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嬌,唐 靈
(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全科醫療科,廣西 桂林 541001)
全科醫學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是一門面向社區與家庭的新型醫學專業學科,因此,在西方的很多國家均稱為家庭醫學。全科醫學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引入中國,經過了近30年的建設學科水平已達到了一定的高度,發展前景廣闊。但是當前我國激勵推廣全科醫學的相關政策和措施不夠完善,醫療教育網絡全科醫師培訓體系也不完善,學科建設薄弱,人才培養水平和素質有待提升,而且一般全科醫師的薪酬待遇與其他專科醫師相比較低,使得該學科缺乏必要的吸引力[1]。高素質全科醫學人才培養已經成為我國醫療改革的重中之重[2]。筆者分析了全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基地建設的相關問題,為全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建設提供參考。
作為全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臨床基地,醫院級別應為三級甲等醫院,要獨立設置全科醫學科,而且要有全科門診及全科病房。根據我國現行《醫院分級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劃分的醫療機構級別,其要求為總床位數大于500張;年門診量大于等于50萬人次;年急診量大于等于3萬人次;年出院患者數大于等于3萬人次;臨床科室應至少設有急診科、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中醫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麻醉科、預防保健科、全科醫學科等14個科室[3];此外,醫療技術科室應至少設有藥劑科、檢驗科、放射科、手術室、輸血科、核醫學科、理療科、消毒供應室、營養部和相應的臨床功能檢查室等12個科室。若想得到國家相關行政部門的認證,則需與醫院服務范圍內的社區基地一起聯合申報,并且該社區要求是經相關行政部門認定。
作為全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社區基地,有如下幾點要求:首先必須是由上級管理區域的衛生行政部門設置、在當地具有示范帶頭作用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轄區服務人群大于等于5萬人;科室設置至少應包括5個科室:全科醫學科、康復科、預防保健科、中醫科、精神科[3]。有與臨床基地的聯合培養協議,并有相關具體資料支撐其培養項目;有基本的培訓教學相關的管理規章制度,能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等。
按照全科住院醫師培訓基地要求,需要建立三級組織管理模式,分別為院層的一級指導、教學培訓管理職能部門的二級管理、各個輪轉科室的三級負責。院層一級指導建立規范的教學培訓流程,使教學培訓程序化、制度化,保證教學培訓工作有目的、有計劃、有實效地進行。教學培訓管理職能部門二級管理負責督促各方面內部教育培訓工作落到實處,保證各方面的教學培訓工作都有專人負責,管理全科住院醫師的整體培訓工作。各個輪轉科室負責全科住院醫師的各項教學培訓計劃落實到位,按質按量按時培訓及考核全科住院醫師。
另外,臨床基地對其所聯合的社區基地應起到協助管理、業務指導、師資隊伍培訓等幫助。
一項完善的全科住院醫師培訓工作制度包括但不限于:①制定培訓計劃方面:根據醫學教學培訓的需求,制定周密完備、行之有效的培訓方案。②培訓的組織管理方面:認定參加培訓的期數、規范化培訓相關管理條例的規定、各個科室輪轉培訓方法、考勤手冊和考核制度管理的規定。③培訓計劃的落實方面:負責部門要確保計劃方案的具體實施。④培訓效果評估方面:進行考核評價,以強化、檢驗教學效果。⑤師資力量方面:建設管理出一支專業化強、規范化高的師資隊伍,以及制定一系列管理、培養、評估、獎罰制度等。⑥后勤管理等方面。
全科住院醫師的帶教主要為臨床基地帶教教師及基層實踐基地帶教教師。首先是臨床基地帶教教師至少要有本科學歷、主治醫師3年及以上資格,熟悉本專業的臨床特點,在帶教過程中不僅能傳授本專業的知識技能,更要懂得全科醫生應掌握醫學知識的側重點,擁有一套帶教方法體系;其次是基層帶教教師要求大專學歷、主治醫師及以上資格,需有臨床帶教實踐經驗,了解全科醫師崗位職責的特色要求和工作特點;再次是這些教師均應參加過省級及以上全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師資培訓,并獲得全科師資培訓證書。面對現階段我國綜合性醫院設立全科醫學??频妮^少,學科建設薄弱,全科醫學專職師資匱乏[4]的情況,全科醫生在培養過程中進行的理論課授課主要由以上帶教老師兼任,這部分老師對全科醫學理論知識及技能掌握更透徹。
形成完備的全科住院醫師培訓管理運行機制,離不開三級組織機構的協調合作。其中最重要的是二級管理,包括科學的規劃和設計、細致的安排、各個工作環節的管理、固定的監督檢查、后期的跟蹤反饋以及總結改進等。授課老師要經過初審,符合基本條件并且申報材料合格的人員,可以參加試講,試講合格的老師方可進行授課。教學培訓管理職能部門需提前將教學培訓任務書下發給授課老師,以保證老師有充足的時間準備教案等教學資料。科室主任要旁聽授課老師的培訓課程,對授課質量進行評估,并及時向授課老師傳達評估結果。而三級負責中,帶教老師會明確學員到科室輪轉的培訓任務,出科前進行考核等。
為使住院醫師能在正式上崗前獲取全面的工作知識和經驗,全科住院醫師崗位培訓包括臨床基地的培訓和社區基地的培訓。在臨床基地的培訓中,開設有入院、入科教育,臨床各科室輪轉培訓,參加形式豐富的教學活動,參與臨床診療實踐培訓,并通過相應科室的考核,構建臨床實踐中學習、實踐、再學習的培訓體系。而社區基地的培訓主要是實踐,這個過程要與臨床基地的培訓有機結合。與專科醫療相比,全科醫療屬于較為基礎的衛生服務,一般處理的是常見的健康問題,利用其最多的場合是社區和家庭。因此,全科住院醫師要盡可能早下社區、多下社區、反復下社區進行實踐,熟悉全科醫師的服務方式與工作特點。
考核的目的是考察全科住院醫師對專業知識和技能要求的理解深度和掌握程度??己梭w系的組成見圖1。
圖1考核體系組成
通過上述6個方面的考核體系能夠更好地了解全科住院醫師的各項能力,能夠做到同質化的考核。
教學培訓檔案包括培訓計劃、考勤記錄表、培訓記錄等初始記錄,相關部門應按照要求保存培訓時的初始資料。同時建立檔案管理培訓基地(醫院)-專業基地(科室)-個人(指導老師、住院醫師) 三級管理模式[5]。在每期教學培訓結束后,要把所有相關的培訓初始資料歸類后編號入檔,由相關部門負責管理。檔案資料存檔的內容根據全科住院醫學培訓基地建設的特色標準制定[6]。詳見表1。

表1 檔案資料內容
為了強化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教學培訓質量監控體系的存在有一定的必要性。監控體系中包含以下4個具體的體系[7]:一是管理組織體系,組成人員有培訓基地領導、教學管理人員、科室主任、帶教老師等,負責進行教學質量檢查以及教學評估工作,包括對組成人員所在的各個管理層的評估等。二是管理制度體系,負責制定評估方案及評估標準,方案與標準要嚴格遵守公平公正的原則。三是管理評估體系,負責處理評估信息及發布評估結果。四是反饋激勵體系,負責根據評估情況進行獎勵或處罰,獎勵與處罰要起到相應的作用。
全科醫學對保障居民健康水平、提高醫療系統運行效率、降低醫療費用有著重要作用,全科醫師是綜合度較高的醫學人才。大力培養高質量全科醫師,為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培養知識全面、經驗豐富、素質較高的人才隊伍,是推進我國分級診療,實現大健康戰略的重要保障[8]。全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的建設不僅是該專業培養體系的建設,還包括管理該培訓的基地、培養一支優秀的全科醫學帶教醫師隊伍、定期進行評估考核、進行嘉獎與懲罰等。近年來,我國已逐步建立了近4百個全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隨著社區醫院的發展和政府的大力建設,相信全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會越來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