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阿珠
(廈門市海滄實驗幼兒園,福建廈門,361026)
運動對愉悅幼兒身心、促進幼兒健康發展有重要意義。大班幼兒的大肌肉群發展已經成熟,他們對球類運動情有獨鐘。球類活動對幼兒發展的價值體現在其有利于幼兒動作發展、提升判斷能力、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培養歸屬感、塑造優良心理品質五大方面。[1]球類運動屬于器械操控運動,《學前兒童健康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提出:“促進幼兒器械操控能力的發展,要為學前兒童提供一定的游戲場所、適當的材料,給他們提供發現、嘗試的機會。”[2]海滄實驗幼兒園寬敞的運動場地設有投擲區、足球區、拋接球區、籃球區等區域,為組織球類活動提供了較好的條件。為此,該園教師將球類作為戶外運動自主游戲的研究項目,以“在球類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自主性”為課題,開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與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良好的環境創設應具有開放、自由的特點,能讓幼兒不加限制地參與活動,使幼兒擁有愉悅的心情,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好奇心,增強幼兒的自主性和自信心。因此,在營造環境時應該分階段投放材料,注意營造和諧平等的氣氛,讓幼兒帶著愉悅的心情自主發展。
在組織幼兒進行球類活動時,教師應注重玩具材料的提供,找到幼兒興趣、要求以及原有水平與教育目標、內容之間的結合點,針對大班幼兒的能力水平,按照預設的計劃,分三個階段投放材料,讓幼兒根據材料分階段進行自主活動。
第一階段:投放相對比較固定的材料,如籃球架、吊球、足球門、小球門、海洋球、易拉罐等。幼兒根據這些材料自主進行球類活動的探索,他們畫標志線、設定規則、創設玩法等。這個階段的活動相對比較獨立,幼兒可以隨意拍球、定點投籃、定點射門、觸摸吊球、趕小球,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調整場地的距離,不斷獲得參與活動的成功感。
第二階段:投放一些開放性的輔助材料,如沙瓶、泡沫墊、木樁、大小紙球、壘球、西瓜球、小怪獸、小棍、小樹、蒲扇、袖章、頭套、記分牌等。這樣能夠讓幼兒與輔助材料互動,自主選擇自己的游戲材料。如在踢瓶區,幼兒能將幾種材料進行組合、搭建,拼擺各種形狀,探索哪種材料容易被擊倒;在趕小球區,幼兒用蒲扇、彈彈圈、帶柄的球棍、做操的小棒等多種工具趕小球,嘗試哪種球容易趕進門;在吊球區,個小的幼兒能拿球或小棒擊打吊球,體驗成功感;在籃球區和足球區,幼兒在玩法上創新,可以攻球、守球,可以有同伴合作,還可以組成自己的“小球隊”。
第三階段:根據幼兒的興趣,結合幼兒活動情況相應調整場地,讓幼兒挑戰更難的球類活動。例如:縮小足球場地,增加球網、西瓜球,組織同伴拋接;增加攀爬墻、垂吊鈴鼓、小禮物,分層次投放隱性和顯性的材料,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能力進行挑戰,讓幼兒沉浸在玩“寶藏”的游戲中。
教師與幼兒之間的平等,能營造和諧的心理氛圍,將愉悅的心情傳遞給幼兒,這是培養幼兒自主性的重要環節。
首先,教師要用充沛的熱情影響幼兒。教師快樂積極的態度以及對體育活動的熱愛,會對幼兒參與體育活動產生正面的影響。因此,在組織活動前,教師應該和幼兒一起進行熱身活動。在活動中,教師應該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到各個項目中,與幼兒一起運動,教師適時的肯定、積極的鼓勵、風趣的互動,都會推動幼兒積極、快樂地參與球類活動;在結束環節,平緩優美的音樂會讓幼兒身心得以放松和平靜,此刻的音樂帶給幼兒的是一種愉悅、輕松的感受。
其次,構建平等的師幼關系。在每次活動后,教師應該和幼兒一起自由地發表意見或看法,在交流討論中讓幼兒感受到他們與教師之間的平等,并與教師成為朋友。比如,在“籃球比賽”活動結束后,教師和幼兒一起討論如何修改游戲規則,一起商量獲得籃球比賽勝利的戰術,這樣可以讓幼兒更好地參與“籃球比賽”游戲,這一方法還可以運用到以后的游戲活動中。師幼互動可以讓幼兒感受到教師是尊重他們的,教師為他們提供了寬松的、充滿愛與平等的環境。
幼兒教師應該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幼兒的主體作用,牢固樹立幼兒的主體意識,讓幼兒自主發展。在組織球類活動中,教師應該從以下四方面發揮幼兒的主體意識。
一是在活動前讓每位幼兒都參與到器械的準備或制作過程中。如制作報紙球,讓幼兒和家長一起用一張一張的廢棄報紙團成球。因為是幼兒自己制作的報紙球,所以他們玩起來特別興奮。讓幼兒參與活動器械的準備和擺放中,培養幼兒的主人翁意識,可以讓幼兒體驗到參與集體活動的樂趣。二是在活動中讓幼兒參與場地布置,組織他們互相合作,將一些材料擺放在適宜的活動場地。三是在活動結束后,組織幼兒參與活動器材的整理,按照器材的類別,收拾歸類,放回指定地點。
球類活動是一種可以讓幼兒開放、自主地學習體育運動的活動,幼兒是活動的主體,教師在活動中應當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放手讓幼兒開展主動的、創造性的活動。[3]教師在開展球類活動時,要充分地尊重幼兒的想法,避免用自己的要求去干擾幼兒的創造性,真正讓幼兒成為游戲的主體,保證讓幼兒充分享受游戲的權利,放手讓幼兒玩,努力讓他們玩得自由。
如在戶外球類區域活動中,教師應在觀察的基礎上,從幼兒的興趣出發,讓幼兒自主、創新地使用材料進行活動。教師在各個球類活動區域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材料,為幼兒創設廣闊的探索空間,從而解放幼兒的手腳和頭腦,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角以及游戲的主人。又如,在籃球區的“花樣拍球”區域,并不用限定幼兒在哪里拍球、怎樣拍球,而是要求幼兒在這個區域內并利用區域內的材料,想一想可以怎樣拍球,并且每一次拍球的方法都可以不同。
幼兒在游戲中有了自主權,他們就會積累經驗,通過一系列的思考,積極探索、嘗試新的拍球方法。如:在玩高爾夫球時,能自主選擇不同材料;善于用壘球、海洋球、紙球、藤球等進行游戲,感受不同球使用力的大小;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不同的方式,能力強的幼兒采用一棍射門的方法,能力較弱的幼兒采用輪番射門(趕球進洞)的方法。這樣的活動方式沒有給幼兒框定玩法,他們在游戲中不斷積累經驗,自主確定游戲規則,在自我設計中體驗到游戲的樂趣。
尊重幼兒活動的自主性是培養幼兒自主能力的重要前提。在球類活動中,如果幼兒沒有按照傳統的玩法來玩,教師對此現象既不要過多干預,也不要對幼兒進行過多的指導甚至訓斥,而是應該鼓勵幼兒創新游戲玩法。[4]
在球類活動中,教師應與幼兒一起玩,一起探究游戲中遇到的問題,一起想出更多的玩法,一起交流玩中的感受。教師應經常讓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鼓勵他們不拘于固定的想法,努力發明新玩法。在自主活動中,幼兒可以大膽選擇輔助材料積極思考,創造各種各樣的游戲,以此不斷發揮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幼兒的創造力是無限的。
踢瓶區:以足球為主體,不僅限于傳統的足球踢法,而是提供很多輔助材料,如海洋球、泡沫積木、易拉罐、水瓶、沙瓶等,供幼兒自主選擇,創造出他們喜歡玩的游戲。能充分利用以上材料拼出各種造型,用易拉罐、泡沫積木,擺成小山。用沙瓶、泡沫積木、易拉罐混合擺成城堡,泡沫積木搭成樓房,沙瓶當城堡里的士兵等。用足球玩擊物游戲,幼兒根據自己能力水平設定遠近不同的標志線,在擊倒固定的目標后,他們又想到移動物體,把海洋球當成炸彈,有的揮灑“炸彈”,有的用足球擊指定的“炸彈”,隨著玩法的變化,規則也隨之變化。
籃球:用來投籃、運球,幼兒把球框當成“籃球智能機”,和同伴玩互相投籃的游戲。運球的玩法也很多,有蹲著運球、旋轉運球、拍雙球、邊拍邊傳球等。
拋接球:提供不同的輔助物,有海洋球、洞洞球、散花球、沙包等,幼兒進行兩人拍球、多人拋接等動作,感受不同球的受力,從而調節自己身體的距離。
幼兒在游戲中自主探索材料的玩法,同時也學會與同伴合作。這樣可以在輕松的游戲交往中,培養幼兒的獨立性和創造性。
在游戲活動中,教師應從各個方面觀察、評價和分析幼兒的發展,并在此基礎上選擇和設計合適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教師的肯定、表揚和鼓勵都會增強幼兒的積極情緒和信心。
另外,教師應鼓勵幼兒進行自主評價。一是在活動中積極創造機會。幼兒不但可以在本班尋找游戲伙伴,還可以到其他班級尋找,并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比如,在活動過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隨時交流各自玩的經驗,教師引導幼兒在活動中對遇到的問題進行討論,如在籃球賽中裁判員什么時候吹哨子、在比賽過程中如果有人受傷怎么辦等。幼兒結合自己在運動中積累的經驗,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學會如何處理問題。二是在活動中為幼兒創設條件,讓幼兒參與評價、學會評價。如在挑選隊員時,教師問:“你為什么喜歡跟他同一組?”幼兒能結合自己活動中的感受,分析同伴的優點,認識自己的不足,從而學會取長補短,更好地完善并認識自己。

圖1 自主布置場地

圖2 同伴合作搬籃球架

圖3 友誼第一,比賽第二

圖4 規則下的籃球賽

圖5 籃球賽

圖6 評選最佳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