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慧慧
【中圖分類號】 R197 ? ? ? ?【文獻標識碼】B ? ?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6-128-02
川崎?。↘awasaki disease ,KD)是一種病因不明的急性發(fā)熱性全身性血管炎綜合征,主要見于5歲以下兒童;臨來表現(xiàn)為發(fā)熱、皮疹、淋巴結(jié)腫大、球結(jié)膜及口腔粘膜充血、手足腫脹及指趾末端脫屑等特征,其心血管并發(fā)癥成為兒童獲得性心勝病的重要原因之一[1];近年來,不完全KD發(fā)生率增加,早期由于其臨床指標達不到完全符合診斷K D標準,與臨床指標達到K D診斷標準的完全D相比,不容易診斷,如延誤治療會導致冠狀動脈損害發(fā)生率變高,嚴重影響患兒健康。故總結(jié)不完全K D的臨床特征以利于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不完全川崎病的診斷標準,根據(jù)美國兒科學會及心臟學會2004年聯(lián)合制定的不完全KD診斷指南,發(fā)熱>=5天,且具備2項或3項臨床依據(jù)再加血沉、反應(yīng)蛋白等實驗室指標及UGG冠狀動脈改變,但需要除外中毒休克綜合征、EB病毒感染、猩紅熱、Stevens Johnson綜合 征等發(fā)熱性疾病。因其臨床癥狀不完全符合KD的診斷標準,故命名不完全KD。[2]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5年09月2020年02月余姚市人民醫(yī)院兒科入院收治的57例不完全川崎病臨床診斷患兒,其中男34例,女23例,男女比例約為1.48:1. 0,發(fā)病年齡以嬰幼兒為主,其中<1歲13例,約占22.8%,1--3歲28例,約占約占49. 1%,3~5歲11例, 約占19.3%, >5歲5例,約占8.8%;
1.2 資料分析
對57例患兒的實驗室檢查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57例,口唇潮紅干裂15例,眼結(jié)膜充血32例,指(趾)端脫皮11例,手足硬腫3例,肛周脫皮12例,皮疹9例,頸淋巴結(jié)腫大5例,卡介苗接種處紅斑1例。
實驗室檢查:血沉增快48例,C反應(yīng)蛋白升高50例,白細胞增高49例,血小板升高51例;
目前,國內(nèi)外學者認為若ESR> 40mm/h或CRP ≥30mg/l,結(jié)合臨床可幫助不完全KD的診斷。57例ESR> 40mm/h有46例,CRP ≥30mg/有49例,可佐證這一論點。
輔助檢查在不完全性川崎病的診斷中意義非常大,尤其是血沉> 40mm/h、CRP ≥30mg/l及白細胞(>12xl0^L)均能在早期明顯升高,國內(nèi)外學者認為ESR>40mm/h或CRP≥30mg/l,結(jié)合臨床可幫助不完全KD的診斷。血小板升高雖為川崎病的一個最重要的輔助檢查指標,但往往2周左右才升高[3]:超聲心動圖檢測也大多在2周左右才能查出冠狀動脈病變[4];
治療與轉(zhuǎn)歸:
一旦診斷為不完全KD后,所有患兒(其中3例要求自動出院)除給予積極地對癥支持治療外,立即給予丙種球蛋白(IVIG)、阿司匹林治療。接受治療患兒均無明顯冠狀動脈擴張,其中5例有輕度冠狀動脈擴張,其中3例患兒3個月后復查心臟B超已恢復正常,1例患兒1年后復查心臟B超提示冠狀動脈已恢復正常,1例患兒2年后復查心臟B超已恢復正常;
總結(jié):正確掌握不完全KD的診斷標準,動態(tài)觀察主要臨床表現(xiàn)和某些特異性體征,如卡疤紅斑和肛周充血脫屑等,結(jié)合實驗室檢查指標和超聲心動圖變化,并排除其他疾病,是早期診斷不完全KD的關(guān)鍵。
參考文獻:
[1] 陳樹寶.小兒心臟病學進展[M]. 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530-535.
[2] Newburger JW, Takahashi M. Gerber MA,et al. Diagnosis,treatment,and long-term management of Kawasaki disease:a statement for health professionals from the Committee on Rheumatic Fever,Endocarditis,and Kawasaki Disease,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Young,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Pediatrics ,2004,114 (6) : 1708-1733.
[3] 永蘭.杜忠東.川崎病并發(fā)冠狀動脈損害的危險因子[J].國際兒科雜志. 2002, 698-705).
[4] 紅萍.陳一芳,盛瑤.川崎病并發(fā)冠狀動脈擴張的早期診斷[J].全科醫(yī)學臨床與教育,2006,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