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路
摘 要:近年來,國家始終大力推動農村建設,也在不斷探索如何為農民增收提供政策支持和幫助。在這一過程中,商業銀行對于農民生產生活的金融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商業銀行也苦于農村地區信用環境較差,貸款質量較低等問題,對于農村地區的貸款業務始終處于較低的管理水平。本文試圖從商業銀行的視角出發,探索如何加強農村地區信用環境建設,為農村客戶提供更高效優質的金融服務。
關鍵詞:商業銀行? 信用環境? 農村地區? 支農貸款
自2004年起,都把目光聚焦到三農領域,農民增產增收始終是各級政府工作的重心所在。2020年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更是提出“對機構法人在縣域、業務在縣域的金融機構適度擴大支農支小再貸款額度”,“穩妥擴大農村普惠金融改革試點”等一系列相關要求。如何切實幫助農民實現增產增收,如何通過金融扶持切實落實“普惠金融”政策的相關要求,是擺在商業銀行面前的切實課題。本文試圖通過研究商業銀行經營策略,探索農村地區信用環境建設的相關策略。
一、農村社會環境分析
(一)行政及司法力量干預程度有限
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的行政管理力量是相對較弱的。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下,政府的行政力量主要干預到鄉鎮一級,行政機構也往往設置在鄉鎮層級,而最廣大的農村往往由村民選舉產生村長,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基層自治的狀態。同時,由于司法機構,如派出所等僅僅設置在鄉鎮層級,人員編制有限,這也就導致了司法力量在面對廣大的農民群體時顯得相對薄弱,在很多情況下,一些信用違約或者一些其他的輕微違法行為,很難通過司法力量加以打擊。
(二)土地轉租情況極為普遍
按照我國法律規定,土地所有權統統屬于國家,農民手中耕地均為國家發包給農民,農民長期耕種,享有承包權,但近年來,農村勞動人口外流,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進城務工,農村常住人口急劇減少,這也意味著,農村常住人口老齡化趨勢十分嚴重。青年人外出務工,老年人也無力自耕土地,很多人都是將自己承包的土地常年轉租給別人,每年僅收取土地租金,這就導致土地承包權所有人和土地實際耕種人嚴重不符,極大程度地增加了土地確權管理和土地流轉的難度。
二、農村金融環境分析
目前,縣域金融市場相對比較發達,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村鎮銀行等都在縣域設有金融機構,這些金融機構也都在農村市場開辦惠農金融業務,通過支農貸款等形式,給予農民貸款支持,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一)過度授信嚴重
以筆者所在的H省S縣為例,全縣耕地面積一共35萬畝,土地平均每畝年承包價格約為500元,加上化肥、種子、農機具等開銷,每畝地成本約為550元,換言之,一年全縣耕地的種植成本也僅為1.92億元,而全縣各家金融機構投放的種植業貸款共計37.5億元,每年的利息支出都已遠遠超過了種植成本,說明農村金融機構過度授信的情況非常嚴重。
(二)難以滿足優質客戶融資需求
由于土地權屬確認困難,農村的土地流轉工作推動十分緩慢,農村的宅基地、自住房都沒有不動產登記權證,無法辦理抵押登記,這就導致農民手中缺少抵押物來進行貸款融資,而銀行發放的信用貸款額度十分有限,難以滿足客戶貸款需求。
(三)農村信用環境差,資產質量堪憂
在金融機構向農村市場投放貸款的過程中,一方面農民信用意識差,存在攀比心態。許多銀行或者付出高昂成本,退出農村市場,或者只能勉強維持存量貸款,從而影響新增貸款投放,導致農村信用環境日益惡化。
三、改革措施與出路
針對當下農村市場環境,傳統的“五戶聯保”等小額貸款模式的種種弊端都已充分凸顯,銀行需要推出新的產品模式來滿足優質客戶的融資需求,進而從根本上改善農村的信用市場環境。
(一)推廣中高端農戶專屬貸款產品
對于商業銀行而言,傳統意義上的小額農戶貸款數量大,單筆額度小,管理困難,人力成本高。銀行可以結合中高端農戶的實際情況,推出適合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中高端客戶的專屬產品,可以結合土地承包面積和實際耕種面積確定貸款額度。擔保方式可以推出信用、抵押、優質自然人擔保等多種形式的貸款產品,從而真正滿足客戶需求
(二)推出龍頭企業帶動的產業鏈貸款
通過涉農領域的種養殖高端客戶,推動龍頭企業牽頭的涉農商圈貸款或者涉農產業鏈貸款。以養殖業為例,可以由龍頭企業提供育種,由意向性農戶進行養殖,同時由龍頭企業負責最終回購成熟的養殖產品,形成資金鏈的完整閉環,同時能夠帶動大量農戶養殖經營,實現共同致富手段。
(三)推動政銀企合作
由政府結合當地實際,牽頭設置扶植產業,銀行對此匹配相應的貸款產品,將優質農戶或者涉農企業作為貸款主體,由銀行負責最終貸款風險的全面審核,由政府進行牽頭,配合司法力量進行定向針對性約束,一旦出現違約,由銀政雙方協同配合,保證貸款客戶真實履約,從而從源頭上改善農村市場信用環境。
(四)推動小城鎮建設,從源頭上樹立農民的誠信意識
目前農村土地大多屬于集體土地,不具備不動產登記流轉可能,也就無法形成真實有效的銀行認可的抵押物。政府應當牽頭推動小城鎮化建設,鼓勵農民從傳統的農村向鄉鎮搬遷,同時通過優惠政策鼓勵農民購置房產,從而使農民手中握有足值抵押物,便于農民獲得銀行貸款。搬遷至鄉鎮后,依托鄉鎮行政力量對于農民進行管理,在降低行政管理成本的同時,可以幫助農民有效樹立誠信意識。
參考文獻
[1]趙剛.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需補齊短板 [N].中國城鄉金融報,2019(8)27.
[2]田豐.關于提升縣域支行競爭力的思考[J].中國城市金融,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