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知識產權 懲罰性賠償 適用
作者簡介:章圣,合肥工業大學文法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923.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125
2018年博鰲亞洲論壇上,習總書記向世界宣布要依法嚴格懲處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增強執法的能力和效率,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提高了違法成本。隨后在2019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修正案(草案)》中也明確了對于懲罰性賠償的引入,并在我國商標法領域中早已引入了懲罰性賠償制度。雖然在法律條款上明確了懲罰性賠償制度,但如何在司法案件中準確適用懲罰性賠償制度、如何對侵權人起到懲罰和遏制的作用,改善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現狀都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
我國傳統的民事賠償方式,一般以補償性原則為主。懲罰性賠償是指通過超過被侵權人實際損害的賠償數額來對于侵權人的行為予以懲處。其與補償性賠償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一)懲罰性
懲罰性賠償在補償性的賠償的金額之外又增加了額外的賠償金額,從而起到對侵權人的懲戒作用。在法理上說,可以起到教育侵權人,也指引了一般公民不要故意從事知識產權的侵權行為。
(二)以補償性賠償數額為基準
懲罰性賠償的數額不能隨意適用而是要以補償性賠償的金額為計算標準,根據侵權人的犯罪情節判定懲罰性賠償的賠償,從而確定懲罰性賠償的數額。
(三)懲罰性賠償制度需要由法律加以明確的規定
懲罰性賠償不同于補償性賠償,對于其在何種情況下適用以及在適用時使用的限度以及計算方法都要加以明確的規定。這也是懲罰性規則適用的共同原則,以此來限制法官在具體案件中的只有裁量權。
(四)同時具備公法和私法的性質
一般私法中的民事賠償制度以填補性賠償原則為主要原則,但懲罰性賠償由于存在懲罰性的要素,明顯不同于一般的民法賠償原則。從這點來看懲罰性賠償具有公法性質。但懲罰性賠償的啟動程序與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訴訟程序具有相似之處,只能由平等主體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而不能由公權力機關主動啟動。從這一點來看懲罰性賠償也具有私法性質。在公權力機關所規制的違法犯罪領域和私法所規制的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領域之間存在著一系列行為。這些行為不構成違法犯罪,但對民事主體的個人利益卻造成了極大的損害。這一點僅用過普通的民事賠償很難平衡當事人之間的利益。懲罰金的適用不僅起到了對被侵權人的補償作用,也能對懲罰侵權人以阻止其繼續從事侵權行為。甚至可以對其他侵權人起到警示作用。從這些方面來講懲罰性賠償具有“準刑事法律性質”。人的主觀狀態,通常以故意侵權作為懲罰性賠償判定的前提。
懲罰性賠償(punitive damage)又叫報復性賠償、示范性賠償。在字典中解釋為超過實際損失范圍的賠償。懲罰性賠償是一種賠償原則,主要與補償性的原則相對應。懲罰性賠償是指通過超過被侵權人實際損害的賠償數額來對于侵權人的行為予以懲處,從而到達抑制侵權行為的目的。對懲罰性賠償的歷史進行追溯,可以追溯到古巴比倫時期。古巴比倫時期頒布的《漢謨拉比法典》第8條就規定:“自由民竊取牛或羊,或驢,或豬,或船舶,倘此為神之所有物或宮廷之所有物,則彼應科以30倍之罰金;倘此為穆什欽努所有,則應科以10倍之罰金。”第256條規定:“倘為人放牧牛羊者不誠實,交換標記,或出賣牲口,則應受檢舉,彼應按其所盜竊之牛羊數,十倍償還其主人”。 古羅馬時期頒布的《十二銅表法》中對于懲罰性損害賠償罰金范圍進一步明確,對于盜竊、侵占、詐騙等行為都規定有懲罰賠償金,覆蓋范圍更為廣泛。在《漢謨拉比法典》之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古羅馬時期的侵權責任法的作用不僅在于補償損失,而且還要可以制止侵害的發生。由于古羅馬時期警察力量的缺乏,不能有效的解決和懲處各類犯罪,維護社會穩定,進而通過懲罰性賠償措施來制止犯罪的發生,從而維護良好的社會治安秩序。這與我國古代唐宋時期出現的“倍備制度”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國唐代的《唐律疏議》中規定倍備制度是財產犯罪中的一種處罰原則,在對于盜竊罪以及其他嚴重侵犯財產的犯罪的賠償金額基礎上加處一定的賠償金。
雖然懲罰性制度起源于古巴比倫時期,但現代嚴格意義上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形成于英國,1763年Wilks v.Wood一案被認為是英國最早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案件。這一制度最早出現在英國主要是由于英國存在陪審員制度,而且當時法院對賠償限額不存在限制。當時案件中的當事人由于被行政機關逮捕,當事人以此行為造成了自己精神上的損害為由進行上訴。因為在案件中使用懲罰性賠償制度有助于彌補當事人的損失,使得陪審團做出了含有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判決。然而在大陸法系國,例如德國、法國等國家并不存在陪審員制度,是由大陸法系的法官作出的判決需要有明確的法律依據,這也是懲罰性賠償制度沒有在大陸法系國家首先出現的原因。美國法院于1784年在Genay v. Norris一案中最早確認懲罰性賠償制度,這與Wilks v.Wood一案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確立幾乎形成于同一時期。該案中被告在原告的酒中加入了化學試劑,導致原告的人身傷害,法院判決被告承擔懲罰性損害賠償金。在懲罰性賠償形成早期,主要用于誹謗、拘禁、故意傷害等使被害人名譽受損、精神痛苦的案件。但在19世紀中期被懲罰性賠償應用于民事上的合同案件,并且成為美國法律上明確的法律制度。懲罰性賠償制度雖然在近代最早出現英國,但卻在美國的司法實踐中被廣泛應用,得到了深入的探索和發展。
就我國懲罰性賠償制度發展而言,我國臺灣地區首先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規定了這一制度。我國大陸地區在涉及重大民生領域,例如《食品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都引入了這一制度。在各國知識產權懲罰性賠償的制度發展過程中,美國的發展相對完善。1790年美國誕生了第一筆專利法,名為“促進實用技藝進步法案”。三年后也就是1793年就規定“任何侵權人均應判處沒收并賠償權利人一定金額,該金額至少應該等于專利權人通常銷售或者許可他人使用其發明所得的三倍”。當時法院對于懲罰性賠償的并無裁量權。但在1836年的專利法修改過程中修改了這一規定,賦予了法院在具體案件中的自由裁量權。這一規定在現在的專利法中依然存在。
關于懲罰性賠償功能學術上存在多種觀點,主要有“三功能說”“四功能說”和多功能說。但不同學說在關于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實際作用的論述上大同小異,甚至存在許多相似之處。筆者認為懲罰性賠償的功能主要有:
1.懲罰功能。懲罰功能是懲罰性賠償的核心功能。侵權收益是趨勢侵權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根本動力,對侵權人實施一定程度的懲罰可以形成對于侵權行為的負面反饋,從而遏制侵權行為的發生。
2.威懾功能。這是懲罰功能對加害人作用的進一步延伸。在經濟學上,作為一個理性的經濟人,在支付高額的損害賠償金的情況下,會避免再次發生類似的行為。
3.補償功能。對于受害者而言,懲罰性賠償也可以有一定的補償作用。法律作為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當事人在沒有其他出路的情況下,訴諸法律進行解決。
4.激勵功能。懲罰性賠償可以激勵受害人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知識產權維權成本一直居高不下,通過維權得到的賠償往往得不償失。
知識產權侵權行為與其他類型的侵權行為具有許多自己獨特的特點,其不同點具有以下特征:
1.損害的易發性和隱蔽性。對于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來說,其新穎性更多表現為一種方法。這就導致專利的傳播可以通過任何一種媒介進行,比如:文字、圖片、視頻、語音等。而且由于知識產權的非物質性,對專利權的復制、傳播并不需要轉移客體的實際控制。
2.損害的長期性。有的侵權損害是立即產生的,有些損害卻具有長期效果。例如,專利侵權產品投入市場,導致消費者對于品牌的不信任,它對消費者的消費傾向將會帶來一個長期的影響。
3.損害結果的不確定性。專利侵權帶來的影響可能不僅僅是專利機制損失,當市場這一不確定的要素融入到損害計算之中之時,難度將會大大提升。
關于侵權行為的認定,我國法學界存在不同的學說觀點。其中最主要有:王利明教授的過錯說、佟柔教授的不法行為說、鄭玉波先生的損害后果說。幾種學說各有各的側重點,王利明教授主要強調以行為的過錯作為認定侵權行為的標準,即“過錯侵害他人的人身和財產而依法應承擔侵權責任的行為,以及依法律的特別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其他損害行為”。 佟柔教授強調以行為的違法性作為判斷侵權行為的標準,即“行為人不法侵害他人的財產權利或者人身權利的行為”。 鄭玉波先生強調行為給權利人帶來的損害后果,即“侵權行為者乃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之權利或利益,而應負損害賠償責任之行為也”。 這些學說未將侵權行為與侵權責任區分開來,兩者之間應該滿足必要條件。有侵權行為不一定會產生侵權責任,但有侵權責任一定會有侵權行為。考慮了一般侵權行為和特殊侵權行為,可以將侵權行為定義為:行為人侵害他人合法民事權益的行為。
知識產權侵權行為作為侵權行為的一種特殊形式,其表現為對于權利人合法專利權的侵害。存在知識產權侵權行為,是侵權人承擔損害賠償的先決條件。對于侵權行為在法律上有很多方式加以規制。比如刑法規制對國家、社會、個人侵害較為嚴重的行為;民法規制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知識產權做為一種特殊的權利。在一開始被認為是一種智慧財產權,即具有人身屬性也有財產屬性。后來,有學者認為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財產權。知識產權作為一種無形財產權區別于民法物權當中的物。民法當中的物主要可以分為有體物和無體物,不論有體物還是無體物都具有客觀實在性,這一點區別于知識產權的非物質性特征。知識產權不依賴于一定的客觀實體而存在,但具有可認知性、可復制性,特別是現在是網絡社會,信息傳播迅速,這也加劇了以一定信息為載體的知識產權侵害的發生。
(一)故意侵權的認定
對于故意侵權的標準,學術界也存在著不同的觀點。有部分學者認為重大過失也可以作為懲罰性賠償的標準,筆者認為這個觀點值得討論。民法理論中在侵權人主觀狀態主要包含故意和過失,過失中有包含一般過失和重大過失。但一般過失和重大過失主要是程度上的區分,民法沒有比照上刑法對侵權人的主觀程度做更加詳盡的區分,主要由于民法主要側重損害的彌補,行為人的主觀狀態做更詳盡的區分價值不大。王澤鑒教授曾在論文中指出民法上的故意可以比照刑法上進行解釋,故意可以區分為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過失可以分為過于自信的過失和疏忽大意的過失。對于過于自信的過失是侵權人已經認識到侵權行為,但在意志上輕信能夠避免從而發生了侵權結果。這與疏忽大意的過失區分較大,疏忽大意的過失一般是可以預見而沒有預見,此時侵權人行為的惡性較小,對此適用懲罰性賠償明顯不適合。間接故意是侵權人主觀認識到了侵權行為,但意志上放任結果的發生。通常侵權人在認識到侵權行為后,盡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注意義務,而此時對權利人利益造成重大損失。但如果對行為人采取懲罰性賠償,也不符合懲罰性賠償的本質。
對于侵權人的主觀狀態的認定要借助行為人的外在表現來認定,通常在司法實踐中會考慮的因素有:侵權人是否認識到專利權的存在、侵權人知道專利權后是不是采取一定的調查措施、侵權人的動機、侵權后是不是采取了一定的補救措施等。但是總的來說會考慮兩個維度:
1.侵權人是不是知道侵犯專利權的存在。
2.侵權人知道之后是不是合理的相信他的行為不構成侵權。目前,我國在懲罰性賠償適用上的案例還較少,對此在一些細節的斟酌上可以借鑒美國在這方面的經驗。
(二)懲罰性賠償的適用范圍
1.合理支出。懲罰性賠償制度與補償性賠償責任賠償范圍存在一定的出入,這個出入主要在權利人維權合理支出上。這點也在我國現行法律中予以了明確,懲罰性賠償計算的基數范圍不包含合理支出。
權利人造成的損失可以分為直接損失、間接損失、合理支出。懲罰性賠償是為了懲戒侵權行為,對于侵權行為所造成的直接和間接損失可以適用懲罰性賠償。對于侵權行為而給被害人造成的律師費、訴訟費、取證費等合理支出,雖然也與侵權行為有著一定的因果關系,但不是由侵權人主觀惡意造成,對此適用一般的補償性規則即可。如果一味為了提高賠償數額將會侵權人的負擔,也會加劇專利流氓現象。
2.法定賠償。在法定賠償引入知識產權領域以來,學術界一直有一種聲音“法定賠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懲罰性賠償的性質,不應作為懲罰性賠償的計算基數”。一些學者認為在法律條文中對于法定情節的適用上已經加入了侵權行為的性質和情節。在法律條文上并未直接規定侵權行為的性質和情節的具體內容,但根據一般的學理解釋,侵權人的主觀心態(故意或過失)也應該作為法定賠償的考量因素。但筆者認為,法定賠償從本質上還是補償性賠償的另一種形式,是為了解決目前知識產權侵權賠償難以計量的客觀情況所做的一種制度上的妥協。理由如下:
第一,我國侵權法立法目的是以彌補侵權人損失,法定賠償也是如此。雖然在判斷賠償金額時加入了侵權行為的情節和性質,但賠償數額也不應該因為當事人的故意或過失而存在差別。我國在一些特別法中的懲罰性的賠償,例如《消費者權益法》《食品安全法》等都是在法律條文中對懲罰性予以明確的規定。我國《商標法》等在規定法定賠償明顯沒有類似的描述,因此不能推斷法定賠償具備懲罰性。第二,確定懲罰性賠償,應該要明確被侵權人的具體損失,才能談該賠償金額是否具有懲罰性。如果脫離了實際損失,來談懲罰性賠償金額,就像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法定賠償顯然不具有這一特征,因此法定賠償應該不具備懲罰性的特征,只能在賠償被侵權人的損失的范疇上確定賠償金額。第三,在我國司法實踐中關于法定賠償的適用上從未突破補償性原則的限制。大量的司法實踐數據顯示,通過法定賠償制度確定的賠償金額與原告的訴求之間存在著差距。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我國法定賠償制度并不存在懲罰性,根據法定賠償制度所確定的賠償依舊應該作為懲罰性賠償的基數。而且司法實踐中法定賠償的適用率居高不下,如果將法定賠償不作為在懲罰性賠償基數,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懲罰力度將會大打折扣。
想要完善國內的知識產權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筆者認為需要在兩個層面上進行完善。第一,要在制度上確立一個符合我國知識產權的整體環境、幅度適中、可操作性強的懲罰性賠償制度設計。第二,要在司法實踐中對于懲罰性賠償是否適用、適用標準進行明確,以保證每一個司法案件符合公平正義,司法判決也符合懲罰性賠償制度的設立初衷。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一個和諧穩定的創新環境,為實現創新國家保駕護航。
注釋:
金福海.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頁.
王利明,周友軍,高勝平.中國侵權責任法教程[M].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2頁.
佟柔.民法原理[M].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237頁.
鄭玉波.民法債編總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