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妍
摘要:健康的社交關系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部分之一。怎樣處理好社交關系,對于大學生的大學生活和未來事業是非常重要的。而現代大學生受到多方面的影響,部分同學有不同程度的社交障礙。通過對當代大學生社交能力進行研究,分析大學生群體具有的社交障礙及背后的成因,針對性地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及建議,從而有效地提升大學生社交能力,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社交能力;缺乏自信;社交網絡;同伴教育
1 引言
作為生活在社會環境中的人,社會交往是不可避免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發展心理學指出,在大學和研究生階段,人們會更多的選擇社交來獲得更多的親密感,避免孤獨感的產生。當人們在社交過程中受挫時,孤獨感和受挫感會增加,當這個階段我們的孤獨感和受挫感過于強烈,而沒有通過社交來獲得親密感,那么我們在這一階段的任務就沒有完成,就會影響下一階段的發展。因此,在這一階段,大學生要努力提升社會交往能力,獲得親密感從而健康發展。然而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有部分同學有不同程度的社交障礙,對生活和工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研究大學生社交障礙對大學生社交能力提升有重要意義,通過分析社交障礙表現及成因從而給大學生適合的建議,幫助有社交障礙的大學生提高社交能力。同時,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讓大學生社會交往能力和素質的培養能得到重視。
2 大學生社交方面存在的問題
2.1過度依賴社交網絡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社交工具大量出現。網絡社交是指網民以計算機,網絡為中介,以數字化的符號為載體進行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1]75網絡社交相比于傳統社交方式的便捷性和開放性等優勢,使得網絡社交成為新時代的主要交往方式。大學生渴望交友,渴望獲得更多社會信息的需求通過網絡社交得到了很大的滿足,因此網絡社交深受大學生青睞。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5次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在我國網民群體中,學生最多,占比為26。9%。[2]數據顯示大部分大學生每天使用網絡社交軟件的時間超過三小時。幾乎每位大學生每天都會用微信,微博,qq等社交媒體,這些社交網絡覆蓋了大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
由于新型社交媒體信息更新快,資源豐富,大學生在上課,休息的時間關注這些社交媒體信息的更新,使大學生養成了隨時查看社交媒體的習慣,在不知不覺中占用了大量時間,同時讓大學生在面對學習,生活交際等復雜繁瑣的事物時產生逃避心理。現在手機上有生活所需的各種應用,調查數據顯示,僅有18%的大學生在遇到問題時選擇求助于身邊的老師,同學。這種過度依賴社交媒體的現象,導致大學生不愿意和人面對面交流。長此以往,大學生不僅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容易發生異變,還會導致大學生與人溝通交往能力,適應環境能力減弱,導致人際交往障礙。
2.2缺乏自我認知,缺乏自信
自信其實是自我評價的一個方面,是對自身能力,價值等作出客觀,正確評價和認知。自我認知指的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征的判斷與評估。
健全人格理論認為自信是人格健全的關鍵要素之一,對于激發人的潛力和取得成就等方面有很大影響。然而據有關調查顯示,在校大學生有30-40%比例的人存在自信心不足的狀況,甚至一部分大學生有強烈的自卑感。
如果一個人缺乏對自己的自信,那么他和別人交往時就會感到恐懼甚至逃避,不能敞開胸懷真誠交往。在可以完成的事情面前認為自己完成不了,壓抑內在能力的發揮。缺乏自信的同學一定程度上也缺乏一定的自我認知,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能力完成工作,而在社會交往中,自信是建立良好社交關系的關鍵,若沒有自信,在社交過程中,我們就會處在非常被動的狀態。
3 大學生社交能力的影響因素
3.1社會因素
新型網絡社交工具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交往方式,網絡社交已成為現代的主要交流方式。網絡社交工具的內容豐富,信息動態更新快,交流方式開放多元等特點受到了大學生的廣泛追捧。網絡社交已成為大學生社會交往的主流方式。在網絡社交平臺上,沒有任何歧視,一切都是平等的,沒有利益的爭奪,人們之間可以相互得到認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遭受的挫敗感。然而使網絡社交代替現實社交是不可能的,如果人們沉迷于網絡社交太久,脫離現實世界,就會失去和他人,社會溝通交往的能力,久而久之會在與人交往中變得不自信,不愿和他人主動交往,甚至拒絕社會化。
社會時代的變遷,人們的價值觀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價值觀的轉變,會直接影響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的價值取向。如目前社會中存在的“利益最大化,效率優先,功利化社交”等價值觀,導致現在的人們耐心下降,不愿意花費太多時間去做對自己無用的事情,使得社會交往越來越功利和沒有耐心,這些變化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社交觀念和與他人競爭,合作的能力。
3.2學校因素
在我國,雖然素質教育的呼聲很高,但事實上升學考試,專業技能培養才是重點。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學生更愿意花費時間在學習應試上,而沒有更多的意愿去與人交往,去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而在課堂教育上,多的是與升學考試,專業知識有關的東西,和應試無關的社會性課題很少有機會可以進入課堂教育,即使大學開設了相應的課程,但學生重視程度不高,多是理論知識學習,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3.3家庭因素
有社交障礙的學生很大一部分是來自農村,與人交往能力較差的同學。因為農村大學生家庭條件大部分都比較艱苦,地區教育資源缺乏,在與別人交往中容易產生比不上別人的想法,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加上家庭賦予的壓力,導致大學生更容易產生社交方面的障礙。
大部分家庭教育重視的是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忽視了心理教育,缺乏與人交往方面的教育,導致他們不能很好地處理社交關系。孩子進入大學后時,沒有了親情的陪伴,一個人更容易產生孤獨感。另外家長與人交往時的行為表現,或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相處方式不恰當,也會對孩子與人交往時的行為表現產生不好的影響。
3.4個人因素
個性是影響大學生是否能夠成功進行交往的重要因素。人們喜歡和具有良好品質的人交往,許多大學生的社會交往障礙是由于其不好的品質,如:自私,不尊重別人,貪婪,虛偽,沒有責任感等。性格內向的人往往也不能很好地進行社交。因為內向的人一般不喜歡和人打交道,不善于主動去交往。
大學里人才濟濟,有各種各樣的特長的人,有的大學生卻沒有任何特長,從而產生自己不如人的自卑心理。由于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的人很漂亮,有的人很平凡,由于這些差異,使得有些大學生產生羞怯,自卑心理,帶著這種心理去交往就產生了不安的感覺,從而使自己在交往過程中處于尷尬的境地,影響正常的人際交往。
4 大學生社交能力提升方法
4.1 多種渠道加強對大學生網絡社交觀念的引導
從社會層面來說,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對網絡社交的管理和監督,運用各種技術手段對不健康的內容加以遏制,鼓勵積極向上的信息傳播,嚴厲打擊各種網絡犯罪行為,凈化網絡社交環境。對不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應用從設置用戶權限等方法來限制使用,從而保護大學生的網絡社交。
從學校層面來說,創造濃厚的校園學習氛圍,開辦豐富多彩的活動,提供合理的社會實踐機會,讓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充實起來。同時引導大學生樹立對網絡社交的正確觀念,通過講座,思政教育等形式,引導大學生認識相關的網絡社交行為,增強大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引導大學生合理規劃時間,合理使用社交網絡,避免在社交網絡上花費太多時間和精力。
從家庭層面來說,家長對于孩子在學校的生活要多加關注,要和孩子多交流,給予孩子足夠的關心,避免讓孩子產生過多的孤獨感,從而防止他們過度沉迷社交網絡。
4.2自我社交能力的培養和鍛煉
4.2.1加強自我認知和個性教育,加強自信
庫利的鏡中自我理論認為,人的性格并非是因為遺傳而來的,而是通過社會互動逐步形成的社會產物。在日常社交活動中,我們會通過觀察體會他人對我們的態度與評價,從而建立起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對自我認知不足的人很容易被他人的評價和看法所左右,以至于失去自己的主見,盲目跟隨大眾。我們通過對他人眼中自己形象的想象,對他人對這一形象評價的想象及某種自我感覺,構成了我們的自我認知。
優勢視角的基本原理是指社會工作者對任務的介入,利用自己的專業敏銳度,去尋找案主本身或者是其周邊環境中的優勢和資源幫助案主完成既定的目標,達到對自我的預期,使他們勇敢去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幸,在可能的情況下去改變這種狀態,而在不能改變時學會如何在這種狀態下繼續生活下去,抗拒社會主流話語的控制。從優勢視角出發,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有獨特的能力能夠去應對生活中的困難。優勢視角更多的看重人們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時,他們所擁有的可以應對困難的內在力量和能力,而不是看重人們在應對困難時的問題。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和能力,只是因為某些原因被遺忘了,這些獨特的優勢和能力,往往可以讓我們在日常社交中更加得心應手,對于提高我們的社會交往能力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在認清自己特有的優勢和能力后,對以后可以更好的面對生活中的困難,適應新的環境變化有很大幫助。
通過“鏡中自我理論”讓大學生進一步認識自己,改變以前對自己的錯誤認知,從而增加大學生在社會交往方面的信心,并結合優勢視角理論,讓大學生在社會交往中更能發揮自己的優勢。
4.2.2建立積極健康的人際關系,培養交往能力
大學生要建立積極健康的人際關系,必須要培養自己的交往能力,一是要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積極參加各種群體活動,擴大自己的交友面;二是好好學習,多讀書,不斷拓寬自己的眼界和知識,在與別人交談的時候就會言之有物,更有自信;三是要積極大膽參加各種社交活動,培養自己的社交能力,特別是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從實踐中鍛煉自己的社交能力。四是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提高外貌自信,保持良好的心態,改善大學生過度的孤獨感,增進大學生的人際交往。
4.3實行同伴教育,增強教育效果
同伴教育指的是人們通常愿意聽取年齡相仿、知識背景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見和建議,利用同齡人互相理解,分享自己的經驗與困惑的解決方法來解決同學們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同齡的人傾訴,是人們遇到問題時常用的解決辦法,不僅能得到體諒還能得到客觀的建議。大學生經常會有社交方面的困惑與害怕自己處理不好人際交往關系的焦慮,而大學生又羞于跟身邊的老師,朋友啟齒,更多的是通過網絡來抒發自己的困惑和情緒,而長期依賴網絡社交會導致在現實生活中溝通能力下降,加深大學生在社交方面的不自信。為大學生提供一個穩定的平臺和組織,有困惑的同學在有同樣困惑的同學面前不會感到不好意思,同學們有共同語言,進而可以進行無障礙的溝通,對對方的遭遇可以充分理解,對有相同遭遇的同學提出自己的建議和鼓勵,也能對自己的問題產生思考和接受。在大家彼此的分享交流中可以充分感受到大家的關愛。在這種同伴關系下開展分享活動的教育形式,大學生往往能夠聽取或采納同伴的意見和建議,教育效果更好。
5 總結
社會交往能力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社會交往能力高的學生能夠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適應新的環境,能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從而獲得更全面的發展。目前部分大學生常常因為人際關系處理不當而導致同學矛盾,社會交往能力不足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等,因此大學生的社會交往觀念需要引導,社會交往能力需要培養而獲得提升,提高社會交往能力,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非常重要。
隨著近年來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催生了許多新興產業,而對于就業人員的素質要求也有了更高要求。基于這一環境,大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與大學生的畢業就業息息相關。高校、社會與家庭都應充分重視大學生社交能力的培養,尤其是高校作為大學生社交能力培養的重要主體,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社交能力教育質量,提高大學生的社交能力,為大學生就業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洪波,胡璇.大學生網絡社交現狀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0-04-28].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57/202004/t20200427_70973.htm.pdf.
基金項目:
本文屬2019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大學生社交障礙分析及社交能力提升對策》(編號:20191037827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