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帥
摘要:中國歷代不乏吟詠韓信的詩辭歌賦,然而當韓信出現在異國人的筆下,那就足以引發關注。《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中詠韓信詩12首,詩中多用典,贊揚韓信的軍功和報恩品質,為韓信悲慘的結局感懷,從中可見越南使臣對于中華文化熟悉程度之深。從異國眼光看韓信,是韓信研究資料的重要補充。
關鍵詞:韓信;漂母;懷古詠史詩;《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
一、引言
明清時期,越南定期派使臣來華朝貢,代表越南出使中國的使臣漢文化素養都非常高,熟悉中國的歷史文化。《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以下簡稱《集成》)由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越南漢喃研究院合編,共二十五冊,影印了元明清三代五十三位越南使節的七十九部作品。
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沿途的名勝古跡,大多積淀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越南使臣在途徑游覽時,不免生發出懷古、詠史感嘆之情。使臣途徑江蘇淮安時,寫下了12首題詠韓信的詩篇,他們贊嘆韓信在軍事上的才華,贊揚韓信知恩圖報的品質,悲嘆韓信兔死狗烹的結局,并為韓信設想了兩種出路: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或者功成身退。越南使臣因親身游覽,對于韓侯釣臺的題寫較多,中國詩人所寫的“韓侯釣臺”內容多就對韓信一生的命運感懷,越南使臣的“題韓侯釣臺”會就韓信釣魚這一小事聯想到另外兩位著名的“垂釣者”——姜太公和嚴子陵。使臣詩將韓信與姜太公并提,因為姜太公正是在垂釣之時遇見了周文王,并且韓信在建立漢朝過程中和姜太公在建立周朝中同樣勞苦功高。越南使臣設想韓信若能像嚴子陵那般歸隱,也許就不會落得悲慘結局。
二、詠韓信詩注評
1.題淮侯陰祠(二首)[1]
序云:淮陰府城,淮安之地,廬舍廣大稠密,城中有淮陰祠,城外有漂母祠,扁題“一飯千金”,廟旁臨水處立大石碑,題刻“韓公釣臺”。
振蕩威聲地四方,強劉弱楚一身當。
齊垓不負輪推將,望國無心鼎立王。
盍早五湖雙范蠡,卻留三杰獨張良。
焄蒿剩興山河共,帶礪休將薄漢皇。(副使題)
具王名將出淮陰,經手田浮?就扲。
力奮更歸劉九鼎,恩酬奚齊漂千金。
□休好杰王□爵,到老狂呈帝美心。
□崇臺祠靈有格,長總河帶恨彌深。(正副使會)
見阮翹、阮宗窐《乾隆甲子使華叢詠》,《集成》第2冊,第106頁。
題目中的“淮侯陰祠”應為“淮陰侯祠”。淮陰祠又名韓侯祠。位于楚州區鎮淮樓東約200米處。
序中的“韓公釣臺”應為“韓侯釣臺”,位于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西北,蕭湖湖畔,明萬歷年間建,清同治年間重修。相傳為韓信釣魚處。《史記·淮陰侯列傳》載:“信釣于城下”[2]。齊垓,齊王韓信率領軍隊在垓下與漢王劉邦會師。范蠡(前517-前448),字少伯,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三杰,指西漢建立時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開國功臣。出自《史記·高祖本紀》劉邦云:“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2]878焄蒿,祭品所散發出來的香臭之氣。帶礪,出自《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礪,國以永寧,爰及苗裔。”[2]意思是即使黃河變成衣帶那樣細,泰山變成一塊磨刀石,功臣爵位也會世代相傳不絕。漢皇,指漢高祖劉邦。
2.題王孫釣臺[1]
風云未遇袖經綸,卻學磻溪暫隱身。
城下有懷饑樂泌,屠中不較勇兼人。
揭竿逐鹿雙眸飽,釋線從龍九鼎新。
漢餌便拋尋釣處,不成弓鳥重傷神。
見阮翹、阮宗窐《乾隆甲子使華叢詠》,《集成》第2冊,第106—107頁。
題目中“王孫釣臺”即“韓侯釣臺”。“王孫”指韓信。經綸,比喻治理國家。磻溪,水名,在陜西寶雞東南,相傳姜太公曾垂釣于此,遇周文王。屠中,淮陰有一賣肉的年輕人曾當眾侮辱韓信,韓信沒有和別人發生沖突,而是經受了胯下之辱。《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2]逐鹿,喻爭奪統治權。弓鳥,《史記·淮陰侯列傳》:“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2]
3.題淮陰侯祠(二首)[1]
序云:淮安府城,古淮陰之地,廬舍廣大稠密,城中有淮陰祠,城外有漂母祠,扁題“一飯千金”,廟旁臨水次立大石碑,題刻“韓侯釣臺”。
振薄威聲地四方,強劉弱楚一身當。
齊垓不負輪推將,望國無心鼎立王。
盍早五湖雙范蠡,卻教三杰獨張良。
焄蒿剩興山河并,帯礪休將薄漢皇。
評批:淮陰平生瑕瑜莫掩,詩則字挾風霜,詞嚴義正。
又
扲豹屠龍耀劍芒,誰教云夢嘆弓藏。
風云五載渾間局,香火千年付夕陽。
山色未能忘漂母,水聲猶有怨高皇。
只今淮上非先度,何事啼鵑枉斷腸。
見阮宗窐《使華叢詠集》,《集成》第2冊,第235—236頁。
云夢,《史記·淮陰侯列傳》:“高帝以陳平計,天子巡狩會諸侯,南方有云夢,發使告諸侯會陳:‘吾將游云夢。實欲襲信,信弗知。”[2]五載,楚漢戰爭打了五年。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
4.駐淮安訪淮陰侯釣臺[1]
聞說韓侯舊釣灘,翛然感古問淮安。
乾坤空闊英雄遠,山水擻恾信誓□。
游子無情歌聲筑,?軍有恨慘登□。
□曷湘上皆亭長,厭落空嘩總一船。
公常少從南昌亭長□食,彼患其費,乃晨炊養食。僅公為楚王賜以百錢。評曰:小人□□不竟。
見黎貴惇《桂堂詩匯選》,《集成》第3冊,第218頁。
亭長,《史記·淮陰侯列傳》載韓信“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2]5749韓愈成為楚王后,“及下鄉南昌亭長,賜百錢,曰:‘公,小人也,為德不卒。”[2]
5.題韓信釣臺[1]
龍關當年未適從,暫憑釣處逸英雄。
管姜籌略懸竿上,劉項興亡放餌中。
進飯何嘗虧漂母,登壇終不負蕭公。
功成再覓淮濱趣,嚴瀨應分勵世功。
見武輝珽《華程詩》,《集成》第5冊,第323頁。
管姜,指姜太公。登壇,即登上壇場。古時拜將多設壇場,舉行隆重的儀式,始至漢代韓信。蕭公,指蕭何。嚴瀨,即嚴陵瀨,在浙江桐廬縣南,相傳為東漢嚴光隱居垂釣處。
6.題淮陰祠[1]
無雙才望的男兒,香火長留故里祠。
岸竹低垂疑下釣,江蘆拂動訝搖旗。
恩深漂母山猶感,德薄高皇水自悲。
成敗是非千古事,鴉啼老樹瑟風吹。
見《使程詩集》,《集成》第8冊,第45頁。詩集作者不詳,出使時間為乾隆五十六年至五十九年,西山朝人。
7.題淮陰釣處[1]
城頭蹤跡舊間榩,國士千秋石字垂。
緣放依稀游渭水,竿投仿佛出岐西。
有功五載基關漠,無意三分鼎立齊。
世局人情如早識,淮江風月永交締。
見佚名《使程詩集》,《集成》第8冊,第45—46頁。
國士,指韓信。《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蕭何曾說:“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2]西岐是周文王姬昌的領地,太公曾釣于渭水。
8.韓信[1]
英雄自古愛成名,一自成名百忌萌。
禍兆不關來請印,危機多在善將兵。
齊城未下威方重,楚國才亡命已輕。
知到九泉猶飲恨,當年悔不聽儒生。
見吳仁靜《拾英堂詩集》,《集成》第9冊,第55頁。
請印,指韓信要求劉邦封他為齊王。將兵,《史記·淮陰侯列傳》:“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2]儒生,指蒯通。韓信臨死前說:“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2]
9.渡淮有感淮陰侯[1]
尋常一飯報千金,五載君臣分議深。
推食解衣難倍德,藏弓烹狗亦甘心。
百蠻溪峒留苗裔,兩漢山河變古今。
惆悵江頭思往事,斷云衰草隔淮陰。
見阮攸《北行雜錄》,《集成》第10冊,第41頁。
推食解衣,《史記·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2]
10.韓信講兵處[1]
百萬旌旄北渡河,燕郊地下有沉戈。
悠悠事后三千載,蕩蕩城邊一片沙。
噲伍未成甘碌碌,君前還自善多多。
可憐十世山河在,厚誓徒延絳灌家。
見阮攸《北行雜錄》,《集成》第10冊,第53頁。
旌旄,借指官兵。噲:樊噲。韓信鄙視樊噲,不屑與他同為列侯。《史記·淮陰侯列傳》:“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2]絳灌,指漢絳侯周勃與潁陰侯灌嬰。《史記·淮陰侯列傳》:“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2]
11.題淮陰廟[1]
無雙寡二負才名,計利商功亦世情。
飯□金多吾報重,勛非爵值漢恩輕。
品卑自苦塵緣網,信薄空煩帶礪盟。
夢境當年如早覺,釣臺風月又誰爭。
見阮述《每懷吟草》,《集成》第23冊,第104頁。
無雙寡二,很少有第二個,形容極其突出。出自《漢書·吾丘壽王傳》:“子在朕前之時,知略輻湊,以為天下少雙,海內寡二。”[3]
參考文獻:
[1]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越南漢喃研究院.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2]韓兆琦譯注.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0.
[3]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
基金項目:
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2018年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清代越南使臣詩文中的南寧印象——以《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為視角”(18SCXZD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