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晶
摘要:依現行公司法規定,首要對外承擔責任的主體應為公司,公司股東一般不直接對公司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那么為何股東能夠突破“股東----公司模式”的枷鎖繼而成為股東對債權人的責任承擔者?筆者從股東出資義務、不得濫用股東權利、維護公司信用義務三方面予以闡釋。
關鍵詞:公司股東;公司債權人;責任依據
引言:
股東有限責任原則是現代公司法律制度的基石,股東以其對公司的出資額為限承擔法律責任,無需以其個人財產承擔其他責任,那么不當減資公司股東為何需對債權人承擔責任?公司減資過程中股東又應承擔哪些義務?本文展開以下探究。
一、股東義務說
義務是指立法者在法律規范中規定的特定主體必須作為或不作為的情形。義務履行是權利存在的前提和實現的基礎。義務違反或義務不當履行必然使權利受損或不能實現。
一般而言,股東義務是指股東依據法律規定或基于出資合同、章程約定對公司所承擔的義務,是基于公司法或公司章程的規定而產生,是股東“應為”的行為。所以當股東未履行股東義務,應為而不為時,就已經處于違法的法律地位,成為股東對債權人承擔責任的基礎。
股東義務說具體可分為單一義務說、二元義務說和多元義務說三種主張。單一義務說主張股東只承擔出資義務,股東一旦按照約定履行出資義務,就不需再承擔其他任何義務;二元義務說主張股東既負有對公司的出資義務、又要對公司債務承擔有限責任;多元義務說主張股東不僅承擔對公司的出資義務、又要對公司債務承擔有限責任,還應遵守公司章程、不得抽回出資、遵守股東大會決議的義務等。這三種觀點都有各自的道理,但相比較而言,筆者認為多元義務說對股東義務的表述最為全面,也最為科學,即從內容上來看,可以把公司減資中的股東義務主要總結為三個方面:一是股東的出資義務;二是不得濫用股東權利的義務,三是維護公司信用的義務。所以我們最終可以理解為,不當減資公司股東對債權人責任承擔的依據系公司股東對于股東義務之違反,依照現行《公司法》規定,從而國家強制公司股東向債權人承擔法律上否定性的評價與譴責。
二、股東出資義務
在公司資本制度改革后,一些人會覺得股東出資不再成為對股東的約束,注冊資本可以“只認不繳”。顯然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我們可以看到在認繳登記制下,公司法雖然取消了實繳出資的規定,但股東出資義務卻并沒有隨之消滅。
首先,股東對債權人責任產生于股東的出資義務。股東認繳出資后,仍需按照公司章程履行出資義務。這是因為:第一,股東出資的是其獲得股東資格的對價。公司資本是由股東出資得以形成和固定,公司資本是開展營利性經營活動和對外償付債務的物質基礎。第二,股東出資是股東的約定義務和法定義務。股東簽署公司章程,必須按照其規定的出資數額和出資期限對公司繳納出資,這既是對公司的承諾,同時也是對其他股東的約定。在“先登后繳”的認繳登記制下,雖然股東在登記時不需要實時繳納出資,但只是法律對出資義務的履行期限不再有所限制,出資數額仍是確定的,股東的出資義務對于公司的外部債權人而言,是一種法定義務。所以在公司作出不當減資行為時,不論減少的是股東已實際繳納還是尚未繳納的出資,股東出資義務都沒有被減免。
其次,基于股東對公司的出資義務衍生出股東對債權人的有限責任,股東不依照法律規定或出資合同、公司章程約定履行出資義務,則應承擔具有懲罰性的責任。毫無疑問,“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理想狀態是義務人自覺地履行義務。”公司運行實務中,公司不按章程約定或法定程序進行減資,抑或大股東操控股東會惡意通過減資決議侵害公司債權人的事件大量存在。
正如“億達東寶公司”減資糾紛案中,億達東寶公司被告公司的注冊資本由6000萬元減為1600萬元,而公司股東經過此次不當減資,“成功”逃避應繳剩余出資額,其結果必然會損害德優公司的利益或使其債權不能得到實現。這時,違反出資義務的股東就有責任對受到損害的公司債權人進行損失賠償。但是,由于股東出資義務并不具有強行性,僅僅宣稱股東具有出資義務不能達到此種想法,股東因違反出資義務而給相關主體造成損害可通過法定責任的形式使之得到救濟。
三、不得濫用股東權利
通過公司人格獨立說和公司人格否認說對股東對債權人責任的正當性予以闡釋和說明。
1.公司人格獨立說
公司是具有生命的組織體和獨立的法人人格,被法律所承認和尊重猶如我們自然人一樣。當然,公司畢竟不同于自然人,公司人格與自然人人格割裂。正如有學者指出,法人作為社會性組織,是擁有獨立意志、獨立行為、獨立生活的團體。法人人格是不同于個人人格的團體人格。正是基于此,使公司成為一個獨立的實體,并區別于其具有獨立人格的成員是公司具有獨立法人人格的意義所在,盡管這種獨立人格僅限于公司從事合法行為的場合。公司獨立從事民事行為,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公司以其財產為限對外承擔違反義務的法律責任,不會影響到公司股東。
依公司人格獨立主義立場,股東對公司債權應承擔的責任可從兩方面加以說明:首先,股東與其出資設立的公司在法律上互為獨立主體,與公司債權人亦為相互獨立主體。通常而言,股東與公司債權人之間不存在直接權利義務關系。股東出資義務相對的權利主體為公司,公司債權人相對的債務人亦為公司,公司股東與公司債權人之間不存在法定或約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其次,公司作為企業法人具有法律上的獨立人格,公司的意思形成并非取決于單一股東,而是在法定的公司意思形成機關——股東(大)會依照資本多數決的原則生成。即便每個股東都可以獨立行使表決權,但能夠產生法律效力的公司意思取決于股東會決議。只要股東未作出違反自己所負義務的行為,公司因其決議而遭受損失或者承擔法律責任就與股東無關,股東無需承擔個人責任。
2.公司人格否認說
依公司人格獨立主義觀點,公司股東與公司債權人不存在直接的權利義務關系,相互不構成法律關系的相對人,股東對公司債權人承擔責任缺乏應有的法理邏輯基礎。然而公司人格否認學說的確立,為股東責任范圍的擴展提供了理論與立法上的堅實支撐。
有關公司人格否認,朱慈蘊教授給出的經典概括是,當公司股東在公司事務實際運作中無法厘清其與公司的利益關系時,應當對公司及其出資股東的責任作統一考量,公司與公司股東(包括自然人股東和法人股東)對應統一對公司債權人直接承擔責任,以此防范公司股東濫用法人獨立人格損害債權人利益。在公司日常運營中,普遍存在股東依憑有限責任規則進行利益輸送或利益轉移,故公司減資過程中,股東在利益驅動下,濫用公司的獨立人格,損害債權人利益,此時股東如果仍然要求有限責任的保護,有失公允。
綜上可知,誠如學者所言,當股東‘善待公司獨立人格這層面紗時,它將堅定地站在公司股東和公司債權人之間,防止公司債權人直接追究公司股東的責任;當股東‘侮辱(即濫用)它時,它將離股東而去,任憑債權人直索股東的責任。即在特殊情況下,應打破股東的有限責任,使股東對債權人直接承擔責任。有限責任特權只是一種對公司不必要的“法律補貼”。
四、維護公司信用義務
公司信用從依托人合轉向依托資合過程中,公司法人獨立人格與公司股東有限責任也漸逐確立,即便如此,有限責任公司具備的人合特質并未抹殺其資合實質。在公司運作實務中,公司與作為商業交易相對人的公司債權人發生交易,公司債權人基于公司信用而進行決策,而非依據公司某個股東的個人信用進行決策。在公司內部決策中,公司重大事項均須經股東會進行表決,依照資本多數決原則進行決策,除非法律和公司章程另有除外規定。此種背景下,資本信用與股東信用共同構成了有限責任公司的公司信用。
對于公司信用,大部分學者認為應著眼于公司的對外履約能力,有的學者同時強調應當包含社會評價,即將公司信用定義為對公司履約能力以及履約行為的社會評價。筆者認為不論對公司履約行為的評價是否包含在公司信用的含義之列,都難以改變債權人對公司履約行為的關注,因為公司履約行為僅僅使公司債權人債權的實現獲得了一定的可能性,最終是否真正實現還是需要通過公司的履約行為,公司以往的履約記錄恰恰使債權是否實現的概率得以進行估量和判斷。所以公司履行義務能力和公司履約行為的社會評價應當同時被包含在公司信用之列。
結語:
在日常商業交易中,債權人往往首先是以公司資本為信用基礎,但對公司信用也不能僵化理解成靜態不變的衡量。公司作為以盈利為目的的商事主體,成立后必然會展開各種商事經營活動,公司信用也就隨著其盈虧狀況處于時常變動的狀態。我國關于減資事由和減資條件的規定僅僅在《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實施細則》有所涉及,而且就該細則的第三十六條表現。因此在法律未明確規定減資事由與減資條件的情況下,公司進行減資享有較大的自治權,其受公司大股東的支配與控制。雖說大部分公司進行減資都會走法定減資程序,但也不排除大股東會借減資之名而行侵吞公司財產之實,逃避損失,使公司信用不斷下降,損失債權人利益。同時我國現行法律也未規定公司的減資事由,使得債權人很難尋找到合適的法律依據去阻止其不當減資行為,這些都有違法律的公平精神,建立股東對債權人的責任認定體系就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朱慈蘊:《公司法人格否認法理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奚曉明、金劍鋒:《公司訴訟的理論與實務問題研究》,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年版.
[3]袁碧華:“我國公司資本制度改革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