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軍
摘要:儒家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其中一顆珍寶,在歷史的星海里閃爍了上千年,其中“禮”的思想,始終貫穿于中華傳統文化之中。中國武術,尤其是在武德方面的發展深受儒家“禮”文化的影響,使得武德成為中華民族,也是全人類的特別珍貴的精神財富。
關鍵詞:“禮”文化;高校武術;武德
一、儒家“禮”文化的內涵與其在現代生活中價值
“禮”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經歷了從周公制“禮”作樂,施行宗法之理,使其從原始的宗教活動中擺脫出來,成為一種政治制度;孔子延伸了“禮”的內涵,將流于儀式的“禮”轉化為人們內心理性的思考,從外在探尋人們的仁愛之心;孟子在百家爭鳴的時代,在孔子“仁愛之心”的基礎上,提出了“仁義禮智”的思想,更加豐富了“禮”的內涵,強調內在的道德品質是人的基礎;以及荀子“引法入禮”,“禮”作為一種靠人們自覺的無形約束,將其與靠強制手段來維護社會秩序、國家體制的“法”相結合,更加擴展了“禮”的含義。經歷了這四個主要時期的發展和演變,使“禮”逐漸成為人們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一種行為規范,也是道德評價與司法公正的依據,也體現了維護國家體制的方法。
“禮”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流淌至今,在現代生活中仍有著深遠的影響,從國際關系中,使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系處理既能以“禮”服人又能以理服人,展現我們“禮儀之邦”的風采,再到人們的生活中,對個人成長過程中道德修養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及對人與人之間禮貌待人,有禮有節的處世之道,無不體現著儒家“禮”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的重要價值。
二、武德教育在高校武術課中重要性
(一)武德的定義
武,止戈為武。文字學家于省吾以:“‘止即表示行動也;征伐者必用武器,‘戈,即武器也。”道出“武”的原義“征伐示威”。德,從行從直,意為遵行正道,以仁、義為體現。
武德一詞,最早見于《左傳》(左丘明春秋)一書。武德,專指以武力行為特征,以仁義、禮節為準則的修習武術之人的言行舉止操守準則。
(二)武德在武術中的體現
武德傳承至今,應對其進行深入的分析,將傳統武德中優秀的精神繼承發揚,拋棄傳統武德中過時的糟粕,樹立順應時代新武德觀。傳統武德中,對待他人要以禮待人,對待不公之事疾惡如仇,對待不同事物要胸懷寬廣,對待前輩、老師要虛心學習經驗,對待困難要百折不撓,這些優秀品格要繼承發揚。還要培養習武之人的民族自豪感,以武術修身,武德養性,為維護國家尊嚴添一份力。
(三)傳統武術課程引入高校課程的意義
傳統武術的傳承不僅在于強健體魄,提高身體素質,更是武術精神的傳承。從歷史典故中探尋習武之人的愛國、英雄事跡,傳承他們的高尚品德。促進大學生身心共同發展,使其擁有強壯的身體的同時,還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深入挖掘武術精神的教育能力,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從課程設計到人文關懷,由身及心的教育模式,觀察每個學生的閃光點,支持和幫他走出內心困惑,從而使其能夠擁有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在學校能夠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在往后的生活、工作能夠擁有以禮待人、見義勇為的道德情操。
三、儒家“禮”文化對武德教育的影響
(一)儒家“禮”文化對武德歷史的影響
儒家“禮”文化以其廣泛的內涵,在武術傳承中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武德就是最主要的體現。在武早在西周,就風行“禮射”活動,是武德一詞的最早體現。春秋戰國時期《左轉》一書將武德內容以條款的形式闡述,也是最早將武德作為文字記載的文獻。唐朝武舉制的出現,使得社會上出現了專職教授武術技藝之人,也為門派的出現創造了條件。直至宋朝出現武術門派,便有了門規戒律,同時“抱拳禮”的出現標志著武德在利益上的規范,并且仍有許多禮節流傳下來,無不體現了講究禮法在傳統武術發展過程中重要性。除此之外,儒家“禮”對于武德的影響還體現在對習武人的思想道德上的影響,武術作為一種帶有攻擊性的技術,倘若心術不正之人掌握這門技術,則可能會擾亂社會秩序,傷害他人,因此要求習武人不僅要努力鉆研,練就高強的技藝,還要有仁愛之心,不到萬不得已絕不傷人性命的約束,在傳承上亦有不仁之人不收不授的要求。
(二)儒家“禮”文化對武德發展的影響
了解儒家“禮”文化有助于對武德的理解更加深刻,并能夠將武德精神與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此外,儒家“禮”文化,使得各個流派在武德影響下雖然自成體系但是也能以禮相待,相互交流,進而使之得到發展。正是在這種文化影響之下,造就了一代又代德才兼備的武術宗師,成為后人學習的榜樣。
傳統武德建立在封建社會體制的背景上,必然存在糟粕,這是需要習武者面對和克服的。例如在傳統武德中,武術的傳承主要體現在血緣化和區域性,使之傳承具有封閉性,還有死守所謂祖訓,視創新為“忤逆”,扼殺了習武者的創造能力,壓抑了武德思想的進步發展,等等,這都與中華文化中的“禮”相違背。儒家“禮”文化對其有著積極的影響。在“道德約束”與“禮法制度”之間尋求平衡,使武德走出了苛求形式的極端,回歸理性。
(三)儒家“禮”文化對武德教育方法的影響
首先,應將武德內容作為一門課程,合理設計武術課程的技術與武德教育課程。并且將對武德相關知識進行考核,考核內容包括對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行為規范等進行全方位的評估。其次,應將武德教育滲透到武術學習的方方面面,教師應該以身作則,以自身的思想、行為去引導學生,使其在日常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和運用武術技術的習慣。再次,要與其他學科充分結合,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武德深刻內涵,在學習過程中有更好的感悟和體會。
四、結語
在儒家“禮”文化的影響下,高校武術課作為載體,將武德精神以教學的形式,能夠有效繼承。將武德滲透到學生們學習的過程中,規范學生們的武術生活及其日常生活的行為。重武德,是培養社會所需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新型建設人才的先決條件,也是傳統武術得以發展的前提條件。
參考文獻:
[1]范禹.儒家“禮”文化的內涵及其當代價值[J].吉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9(02):39-42.
[2] 郭小晶,鄺華利,陳郴良.淺析中國傳統文化與武德發展的關聯[J].博擊(武術科學),2006(12):14-15.
[3]焦滿進.儒家文化與傳統武術的內在關系探究[J].運動,2016(23):146-147+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