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慶妍

中學生素質的高低決定于他所接受的教育。教育有兩個主要渠道: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主要是學習新知識,家庭教育主要是進行素質教育。而家庭教育是學生最早接受的教育,影響也最深遠。而目前家庭教育現狀卻普遍令人堪憂。
1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首先,家長重視孩子智力開發,輕視素質教育。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龍”成“鳳”,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孩子其它方面的成長。甚至孩子在除了成績之外的品行方面亮起了紅燈也視而不見。對于孩子是否文明誠信,是否尊老愛幼,是否損害公共設施等行為,都放在了次要的地位。在家里除了讓孩子學習,什么事情都不讓做,以至于孩子動手能力差,什么也不會做,生活上難以自理,這樣的家庭教育為社會培養了一個又一個有問題的“巨嬰”。有的家長過分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給孩子報多個補習班,給孩子買各種學習資料,讓孩子每天放學后,穿梭于各種補習班之間,遨游于“題海”之中,加給孩子沉重的學習壓力,讓孩子不堪重負。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和創造力。
其次,家長忽視良好家風的培養。
沒有良好的家風,難以培養出優秀的人才。我國自古以來就重視家風的建設,如“孟母三遷”、“岳母刺字”、“曾子殺豬”、“陸游示兒”、“諸葛亮誡子”等等。而有些家長對于良好的家風沒有清醒的認識,有時對孩子的錯誤做法姑息遷就,有時對孩子的不良行為不以為然。覺得這些都不是什么大事,沒什么了不起。然而小錯不改,終將會釀成大禍。
再次,家長與孩子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
很多家長受舊有的封建思想的影響,沿襲自己受到的傳統家族教育的模式,實行“家長制”專制作風。凡事要“我”說了算,不允許有其它的聲音。孩子犯了錯,不和孩子溝通,而是板著臉呵斥孩子,或是用棍棒“教育”孩子,或是干脆不理孩子,以示家長的權威,用這種方式給孩子以教訓。而孩子戰戰兢兢,不知自己錯在哪里,養成了膽小怕事的習慣,或是被養成了像父母一樣的粗暴,蠻橫的脾氣。
還有,家庭氣氛不和諧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
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沖突為孩子營造了惡劣的成長環境。導致孩子有心理陰影,性格上有缺陷。現在單親家庭比比皆是,孩子放學之后,不知去哪個“家”才好。一方的“父”或“母”總是對另一方有怨氣,把氣又都撒在孩子身上,讓孩子無所是從。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之中,孩子怎能身心健康,怎能讓孩子自由快樂地成長?
此外,留守家庭的問題也較為普遍。
現在的農村里留守家庭、留守兒童越來越多,外出打工的父母一年難得回來幾次家,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看管。為了彌補心理上對孩子的虧欠,就給孩子過多的零花錢,滿足孩子的各種物質欲望。孩子們手里常常捧著手機,打著游戲,嘴里吃著各種有著花花綠綠包裝紙的垃圾零食。孩子心靈上的情感上的荒蕪令人可悲可嘆!更是談不上科學全面的素質教育了。
2家庭教育在中學生素質教育中的有效方法
首先,家長要轉變思想觀念,提高思想認識。
家長在思想上要與時俱進,看到現代社會需要的不僅僅是有知識的人才,而是需要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不能局限于關注孩子的智力發展,而是在關注孩子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在德、智、體、美、勞方面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
其次,家長積極創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家庭成員之間要相親相愛,只有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和諧融洽了,才能形成輕松民主的愛的氛圍。孩子才能自由快樂地成長。家長要多陪伴孩子,進行各種親子活動,如一起讀書,一起做家務,一起去看望爺爺奶奶。孩子如果犯了錯,家長要耐心細致地和孩子談心,讓孩子明白自己錯在了哪里,怎樣去改正。只有家長和孩子的心拉近了,素質教育才能進行得好。
再次,家長要樹立良好的家風。
許多優秀的傳統家風文化值得我們借鑒。樹立一個良好的家風是必要的。家長不僅要言傳,更要身教。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熏陶孩子,讓孩子明白人生道理,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行為是錯的,遇到事情應該站在什么立場上,怎么去做才好。
最后,家長要和學校積極合作。
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僅憑家庭的力量是不夠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雙重力量不可忽視。家長要和學校加強聯系,關注孩子在學校的成長,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家長們還可以建立一個家長群,在群里共同交流孩子的教育問題,以便更好地對孩子進行素質教育。
綜上所述,家長要全面而又系統地培養孩子,讓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不僅要關注孩子的智力發展,還要重視孩子全面的素質教育。讓孩子真正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需要的有用人才。希望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問題早日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