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婉蓉
(桂林醫學院附屬醫院手術室,廣西 桂林 541001)
丹麥醫師Kehlet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了加速康復外科(ERAS),其最初運用于胃腸外科,繼而發展到婦產科、心胸外科及骨科等。對圍術期處理原則提出了革命性的改變[1]。FTS理念是多種臨床技術與護理方法的整合和改進,其理論基礎為麻醉學、外科手術法和疼痛控制法[2]。ERAS整合了圍術期一系列干預措施,以維持生理功能,促進術后康復,其核心目標是減少創傷和應激,以達到減輕患者痛苦和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和降低住院費用,最終實現加速患者康復的目的,是圍術期醫學發展的方向[3]。其是骨科手術的常用護理理念,可減少手術應激反應,改善麻醉復蘇期的護理質量,是現階段備受青睞的護理模式。本研究主體為2019年1~7月本院治療的62例骨科全麻手術患者,旨在探究FTS理念的護理效果。
選擇來本院行手術治療的62例骨科全麻手術患者,分A組和B組,每組均31例。其中,A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28~76歲,平均(56.41±0.57)歲;手術部位:四肢手術11例,髖部手術9例,胸椎手術8例,頸椎手術3例;手術時間56~214 min,平均(125.32±20.45)min。B組男18例,女13例;年齡29~74歲,平均(56.35±0.48)歲;手術部位:四肢手術13例,髖部手術10例,胸椎手術6例,頸椎手術2例;手術時間57~216 min,平均(126.54±20.18)min。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B組選用常規護理,包括術前教育、術后病情評估、心理疏導和用藥監督等。A組基于FTS理念實施護理,方法如下。
1.2.1 術前護理 以FTS理念為基礎,術前不對患者行腸道準備,若伴有便秘癥狀,可于術前1~2 d誘導排便,防止術后脫水或腹脹。麻醉前12 h可進食清淡流食,而后禁食,麻醉6 h前禁水。若患者的胃腸功能較佳,可排空膀胱,防止術后低血糖或嘔吐。術前患者多伴有負面情緒,應講解FTS理念的護理作用,使其全面了解護理科學性,積極配合治療。ERAS更加注重患者的術前心理狀況, 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細致的心理疏導, 充分減輕患者的心理應激情況[4]。
1.2.2 術后護理 ①體位指導:術后將頭部適度墊高,監護6 h,而后使用常規枕頭,避免其亂動。若為髖關節手術,則應使肢體處于外展中立位,對膝關節行伸屈鍛煉,適度鍛煉踝關節。若為頸椎手術則應固定頸部,取側臥位,將后背墊高2 cm。②體溫護理:手術期間應做好保暖護理,患者術后可能出現寒戰或高熱表現,應給予體溫護理。術后每隔1 h進行1次體溫測量,嚴格記錄數值。室溫調至22~25 ℃,適度加溫沖洗液至35~37 ℃。③飲食指導:術后排氣后可進食流食,而后改為半流食,最后過渡為普食,飲食應清淡,禁食油膩或刺激性食物。④鎮痛護理:評估患者疼痛度,若疼痛感輕微,可引導其聽音樂、看電視或畫畫,以分散其注意力。若疼痛劇烈,則應遵醫囑使用止痛藥,或使用鎮痛泵。術中采用低濃度羅哌卡因在傷口周圍逐層浸潤麻醉,在膝關節手術和腹部手術中有良好的鎮痛效果[5]。⑤其他護理:在使用阿片類止痛藥的同時應遵醫囑口服止吐藥,防止胃腸道反應。拔管前應使用丙泊酚,待其潮氣量和通氣量正常后,且能自主進行吞咽動作,則將導管拔除,停止使用丙泊酚,減少拔管刺激。嚴格控制輸液速度,20~40滴/min,以緩解心臟負擔。
記錄患者的下床活動與胃腸功能恢復時間等康復指標。利用視覺模擬量表(簡稱VAS)評估疼痛程度,分值為0~10分,0分為無痛感,10分為劇烈疼痛,分數與疼痛程度成正比。觀察胃腸道反應、低血糖、躁動、感染和心功能異常等不良反應。利用自制評價表測評護理滿意度,包括行為指導、服務態度、操作技能與溝通技巧,共100分,分為十分滿意(83~100分)、滿意(65~82分)、相對滿意(47~64分)和不滿意(0~46分)。
A組的下床活動時間為(26.54±5.14)h,B組為(40.15±5.21)h(t=10.354,P=0.000);A組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為(6.70±0.54)h,B組為(10.62±0.48)h(t=30.209,P=0.000)。
兩組術后12 h的疼痛評分低于術前,且A組低于B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疼痛評分比較(分,
A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45%,B組為25.8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與A組比較,*χ2=4.292,P<0.05
A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6.77%,B組為80.6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與A組比較,*P<0.05
骨科疾病是老年患者的常見病,原因是老年群體的骨量大量流失,多伴有骨質疏松或關節炎等疾病[6]。手術是骨科疾病的常規療法,可改善骨關節功能,保護運動能力,進而提高生活質量。全麻手術是骨科疾病患者的主要術式,傳統的護理模式中,不對麻醉復蘇期行護理干預,使患者常出現術后嚴重疼痛或躁動等并發癥,影響手術預后[7]。
FTS理念是新型理念,其以患者為護理中心,最大化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以提高其舒適度。其要求在護理服務中尊重患者的主觀想法,評價患者的個體差異,體現人性化與規范化原則[8]。與傳統護理相比,其具有顯著優勢:①術前無須排空腸道,可避免因灌腸等操作導致惡心嘔吐反應。且誘導患者排便,可防止因便秘導致術后腹脹[9]。②術前預見性給予飲食指導,使患者合理禁食禁飲,可保存體力,提高手術耐受度。③術前的心理疏導能夠確定不良情緒誘因,針對性疏導情緒,提高手術信心。④術后的體位管理與體溫護理具有細致化護理特征,以微小的體位糾正和室溫調節等護理行為,提高患者的護理感受,使其感到人文關懷[8]。該項護理的目的是促進術后康復,減少不良事件,符合康復醫學的護理要求,其實用性較強[10]。總之,FTS理念可保證患者麻醉復蘇期的護理質量,利于胃腸道功能恢復,且不伴有嚴重痛感,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與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