺桿菌藥物,根除幽門螺桿菌目前采用四聯療法:雙倍劑量的質子泵抑制劑+兩個抗生素+鉍劑,療程10~14天;5.粘膜保護劑,如鋁碳酸鎂、氫氧化鋁凝膠、鉍劑、硫糖鋁等;6.胃動素受體激動藥,主要是大環類酯類抗生素,如紅霉素及其類似物,阿奇霉素等;7.抗抑郁藥物及鎮靜藥物,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常伴有焦慮情緒狀態,主訴比較多,但陽性體征及檢查的陽性結果卻很少。可選用適當的抗抑郁藥物或小劑量鎮靜藥,如多塞平、氟西汀、帕羅西汀、氯硝西泮等,均必須從小劑量開始使用,逐步加大劑量,以達到控制患者癥狀并能耐受為度,待癥狀控制穩定后再逐步減少劑量,減藥同樣要慢。上述藥物宜在醫師指導下服用,如伴隨精神癥狀明顯者,宜在專業心理醫生進行心理治療。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但需要經過相關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方能診斷,尤其是伴有重疊癥狀的器質性疾病。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我們應積極采取預防措施,治療未病,對診斷明確的功能性消化不良需要尋找病因,采取綜合治療與個體化治療相結合的治療原則,減輕或緩解患者癥狀,減少復發,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