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瑩
【摘要】探究ICU氣管切開患者肺部感染的干預措施及效果。方法:將24例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為12例,給予常規護理措施,實驗組為12例,實施綜合護理干預。結果:實驗組預后明顯優于對照組,縮短患者ICU住院時間,減少其他并發癥如氣胸、皮下氣腫的發生率,促進患者預后。
【關鍵詞】氣管切開;肺部感染;護理
【中圖分類號】 R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6-207-01
氣管切開術是臨床上較常見的急救手術之一,能有效的緩解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喉部腫瘤、異物等引起的嚴重喉阻塞所致的呼吸困難。然而病原菌容易經切口進入患者肺部及支氣管,ICU患者多為重癥病患,免疫力低下,進而引發肺部感染,使病情趨于復雜、嚴重。本次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24例氣管切開患者,探究ICU氣管切開患者肺部感染的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24例氣管切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其中,對照組男8例,女4例:年齡40~81歲,平均(58.7±6.5)歲。實驗組男6例,女6例:年齡38~78歲,平均(56.2±6.5)。病程1~2年。兩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護理進行干預,主要按醫囑給藥,保持室內環境通風,溫濕度適宜,定時消毒,限制家屬探視及陪護,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等。
1.2.2 實驗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綜合護理干預。
(1)環境護理:保持ICU病區的整潔和安靜,有條件時,設單人病房,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定時通風換氣,使室內具備適宜的濕度和溫度,室溫18~20℃,濕度50~70%。室內放置溫濕度表,不同季節采用不同的調節方法,如濕式拖地、灑水、空調、除濕機等,把溫濕度控制在規定范圍neutral,開窗通風3~4次/天,30min/次,避免對流風。各項護理操作都嚴格遵循無菌原則,盡量減少人員走動,保持病區安靜,謝絕家屬看護,限定探視時間,及時為患者更換被褥、衣物,定期做好細菌學檢測。
(2)體位放置:ICU氣管切開患者大多數需要長期臥床休息,其譚業較難吸出,因此,護理人員可協助患者進行翻身和叩背,從而對痰液的排出進行促進。在患者病情好轉后,將患者的床頭適當的抬高,在30°~40°左右,妥善對患者的各種導管進行固定,并加強巡視,避免出現管道脫出的情況。保持頸部伸展位,保證氣管套管在氣管內的居中位置,防止套管移位、閉塞或脫出。
(3)氣管切口護理:氣管切口感染是誘發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切口周圍皮膚細菌污染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要嚴密觀察氣管切口,注意是否存在出血征象,保持切口局部的干燥和清潔,通常為每日1次~2次敷料更換。若紗布存在痰液浸漬,必須對紗布進行立即更換,并使用氯已定對切口四周進行消毒處理,每日2次。
(4)口腔及吸痰護理:對患者口腔中的PH值進行測量,若發現測量所得值較高,應使用2%~3%硼酸液對患者口腔進行擦洗。若發現測量所得值較低,則使用2%碳酸氫鈉對其口腔進行擦洗。若所得值為中性,則使用生理鹽水或雙氧水對其口腔進行擦洗。加強吸痰護理,將患者口鼻腔以及氣管當中的分泌物充分吸出,期間執行無菌操作。
(5)呼吸道濕化:根據患者的肺部體征及痰液粘稠度,選擇適當的濕化方法。對于痰液粘稠,肺部體征不良者,可進行持續滴入濕化液,達到殺菌及排痰的作用。對于痰液稀薄、肺部體征良好者,可進行短時間,小劑量的霧化吸入。通過濕化系統降低患者痰液的粘稠度,使患者的呼吸道濕化,避免或減少導管堵管或痰痂的出現。氣道濕化是確保人工氣道暢通的關鍵。經人工氣道吸入氣體溫度應達32~34℃,相對濕度95~100%。絕對濕度至少36mg/L。吸入氣體溫度到37℃、水分子44mg/l、相對濕度100%時可達到最佳溫濕化效果。
(6)加強生命體征的檢測:定時對ICU氣管切開患者的血壓、體溫、脈搏、呼吸、瞳孔大小進行測量,對其意識變化及肢體活動等進行了解,密切觀察患者出現危重癥狀的先兆癥狀,則應立即通知相關醫療人員進行處理。同時,護理人員在為患者實施臨床護理的過程中,應主要動作輕柔,減少對ICU氣管切開患者的刺激,從而避免其出現血壓波動明顯的情況。
1.3 評價指標
對實驗組和對照組救治成功率、產生皮下氣腫,導管阻塞、出血等并發癥及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和轉出ICU時間給予詳細記錄,并分析,同時給予對比分析,采取相應措施進行處理。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針對實驗組及對照組護理有效率等數據進行分析和計算,通過例數和%表示組間計數資料,計數資料對比采用X2檢驗,如,P<0.05,則說明兩組數據對比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驗組肺部感染率為8.23%,對照組肺部感染率為35.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在臨床上實施氣管切開可有效地解決呼吸功能失常等呼吸道疾病[1],解除患者呼吸道梗阻問題,針對患者呼吸道內部的分泌物進行有效清除,避免患者呼吸道出現堵塞。ICU患者通常存在意識障礙的現象,需要通過外界輔助呼吸法進行治療,開展氣管切開治療,將氣管順利切開之后,切口以及外界至今可以實現接通,且患者機體抵抗力相對較弱,容易造成肺部感染的現象,實施綜合護理模式要求從環境、病情監測、以及氣管切開護理等方面實施全方位的護理。研究發現,三分之一上氣管切開患者會合并不同程度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已成為ICU氣管切開患者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部分患者甚至會因為合并呼吸衰竭而死亡[2]。其中無菌操作與嚴格的消毒是ICU氣管切開患者護理的關鍵,可以將病房內的韓俊良降低,減少出現醫源性感染的幾率,謝絕家屬北湖則可以避免出現交叉感染的情況。同時,護理人員應合理維持病房的溫度和濕度,避免痰痂阻塞氣道,可以將患者的肺部感染幾率降低。因此,在護理工作中,應該根據ICU氣管切開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自身情況進行護理干預措施調整,一方面要進行正對性的健康宣教,提升患者自我護理意識,減少并發癥發生,另一方面,要結合病情變化,實施對癥護理措施,減少因誤操作而發生的護理不良事件[3-4]。
綜上所述,ICU氣管切開患者應用綜合護理,護理效果好,同時可降低患者肺部出現感染的幾率,值得臨床方面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捷,馬柱儀,李秀東.ICU氣管切開患者肺部感染的護理干預措施及效果[J].臨床醫學工程,2017,24(3):419-420.
[2] 王吉耀.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97-102.
[3] 蒲成英.ICU氣管切開患者肺部感染的護理干預效果觀察[J].中外醫療,2011,30(17):74-75.
[4] 唐少蓮.重點護理干預對ICU氣管切開患者肺部感染及死亡率的影響[J].伙計護理學雜志,2015,20(9):1218-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