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貝妮
(青島市92635部隊幼兒園,山東青島,266071)
陳鶴琴說:“幼兒園環境是兒童所接觸的,能給他們以刺激的一切物質。”幼兒園環境是幼兒每天所接觸、所感知的,幼兒的發展受到環境的影響。《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環境是幼兒園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創設和利用促進幼兒發展。”[1]幼兒喜歡音樂,更喜歡在音樂區自由寬松的環境和氛圍里唱唱跳跳、敲敲打打。教師是環境創設的引導者、觀察者、參與者,應精心設計音樂區環境和材料,創設有意義的環境,讓幼兒與環境、材料“對話”,激發幼兒動口、動手、動腦的動力,引導幼兒全身心投入到游戲中,為幼兒自主游戲、自由表達、快樂體驗玩音樂的過程提供保障。[2]結合幼兒園課程,師幼共同精心打造音樂區的環境,能夠有效支持幼兒的個別化學習與發展,起到教育“增力”的效能。
幼兒是幼兒園游戲環境的主體,教師應讓幼兒參與到環境的創設中來,發揮幼兒的主體性,在參與過程中獲得發展。[2]心理學家羅伯特·索馬說:“人離開環境,便無行為可言。”根據當下的主題內容,請幼兒做音樂區環境的主人,自己動手設計環境、創設環境,對幼兒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和影響。例如:在大班“我是中國人”主題活動中,幼兒用剪紙作品布置“齊魯大舞臺”的背景,四周點綴紅燈籠,突出國風特點;在“我愛秋天”主題活動中,幼兒用收集的玉米、辣椒等實物營造“豐收大舞臺”的表演環境;在小班“我愛小動物”主題活動中,幼兒用制作、拼貼、繪畫等方式制作自己喜歡的小動物,貼到森林中,布置成“動物狂歡節”,營造森林音樂會的場景;在中班“交通工具本領大”主題活動中,為了創設“汽車總動員”背景,幼兒用不同大小的紙盒拼貼,制作樓房、小汽車,布置成大馬路的場景。在幼兒靈巧的雙手布置的環境中,他們能夠找到自己的痕跡,成為音樂區一道美麗的風景,使音樂區充滿生命的靈氣。
充滿藝術氣息的音樂區環境不僅可以激發幼兒的美感、陶冶性情,而且能夠激發幼兒主動參與、自由表現、創造想象的欲望。一朵小花、一個氣球、一幅小畫、一個小音符——幼兒用藝術的表現方式營造音樂區的藝術氛圍,讓幼兒做環境的主人、做生活中的藝術家,用幼兒自己的作品,賦予音樂區創意的藝術設計和智慧的裝扮。例如,幼兒動手制作彩環、彩色蝴蝶,拼貼跳舞娃娃、陶泥音符、光盤花朵等手工作品,裝飾點綴音樂區環境,可以增強音樂區的藝術氣氛。音樂區的每一個地方都有幼兒的痕跡,使幼兒有強烈的歸屬感,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積極性。幼兒自己創設的環境仿佛在向幼兒發出邀請,引發幼兒對音樂表達的無限向往。
幼兒同伴群體是寶貴的教育資源,在音樂區幼兒之間是一種玩伴的關系,同伴生動的示范更易于幼兒心理的接納與認同,幼兒在同伴身上學到的東西,比在成人身上學到的東西更多,興趣更濃。墻飾“跟著同伴學動作”旨在發揮同伴榜樣的力量,在墻面布置中讓幼兒示范道具的玩法、創意的動作、變化的隊形等,讓墻壁會“說話”,通過墻飾架起幼兒之間手拉手的互相學習,這是很有價值的隱性支持,既培養幼兒關注他人的意識,又可以獲得更多的音樂策略和豐富的游戲內容。例如:大班“動物王國”主題活動中,教師可以抓拍幼兒創編蜜蜂飛的動作,供幼兒自選動作、自由組合、加入隊形,隨音樂自由舞蹈;中班“交通工具本領大”主題活動中,提供“同伴榜樣”的墻飾,表現灑水車橫著灑、單手灑、雙手灑、畫圓灑、交叉灑等動作,為幼兒自由的動作表現提供多種可能,為幼兒愉快游戲提供支架。
音樂區中的墻飾設計要根據幼兒的興趣、激發幼兒的主動性,能讓幼兒和墻面對話,主動探索、學會創造。圖譜是幼兒音樂教育中常用的工具,幼兒平時積累了很多的動作語匯和經驗,音樂區游戲應以幼兒的自發游戲和自由表現為主。墻飾“跟著圖譜變隊形”借助圖譜減少教師干預,助力幼兒的自主游戲,圖譜在游戲過程中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如利用圖1中的巴洛克圖譜,幼兒根據音樂作品的需要,自由拼組、設計隊形、合作游戲,多種變化方式讓幼兒創意無限,激發了幼兒的二次創作,豐富了幼兒游戲的內容,促進了幼兒自主表達音樂的感受和想象,滿足了幼兒創造性表現的需要。

圖1 圖譜示例
幼兒的發展是不斷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有吸引力的音樂區環境會讓幼兒獲得有意義的音樂經驗,豐富、多樣的墻飾蘊含著教師的智慧。藝術教育是審美的教育,在形成自主、互動、創造的三條指導路線的同時,還應提高幼兒的審美藝術表現與創造能力。墻飾“跟著老師學動作”給幼兒提供的是“高級榜樣”,這里的榜樣可以是幼兒園老師、舞蹈名家、各行業專業人士、卡通人物等,旨在幫助幼兒提高藝術欣賞力、創造力和表現力。例如,在大班“我是中國人”主題活動中,提供卡通新疆姑娘教跳舞、藏族小格桑教跳舞等系列內容;在中班“交通工具本領大”主題活動中,展示交警示范指揮停止、拐彎等律動中沒學過的手勢。通過墻飾的隱性支持,潤物細無聲地激發幼兒探究學習,對幼兒自主表現產生積極的影響。
材料是幼兒活動的對象,皮亞杰提出:“兒童的智慧源于材料。” 幼兒個體之間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在音樂區材料投放時,教師要避免雜亂無章的擺放。要使幼兒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每個物品及其特征,除了材料整齊有序、吸引人外,教師還要幫助幼兒更容易地找到他們想要的材料。[3]因此,材料投放時要充分關注幼兒的個體需求,了解每個幼兒的發展狀況和音樂游戲水平,根據幼兒的興趣、能力、年齡等特點,體現層次性、動態性,還要由易到難,對幼兒形成適宜的挑戰。如為能力較弱的幼兒提供高結構的材料,幼兒進入區角后能較快地構思,用單一材料學會基本的玩法。以大班“動物王國”主題活動為例:音樂區可以提供律動“八只小狗抬花轎”的道具,有自制狗耳朵、花轎、老虎爪子、扇子;“龜兔賽跑”提供自制兔耳朵、烏龜頭飾、小京胡若干;“水族館”提供魚、蝦、烏賊、鯊魚等海洋動物裝飾,每種至少四個,便于隊形變化。積極為幼兒創設適合個性化發展的環境,吸引幼兒自由選擇道具,便于幼兒長時間地投入游戲。教師還可以根據幼兒游戲特點,提供部分低結構材料,讓幼兒和喜歡的材料進行互動。多種材料有多種玩法,滿足不同層次幼兒體驗和表現音樂的需求,讓每一位幼兒都有自我展示、自我表現的空間和舞臺,從中獲取發展、體驗快樂、增強自信。
在許多幼兒園的音樂區材料提供方面,小、中、大班雷同,大多投放服裝、樂器、紗巾、扇子、頭飾等。幼兒游戲時常常無從下手、不會玩或玩法單一,材料成了阻礙幼兒音樂區活動質量提高的一大問題。音樂區材料不僅要有趣、豐富,更應該傾聽幼兒的聲音,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想法收集材料,激發幼兒積極參與的熱情。因此,每次主題活動開始前,我們會和幼兒對話,共同協商音樂區的環境與材料,為幼兒提供自由發揮的空間。如一起商討“春天在哪里”的材料,幼兒提出用塑料袋制作花仙子服裝,自制花環,用小木塊、小石頭、貝殼伴奏,教師支持幼兒有創意的想法,讓幼兒根據音樂作品自制、收集材料,參與到音樂區創設的互動中。同時,鼓勵幼兒“以物代物”“一物多玩”,如小裙子可以戴頭上裝飾、可以拿在手上當花穗、可以套在身上當上衣等。
另外,加強區域間的整合,如音樂區與美工區結合,根據需要手繪面具、自制手環、粘貼服裝等,源于幼兒且可操作的材料才是符合幼兒興趣的材料。開放、自制、自發收集的材料,可以更好地吸引幼兒參與的興趣。以物代物、千變萬化的表達,引發幼兒對音樂區的創想,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盡情地舞蹈、演唱、演奏。
師幼共同精心打造的音樂區環境,是幼兒與音樂共舞的表演區、探索區,更是幼兒的創作區。教師通過環境與材料的有效支持,可以為每位幼兒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快樂探索、愉快創作提供條件。幼兒全身心地去唱、去跳、去演,調動口、眼、腦、腳、手等多感官的參與,可以在唱唱、跳跳、玩玩中,在音樂的自主表現中,充分體驗音樂表達的快樂,享受音樂創作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