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志波
摘要:在行政法里面,不僅僅規定了形式審查,對于實質審查也是有直接規定的,兩者因為針對的對象不同,所以審查的形式也會是不同的。行政許可主體違法實施許可的責任,就是按照“誰實施違法的行政許可就由誰來負責”的原則。作為法律的實施部門,我們都應該做到“有法必依”,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原則行政與審判,真正體現“執政為民”的思想,不斷提高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
關鍵詞:行政許可;形式審查;實質審查;責任
一、行政許可及其審查的相關概念:
(一)行政許可
行政許可,指國家行政機關對一般人負有不作為義務的事情,在一定條件下,對特定對象消除禁止令,允許其作為的行政活動。行政許可法對行政許可的立法界定是“指行政機關根據特定人的申請,依法審查過后,準予其從事特定活動的行為。”
(二)形式審查
形式審查是指行政機構所提交的申請材料是否完備與整齊、是否符合法律法規所規定的一定形式,但不需要也沒有必要對申請人所提交的材料進行核實,即可據此作出行政決定的審查機制。
(三)實質審查
所謂實質審查,是指行政機構不僅要對申請人提交的材料進行初步形式審查,還要對材料的真實性進行實質性的核查。對于申請的實質審查,既可以只對其進行書面審核,也可以進行實地去進行核實,確保材料的真實性。對于需要采取實地核查的,應當指派兩名以上的工作人員或者相關技術人員進行核查與核實。
二、行政許可實質審查的重要性
實質審查則為行政機構審查其所涉及到的材料的真實性與合法性來源等事項,這種職業能力是對其工作的一種必然要求。如果沒有這種能力,它就不可能很好的履行法定職責。 我們應該了解到在行政許可中實質審查的重要意義,同時,在立法目的上實質審查也具有其存在的積極意義。對特定事項的行政許可的真實性進行實質審查,有利于保護相關內容的真實性,對雙方利益及他人的合法權益起到保護作用。《行政許可法》規定,相關機構有義務進行對申請材料審查審核。否則,一旦出現紕漏,相關責任人將收到追究,嚴重的可能會收到刑法的懲罰。給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不僅可挽回的損失的將要進行行政賠償。由此可見,行政機構既要對申請材料的真實性進行審查亦要對材料的形式進行審查。在作出行政許可決定前,相關責任人應當依職權對材料的實質性與形式進行審查,而后再做出相關決定。
三、實質審查的缺陷
實質審查的規定模糊。從我國《行政許可法》第34條來看,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與標準,只有存在確切的必要時,行政機構才會對相關的申請進行實質性的審查與審核。這里提到的法定兩個字并沒有做出合理合法的解釋與世明,那么可以認為是法律法規或者是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
2.實質審查程序、審查限度規定不明確。《行政許可法》中對實質審查的程序規定是模糊不清的,沒有具體的說明文件。工作人員在遇到特殊情況時是否需要回避,如何回避,回避的內容有哪些,這些都沒有現實的條例或者細則進行有效說明。
3.實質審查責任追究規則缺失。申請人有義務對自己所提供的材料的真實性進行保證,與此對應,行政人員沒有盡到對材料的真實性進行審查的義務,從而導致不良后果發生的,相關機構人員是否應當承擔一定的責任,承擔什么樣的責任,也沒有做出具體的規定。
四、實質審查的完善對策
由于在行政許可實質審查中沒有規定相關人員的回避事項,使之相對人在遇到對自身不利的情形下處于不利的地位。行政相對人以行政工作人員具有利害關系申請回避,而行政機關卻以法律沒有規定回避事項加以拒絕,在此情形下,行政相對人對有此利害關系行政主體做出的行政許可存在異議是合理的。鑒于此,行政許可法律可以借鑒其他的法律有關于回避的規定,取長補短。因為許多行為都需要專業性與操作性的要求,因此聘請相關領域的相關專家進行操作更具有說服力能力。更能夠避免申請人的不信任的抵觸情緒,從而使其更加能夠配合自己的工作。不過如何尋找相關領域的專家對此沒有加以規定,因此,相關的法律還需要進行進一步的完善與規定,使之能夠更加適應現實的發展需要。
五、行政許可的法律責任
就法律責任而言,存在廣義解釋與狹義解釋之分-。廣義上的法律責任,既包括法律規定的相關人員的具體義務,又包括了違反法律后所要承擔的強制性法律責任。狹義的法律責任就是當相關主體違法法律后所要承擔的強制性法律后果責任。對于行政許可法律責任要有兩點:一是表明違法行為與后果責任之間的因果關系。二是強調法律責任的國家強制性,就是法律的施行要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用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實施。
六、行政許可違法的法律責任及承擔方式
行政許可的責任承擔方式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在許可的設定上的責任——違法設定行政許可的法律責任。行政機構違反法律進行許可的,相關家督機構可以對其進行撤銷或者對其責令改正等措施。第二個是在行政實施中的責任。對于行政機關違反法定程序實施行政許可的,索取別人好處的,貪贓枉法的或者損害他人利益的,或者是違反相關規定進行胡亂許可的,有關機關應當對其責令改正。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行政處分,情節嚴重的或者是觸犯刑法的,依法移交司法機關進行處理。行政相關人員給當事人造成合法利益損失的,應當承當相應的賠償責任。第三個是不履行法定職責的相關責任。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監督職責的,而且造成嚴重后果的,由其上級行政機關責令改正,對直接責任人員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參考文獻:
[1] 全國工商行政管理統計基本情況[J]. 中國工商管理研究. 2008(02).
[2] 登記行為的類型化分析[J]. 李昕,趙紅宇. 上海政法學院學報. 2006(03) .
[3] 現代行政法原理[M]. 法律出版社 , 熊文釗著, 2000.
[4] 行政許可審查標準:形式抑或實質——以工商企業登記為例[J]. 章劍生. 法商研究. 2009(01) .
[5] 中國行政許可制度改革探究[D]. 顧愛平.蘇州大學 2005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3版,第264頁.
[7] 肖建明:《英國的公司登記注冊制度及其啟示》,《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2年第2期.
[8]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關于登記主管機關對申請人提交的材料真實性是否承擔相應責任問題的答復》.
[9] 陳瑞華:《程序正義的理論基礎——評馬修的“尊嚴價值理論”》,《中國法學》2000 年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