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為高速公路行業的生產和經營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全國高速公路經營管理企業紛紛開展了如何進一步“降本增效”的探索。四川省交通投資集團更是將降本增效作為全局性、系統性的工程,站在企業戰略的高度進行整體謀劃和布局。

成渝高速龍泉山隧道前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和《四川省高速公路管理條例》相關規定,清排障救援和道路巡查是高速公路經營企業的法定職責。而在清排障救援和道路巡查的實際工作中,存在著資源調配、職責分工不合理等問題,逐步解決上述問題,不僅可以更加安全、有效地開展救援與巡查工作,亦可為運營公司降本增效。
目前,四川省各條高速公路經營公司基本上都各自建立了專屬的清障救援隊伍,并購置了清排障救援車輛和設備,但是隨著四川省路網的日趨完善,出現了清排障救援需求與同區域內救援資源不匹配的現象,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人員和設備數量大于救援需求 當人員和設備數量大于救援需求時,閑置率較高,按照人力成本、資產折舊、收費標準來計算,基本上形成了“拖得多虧得多”的現象。
救援人員和設備不足 此種情況運營公司需要頻繁向相關公司租賃設備進行清障救援,無異于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從全國范圍來看,高速公路發展比較成熟的沿海省份已經陸續開始組建專門的清障救援公司,一方面可將救援資源整合起來,另一方面通過科學合理的點位布局,使救援更安全、高效、快捷。
整合路網資源 專業清排障救援公司可整合路網資源,通過分析交通事故分布、頻率和特征,建立起科學的數據模型,分析最優的點線距離,合理設置清障救援駐點位置,統籌建立各路段的應急響應機制,有效調配清排障隊伍、車輛和設備,以此降低人力、車輛和設備使用成本。比如,以成都為中心的放射線成渝高速、成自瀘高速、成雅高速、成南高速(成都境內)等以及成都繞城高速可以在區域內通過共建清排障調度指揮信息化平臺來實現資源整合,對多路段交通數據進行分析,以達到設備、人員的最優配置。
延伸業務方向 專業清排障公司可將業務向外延伸,一方面在保證滿足高速公路救援需求的同時,通過合理分配資源參與地方道路清障救援,從而創立新的利潤增長點;另一方面可以與保險公司形成業務關系,從保險公司提供的救援增值或有償服務中獲取相應比例的分成。這樣一來,不僅高速公路運營公司可從中創造新的利潤增長點,提高公司資產使用效率,保險公司也能為車輛客戶設計相關保險產品,從而均攤救援成本,實現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
專業清排障救援公司更專業 專業清排障救援公司的組織性更強、行動力更高、資源更豐富、專業度更強,勢必會大大提高清排障救援的效率和安全性,從而降低高速公路運營公司的法律風險和運維成本,提升企業的整體效益。
目前清排障救援定價權還沒有放開,四川省清排障救援的收費標準相對較低,清排障救援公司僅通過單一業務盈利的難度比較大(但如果能與保險公司形成業務關系,與其分擔相應的經營成本,便可解決此問題)。

路產管護人員對施工點進行檢查。
合理調配龐大的清排障救援資源需要一個健全的“指揮中心”和“信息化平臺”才能實現,如果仍然通過各運營公司的監控中心進行調配,救援效率會大打折扣。
一旦成立清排障救援的專業公司,現有的路產管護(或路巡隊伍)部門的職責職能將面臨全面改革,存在員工分流轉崗的實際問題。
建議:
針對上述風險和問題,需要開展深入調研,加強與行業內、行業外優質的清排障公司的交流學習,積極與保險公司開展業務探討,找準盈虧點,再做決策。全面提升現有路產管護隊伍專業能力,為組建清排障救援公司儲備人力資源,屆時也可有效解決人員分流轉崗問題,為路產管護的職責調整奠定基礎;進一步在單一路段試點建立清排障救援專業隊伍,提前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規范,同時培養管理人才,為專業清排障公司的成立奠定管理基礎。進行試點區域內多路段清排障救援資源的整合,嘗試統一指揮、調度,建立綜合的信息化平臺,引入科學的交通數據模型,為全面推廣做好準備。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和《公路安全保護條例》等法規,道路巡查是高速公路經營企業的法定職責,這類巡查主要是指養護巡查。由于20世紀90年代路政體制改革的歷史原因,四川省許多高速公路運營公司保留了專門的路產管護巡查隊伍,這支隊伍不僅承擔了維護公司路產、路權不受侵害的職責,并參與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等工作,還承擔了協助高速交警和交通執法部門維護交通秩序、實施交通管制等附加責任,在長期的執行過程中逐漸顯現出諸多法律問題。另一方面,由于機電和養護業務所需的專業性較強,各高速公路運營公司通常將這兩部分業務安排給不同的部門進行專門管理,并按照行業規范和公司制度分別開展道路養護日常巡查和機電巡檢,但正是因為將兩項工作分開管理,使得工作中形成了諸多交叉重復點,比如業務重復、數據重復上報等情況,大幅降低了工作效率。
現如今,四川省高速公路應急監控二期、交警監控二期等設備系統的新建,使下轄的高速公路已基本實現監控全覆蓋,這為巡查的整合和頻率的調整提供了平臺。因此,試點建立養護巡查、路產管護巡查、機電巡檢“三合一”的巡查新模式,正當其時。
創建“三合一”巡查模式后,通過合理安排巡查人數,總體巡查人數將大量減少。目前,為保證道路行車安全,任何一類巡查單次就需派出3人,必須保證1人負責駕駛,1人負責觀察記錄,1人負責設置警示標志,提示后方車輛減速慢行;整合后的巡查模式,將會有效減少交叉工作,降低巡查頻率,從而實現人力成本的降低。
巡查整合后,車輛配置率和使用率將大幅降低。目前,三類巡查都需要配備專門車輛,整合后可對三類巡查車輛進行統一調配,并按業務需求量設置系數,科學配備車輛臺數,這將降低車輛的閑置率和采購總量,可有效節約成本。
整合后的巡查可以實現發現隱患、處置隱患、反饋處置結果的高效閉環,有效降低跨部門協調所帶來的時間成本。

成渝高速內江互通立交
明確職責劃分 按照現行業務分工,聯合巡查涉及多部門聯動,需要更加清晰的職責劃分,避免職責模糊不清帶來的推卸責任現象。
修訂管理制度 降低每一種巡查的頻次都涉及現行管理制度的修訂,并需要得到行業主管部門的認可。
路產管護隊伍面臨轉型 開展聯合巡查,路產管護隊伍是否需要保留或者將其轉型為上述專業清排障救援隊伍,還需要從頂層機構調整來考慮。
規范路產管護隊伍職責 聯合巡查后,路產管護隊伍的職責將更加規范,目前存在的“附加”責任將無法履行,外部需要一定時間適應,同時也需要更高層次的磋商和協調。
建議:
針對上述風險和問題,可選取有條件的運營公司試點,完善和建立起聯合巡查的長效機制,明確權責關系。通過法律咨詢,進一步厘清高速公路運營公司的法定職責和法定義務,確保在合法、合規的情況下,確定降低巡查頻次的范圍,并根據法律依據修訂現有巡查制度。在有條件的運營公司試點機構改革,探索將養護、路產、機電劃入同一業務部門,有效減少管理成本。積極與高速交警和交通執法部門加強溝通,尋求支持協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