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核心價值觀 理論維度 歷史維度 現實維度
作者簡介:楊旭,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碩士,中共重慶市沙坪壩區委黨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學。
中圖分類號:D6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239
當前的國家競爭本質上是制度競爭。[1]制度背后凝結著這個國家的文化元素。一般認為,文化包含觀念文化、制度文化、器物文化。觀念形態的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其中價值觀念更是文化的核心要素。價值觀念是人們判斷是非、明確善惡,指引行為方向和目標的標準。面對世界各國思想文化交流融與對抗沖突并存的狀態,面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思想文化多元多樣的現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時代意義。黨的十九大報告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也提出,“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從而凸顯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文化上的深厚支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需要透過理論分析、歷史考量與現實依據這幾個維度來理解。
(一)價值系統
我們對于這個世界的認知理解方式決定了我們的生活式樣,比如我們要以什么樣的方式活著?怎么樣活著才是有意義?認知理解方式可以分為三個系統。知識系統、審美系統與價值系統。知識是認識對于事物本質的反映,作為知識,這樣的認識是被實踐檢驗過的、正確的并且被人們相信的。審美是人類理解、感知與評判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這種形式既有每一個審美主體主觀的情感與知識結構,也基于世界與對象的客觀存在,表現為一種無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關系狀態。對價值的理解不能把主客體割裂,即單方面考慮客體屬性或者主體需求,價值應當是對主客體相互關系的一種主體性描述,它代表著客體主體化過程的性質和程度,即客體的存在、屬性和合乎規律的變化與主體尺度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的性質和程度。[2]基于這樣的理解,價值系統在人類的認知系統中,起著指引作用,如果沒有價值觀念的正確引領,戰爭販子掌握的科學知識會成為戰爭武器,犯罪分子掌握的科學技術會成為犯罪手段。在二者的關系中,價值觀對處于基礎作用的科學知識、技術手段等作出判斷,從而引領正確的行為方向。同樣,如果沒有價值觀念的積極引導,審美就會變成簡單的對于感官的刺激和滿足,而缺乏內涵與深度。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首先,二者是不同的概念范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社會主義本質所體現出的價值目標與價值追求的根本觀點和看法,包括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的核心價值觀念范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在面臨多元化多樣性的思想文化潮流沖擊下,由指導理論價值、共同理想價值、精神價值與道德價值等方面所構成的多層次的價值體系,以最大限度地達成價值共識。其次,二者相互聯系。在時間上前后承繼、內容上緊密聯系、目標上高度一致、功能上相互促進。[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中首次提出這個重大命題和戰略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黨的十八大時首次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完善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作出了理論上的準備。二者都是對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反映,都屬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范疇,是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價值訴求的呈現。其目的都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提供價值支撐,為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作出價值引領。
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如果沒有體現自身屬性與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核心價值觀將面臨真正的社會危機!
(一)核心價值觀是立國之本
1.蘇聯解體——拋棄了核心價值觀
蘇聯解體是多方面因素共同結果,分析蘇聯解體的深層次原因,需要從民族的文化內核與基本思維中去尋求。正如雷日科夫在《大國的悲劇——蘇聯解體的前因后果》中提到,“我們的悲劇在于我們失去了蘇維埃價值”“我們的國家缺少一種起核心作用的思想,有的只是起瓦解作用的、外來的思想和價值”。所以,蘇聯解體的諸多原因中,指導思想多元化所造成的混亂,核心價值觀被拋棄,導致一系列歷史信仰的喪失等是其根本原因。
2.美國稱霸——核心價值觀
美國稱霸靠經濟與軍事實力,同時美國依靠核心價值觀輸出所達到的價值滲透也是其不可或缺的稱霸手段。美蘇爭霸時,美國就意識到意識形態的滲透對蘇聯的打擊是致命的,正如尼克松1988年出版的《1999不戰而勝》寫到的那樣,“開展意識形態競爭”。先是通過養成一種消費方式,再形成文化認同,逐步實現美利堅精神的灌輸,最終實現價值滲透,以達到意識形態陣地的占領。
3.納粹德國——法西斯主義
法西斯主義之所以能在德國興起,有著深厚的歷史與社會根源,同時也基于當時德國的經濟形勢、政治特性與軍事力量等客觀條件?!段业膴^斗》這本書是以希特勒為首的德國納粹黨所主張的法西斯主義理論的集中體現,書中充滿了民族主義狂熱和對馬克思主義、民主制度及對猶太人的仇恨,系統地闡述了希特勒的“理想”“創建第三帝國和征服歐洲”。可見,法西斯主義所強調的民族侵略主義的價值追求是反人類的,最終被世界人民所主張的“和平與發展”主流價值所拋棄,全世界掀起反法西斯的浪潮,納粹德國的滅亡成為世界歷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