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華
摘要:數學課程標準對小學生的數學符號感提出以下要求:“能從具體情況中抽象出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并用符號表示;理解符號所代表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會進行符號間的轉換;能選擇適當的程序解決用符號所表示的問題。”
關鍵詞:數學符號;符號的意義;符號感;符號意識
數學符號是數學的語言,是人們進行表示、計算、推理和解決問題的工具。學習數學的目標之一是使學生懂得符號的意義,會用符號解決實際問題和數學本身的問題,發展學生的符號感。數學課程標準對小學生的數學符號感提出以下要求:“能從具體情況中抽象出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并用符號表示;理解符號所代表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會進行符號間的轉換;能選擇適當的程序解決用符號所表示的問題。”本人結合自己多年來在數學教學中數學符號意識的培養的嘗試,在此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希望對廣大教育同仁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一、聯系生活,滲透符號意識
在現實生活中,商店的招牌,醫院的紅“十”字標記,公路上的各種交通標志……,這樣的符號處處可見。語言學家皮埃爾·吉羅說:“我們是生活在符號之間”。在這個“符號化”的世界中,學生獲得的生活經驗已讓他們初步感受到符號存在的現實意義。比如,當他們看到店門前精致的“KTV”時,立刻就想到演藝或餐飲場所的卡拉OK包廂;T恤衫、TV(電視)、MP3……。可以說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已經初步具有了符號意識,感受到生活中符號所體現出的簡約、嚴謹、科學的特質,這種符號意識的形成,對數學符號感的形成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符號意識的形成,是培養學生符號感的基礎。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能有意識地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感受到符號引入的必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表示具體情景中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逐步走進符號化的數學世界,這是發展學生符號感的決定因素。在教學中,我們就可以把數的學習放入到生活場景中去,讓學生從具體事物或事件出發,豐富學生有關“數字”符號的背景知識,讓學生經歷從感性到理性、具體到抽象并最終形成形式化的抽象數字符號。
二、操作實踐,感受符號化
每一個符號的形成,都是對一類事物的共同特征的抽象概括,是反映事物共同屬性的思維形式。數學符號的高度抽象性,往往會使學生因其抽象、難懂而產生畏難心理,影響學習效果。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數學符號的學習不能變成單純的抽象符號的學習,要盡可能的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做數學,通過觀察、實踐、分析、歸納,獲得體驗,感受符號化。
在教學角的認識時,就可采用如下操作流程:
1、摸(自主實踐感知):分組進行搭積木游戲,摸一摸所用材料。
2、說(引入角的概念):說游戲過程,特別是摸材料的感覺和發現。
3、做(初步抽象圖形):各自想辦法把感受到的角呈現出來。
4、符號化:(1)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2)角的圖形與實物對比,理解掌握角的特征。
這樣的操作實踐,讓學生體驗到了符號化,親歷了符號化的過程,提升了學習效率。
三、創設情境,增強符號感
數學符號的功能是用符號的形式代表符號所表達的豐富內容。雖然數學符號是抽象的,但它充滿生機,有其數學思想,不是枯燥的。因此,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使學習活動盡可能的處于情境之中,是增強學生數學符號感的有效途徑之一。如在教學“認識乘法”這一內容時,由于學生才第一次接觸到這一新的運算符號和形式,所以教師必須要精心創設數學情景,讓學生在思考探索的過程中,抽象出乘法數量關系和變化情況,在此基礎上再逐步引入乘法符號,讓學生學會用符號來表示數量關系。教學中可以這樣做:
1、創設情境(出示課件)
場景(A)森林運動會:兔2只一組,有3組;雞3只一組,有4組;猴5只一組,有5組。師:你能知道兔、雞、猴各有多少只嗎?(讓學生在計算過程中發現,幾個相同加數相加,可以說成幾個幾)
場景(B)學雷鋒活動:一(1)班學生參加學雷鋒活動,4位同學一個小組,共有9組。師:你能知道有多少位同學嗎?(讓學生發現如果用加法列式就太麻煩了,而如果用“幾個幾”來說就很簡便)
2、組織交流:有多個相同加數的連加算式,你能不能想出一種簡單的方法來表示呢?
3、引入符號:在前面教學的基礎上,教師揭示出這一類型算式的數量關系就是“幾個幾”。進而引入“×”號,讓學生明確“幾個幾”可以寫成“幾乘幾”,再組織學生進一步認識乘法各部分名稱。
4、深化認知:繼續用課件出示情境,要求學生列出兩種算式,進一步感知乘法算式的簡潔、精確、規范,體驗到數學符號特有的美。
這樣,學生在已有加法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在具體情境中的探索研究,認識了乘法,產生了積極喜悅的情緒,為以后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解決問題,發展符號感
數學符號有自己的思想內容,它按一定的規則組織起來,成為思維活動的載體,并能簡潔地反映事物的內在本質。它準確、清晰,具有簡約思維、提高效率、便于交流的功能。當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尋找到了解決辦法后,才能充分體驗到符號化的魅力,獲得持久的學習動力。
如在教學加法交換律時,就可以讓學生在一步步的問題解決中,獲得a+b=b+a的符號表達式:
1、提出問題,感知規律。
師:六(1)班有男生27人,女生24人,這個班一共有多少人?
生1:27+24=51(人);生2:24+27=51(人)
師:觀察兩個算式,你發現了什么。(板書:27+24=24+27)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得出:加數位置換了,和不變。
2、深化問題,體驗規律。
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具有同樣的特性呢?請舉例說明。
3、建構規律,發展符號感。
展示學生創造的表達式,組織評析。
這樣的問題解決與探索,引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建立了正確的符號感,同時學生也發現了用字母表示數能使數學問題變得簡潔,體現了數學符號的簡潔美。
隨著數學學習內容的深入,符號感的培養必將被不斷地賦予新的內容。教學中,只要我們給學生提供機會經歷“具體情境→抽象化→符號表示→深化應用”這一系列逐步形式化,符號化的過程,學生的符號感就能真正得到培養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數學課程標準》.
[2] 《培養學生符號意識的點滴體會》慶啟云.
[3]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符號意識》李素華.
[4] 《小學數學符號意識培養 》王敏德.
基金項目:
本文為2019年河南省農村學校應用性教育科研課題《小學數學教學中符號意識培養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19-HJYY-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