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歡 邱月


【摘要】
目的: 探討探討多層螺旋CT支氣管動脈不同成像技術的優劣及影像學價值。方法:收集我院接受多層螺旋CT支氣管動脈成像的患者,分為:50例智能跟蹤法組(接受智能跟蹤法支氣管動脈成像)和50例經驗法延遲組(接受經驗法延遲法支氣管動脈成像)。
結果:智能跟蹤法組支氣管動脈顯示成功率為96%,高于經驗法延遲組82%,兩組結果比較有差異(P<0.05);智能跟蹤法組對支氣管動脈數量及內徑顯示效果優于經驗法延遲組,兩組結果比較有差異(P<0.05)。結論:智能跟蹤法用于多層螺旋CT支氣管動脈血管成像的效果優于經驗法延遲,優勢在于支氣管動脈顯示成功率、支氣管動脈數量及內徑上。
【關鍵詞】智能跟蹤法;多層螺旋CT;支氣管動脈;血管成像
【中圖分類號】 R493 ? ? ? ?【文獻標識碼】B ? ?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6-059-02
目前隨著肺部疾病發病率的增加,使得支氣管動脈栓塞成為治療大咯血和肺癌的重要手段。多層螺旋CT血管成像的運用得到廣泛的運用[1]。那選擇科學、合理的造影成像技術顯得尤為重要。本次研究中以智能跟蹤法和經驗法延遲法支氣管動脈成像進行對比,分析上述成像技術的差異。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收集2019年3月~2019年12月我院接受多層螺旋CT支氣管動脈成像的患者,分為:50例智能跟蹤法組(接受智能跟蹤法支氣管動脈成像)和50例經驗法延遲組(接受經驗法延遲法支氣管動脈成像)。研究組男18例,女7例,年齡38歲~76歲,平均年齡48.38±16.05歲,大咯血32例,肺癌造成支氣管動脈出血18例。對照組男17例,女8例,年齡39歲~79歲,平均年齡49.37±17.11歲,大咯血35例,肺癌造成支氣管動脈出血15例。兩組性別和年齡比較無差異。所有患者自愿參加試驗,無造影劑過敏,無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
1.2 研究方法
1.2.1 主要儀器 聯影128層螺旋CT。
1.2.2 掃描技術 自胸骨上凹3-4㎝(肺尖)至肺底或腎上腺,采集層厚5mm,重建0.625mm,螺距1.1125,電壓120 k V,最大管電流時間100-150m As,掃描速度0.5 s/r,掃描持續時間6-12S,延時18-25S,顯示野:320 mm,閾值180。掃描體位:仰臥位。掃描范圍:從頸7椎體到腰1椎體水平,一次屏氣掃描。
1.2.3 造影方法 經肘靜脈或貴要靜脈,注入非離子型對比劑350 mg I/m L,注射劑量1.5 m L/kg,高壓注射器注射,注射速率3~5 m L/s,每圈螺旋時間0.5S。
1.2.4 掃描技術 (1)啟動觸發軟件,先作預掃描,監控層面設在支氣管分叉水平的降主動脈,設置感興趣區(RO I),域值設為180 HU,然后注射對比劑,當血管中對比劑濃度開始升高時,MSCT自動監察掃描,監察掃描時只有低劑量的射線發出,當血管中的對比劑濃度達到預設值時,即開始正式掃描。掃描延時時間一般為18~25s。(2) 在注射對比劑后,根據經驗,一般延時25s-30s啟動掃描。
1.3 觀察指標 對比經驗法延遲組和智能跟蹤法組對支氣管動脈顯示成功率;經驗法延遲組和智能跟蹤法組對支氣管動脈數量及內徑顯示效果。
1.4 統計學 采用SPSS17.0軟件,計數資料采用(%)來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t檢驗, P<0.05為差異有意義。
2 結果
2.1 經驗法延遲組和智能跟蹤法組對支氣管動脈顯示成功率對比 智能跟蹤法組支氣管動脈顯示成功率高于經驗法延遲組,兩組結果比較有差異(P<0.05),見下表。
2.2 經驗法延遲組和智能跟蹤法組對支氣管動脈數量及內徑顯示對比 智能跟蹤法組對支氣管動脈數量及內徑顯示效果由于經驗法延遲組,兩組結果比較有差異(P<0.05),見下表。
3 討論
正常支氣管動脈開口的內徑僅約為1~2 mm,支氣管動脈血管造影有較大的創傷性,操作復雜,患者接受度低,同時在顯示全部支氣管動脈上也有所欠缺[2-4]。為此尋找更優秀的技術成為眾多研究的重點。螺旋CT血管成像技術為一種無創傷性檢查方法,其臨床實用價值已經得到肯定。具有成像速度較快,后處理能力強,空間分辨率高的特點。經驗時間法掃描延遲時間的確定一般根據經驗值,由于個體之間的差異,經驗時間法的經驗值多不能滿足每個病例準確的延遲時間。而智能跟蹤觸發掃描技術較延遲時間掃描更理想[5,6]。一旦感興趣區(RO I)對比劑濃度達到所設定域值后及時觸發掃描,可有效地避免個體差異而導致的檢查失敗。綜上所述,本文認為智能跟蹤法用于多層螺旋CT支氣管動脈血管成像的效果優于經驗法延遲,優勢在于支氣管動脈顯示成功率、支氣管動脈數量及內徑上。
參考文獻:
[1] 馬周鵬,傅其添,付文兵,等.64層CT回顧性心電門控下低管電壓支氣管動脈CTA的可行性研究[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9,38(11):2062-2066.
[2] 占波,劉建軍,江文婷,等.支氣管動脈CT血管造影在COPD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江西醫藥,2019,54(11):1462-1465.
[3] 時媛,陳偉彬,馮琴,等.支氣管動脈CT血管成像對肺癌介入治療的影像價值[J].華北理工大學學報(醫學版),2019,21(04):299-305.
[4] 張敏紅,陳曉波,蔡勇,等.640層CT聯合DSA對支氣管動脈源性大咯血責任血管的診斷價值[J].海南醫學,2019,30(12):1568-1571.
[5] 蘇菊芹.支氣管動脈雙源64層CT影像解剖學分析[J].甘肅科技縱橫,2019,48(06):82-83+93.
[6] 李前進.64排螺旋CT支氣管動脈成像的特征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8,2(23):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