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侵權責任法 網絡侵權 責任解析
作者簡介:汪鐵橋,永州師范高等??茖W校,副教授,主要從事民商法律務實和侵權責任法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D923.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126
網絡侵權具有隱蔽性、快速性等特點,給各種網絡違法行為的出現提供了機會。針對具體而言,《侵權責任法》在網絡侵權中的相關規定位于第四章“特殊主體即特殊規定”,這部分著重規定了侵權的各種形態,以及侵害相對人所應該承擔的各種責任和義務。此章還著重的規定了在網絡空間中的侵權,主要責任應歸屬于網絡服務的提供者,即為侵權者和被侵權者之間都存在聯系的第三方主體。針對這一概念,國內一些學者在近期提供解釋,即將第三方的定義不僅僅局限于網絡服務提供者,還包括網絡接入服務的提供者、搜索引擎的提供者、傳輸服務提供者等各種服務的提供者。在特定的時間和環境中,都應該對被害人的被侵權的損失負擔一定的責任。
目前,我國很多網站都為用戶提供各種各樣的技術性服務,避免這些提供的服務不被不法分子所利用,是第三方網站或者服務提供方應盡的責任。在確認其承擔侵權責任請求權的時候,也應該根據時間的具體情況作出必要區分。網絡侵權行為是網絡空間中發生的侵權行為,他不單單是指某種特定利益被侵害的內容,也不是單單具有一種特性的侵害行為,它所針對和管理的各種侵權行為同時具有特殊性和廣泛性,且加害人的行為涉及的并非是受害者的實質利益即非物質形態的民事利益。
具體分析網絡侵權中涉及的利益,其主要包括三類:第一種是抽象的人格利益,就是被侵害人的隱私權、肖像權、姓名權等;第二類是網絡中新興的互聯網虛擬財產,即著作權、專利權;第三種包括公民在網絡中的各種虛擬財產,即各種虛擬貨幣、銀行卡賬號或者密碼,特殊的對于本人較為重要的,可以等同于財產的數據等。
當以上所規定的內容被不法侵害人所侵害,對被侵害人造成損失的時候,上述所說的網絡接入服務的提供者、搜索引擎的提供者、傳輸服務提供者等各種服務的提供者就應該對被侵害人的各種損失附帶民事責任[1]。除此之外,網絡侵害的主體如果是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時候,自己責任原則依然在此時生效,即網絡用戶或者物流服務提供者對損害人造成損害的同時,自己也有損失的,依然在對方無過錯的情況下賠償對方的損失。
就目前的司法實踐而言,提供網絡服務的第三方往往不會和加害者以及受害者有直接的接觸,也不會有一般形式的信息交流。他們從事的僅僅是處理各種數據,收發雙方的意愿。從生活的角度,第三方網絡服務提供者看似沒有責任,但實際上在《侵權責任法》中處于一種消極第三方的姿態。其沒有履行自己應該履行的主要義務,有可能承擔相應的連帶責任?!肚謾嘭熑畏ā分械牡谌鶙l也就是基于此才做出的相關規定。
在現階段的網絡侵權事件中,直接對受害人的個人信息等網絡上的權益進行侵害,更多情況下是間接的,使用其他人或者被侵害人本身的行為,對被害人的行為進行侵害。間接的侵害行為處于一種很特殊的地位,其對人們的行為進行誘導,促使被害人的合法權益被侵害。從法理的角度,造成侵害的結果已經不再是上文所分析的三方行為,而是更復雜的共同因素所導致的。這種在網絡侵權中較為常見的侵權途徑,處理方法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受害者和侵害者一同負責;另一種是有被害人以外的人或者其他主體,共同承擔責任。
無論是大陸法系國家還是英美法系國家,對于網絡空間中的違法侵權行為都有較為詳細的規定。這些規定幫助相關執法人員和司法人員能夠明白責任的劃分,明白涉案人的責任主體地位。雖然在具體事實中每個案件都有不同之處,但無論是教唆犯還是實行犯,他們的行為都是構成侵權行為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國在《侵權責任法》中也有規定,明確了基于行為共同性而定義的犯罪主體[2]。同時,還和其他國家的相關法律看齊,把責任明確的劃分給案件涉及的每一個人。
在當代網絡空間極度發達的時代,公民的合法權益的保護措施以及被侵權可能發生的途徑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如上文所說的,傳統侵權方式多為直接侵權,而網絡空間中的侵權多為間接侵權,且往往連帶網絡服務提供者有連帶的責任。盡管損害的途徑和手段不斷變化,但是立法者的立法手段以及思維方式也緊跟時代步伐,力求完全保障公民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當代《侵權責任法》在設計時就有所考量,對于上網的所有權利人來說,主張自己權利的最好途徑就是通過合法的訴訟程序[3]。但是在當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權益受到損失的被害人往往不能及時,準確的找到損害自己權益的行為人。《侵權責任法》基于此角度進行考量,將責任分攤到網絡服務提供者身上,使其能夠優化自己的服務。而且一旦無法找到加害人,受害人則可以追究易于查找的第三方服務者。從邏輯上來講,提供網絡服務的第三方實質上并沒有所謂的義務,但是從學理的角度來解釋,網絡服務提供第三方明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網絡用戶的行為是侵權行為,并且在技術上能夠阻止侵權行為發生的能力,即技術上可行,在成本允許的情況下,沒有盡到應有的注意義務和應當承當的責任。
網絡服務提供者在網絡侵權行為中和用戶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實際行為人和幫助人之間的關系。雙方是一種“共同關系”,雙方對于侵權行為的發生都有實質上的因果關系。因此,網絡服務提供者在網絡侵權的案件中和加害者是一個共同的主體,都應該為權益被侵害人的損失承擔責任,都應該回應被害人的請求。例外的是,在替代責任案件中,受害人的請求權往往對應的并不是惡意施加侵害實行侵害行為的實施人,往往只是向第三方服務機構提出賠償請求,這種情況下,第三方服務機構應該承擔被害人受到侵害權益的損失賠償[4]。但是在事后,有權利向真正的加害人索要超出自己原本應賠償范圍的賠款。
綜上所述,提供網絡服務的第三方在所有的網絡空間侵權案件中都應承擔一定的責任,這種這人來自于“幫助行為”或者是某種不作為的行為,而不是基于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身份而產生的。
我們將責任從責任應當承擔者的主觀心態分為直接責任和間接責任,并著重對第三方網絡提供者應負擔的間接責任進行了闡述。但是在法律具體實行的時候,我們應該考慮到法律的具體實行范圍問題,法律不能沒有邊際,在任何情況下責任的形式都應在法律規定的范圍之內,避免法律條款有漏洞產生。
(一)間接責任的劃分
網絡服務的提供者理論上負間接責任,在全世界范圍內,主要有兩種立法例。其一,是美國《新千年數字著作權法》,其名為規定提供信息儲存,網絡信息搜索等網絡服務的第三人有間接責任,但其也創意性的設立了所謂的“避風港”原則,即在保證網絡空間中權益被侵害人利益的同時,保護企業或者服務提供個人的合法權益,保護中立信息的傳播自由。
第二種是歐盟簽署的《電子商務指令》,其在法條中認為網絡服務提供商在網絡侵權責任案件的責任分配中是一種特殊的責任主體,具有有特殊的地位。其認為網絡服務提供者應該完全對在其負責的網絡空間中的侵權事件負有間接責任,其適用的范圍也較為廣泛,包括在網絡空間中所有的違法行為。相對于美國的《新千年數字著作權法》,我們可以明顯的感覺到歐盟對于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要求更為苛刻,而美國更加注重“表達自由”。但是,在比較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兩者都針對在實踐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危害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條款給出了所謂的“避風港”條款,以此保證它的正當權益。
(二)間接責任的認定
在網絡空間中,認定一方具有責任,首先要看對方是否有過錯。網絡服務提供者的過錯主要體現在主觀方面,其認定的關鍵要看服務提供者是否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但是“知道”“應當”這些詞的表達較為模糊,存在一定的混亂[5]。在1986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37條、《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都使用了此種標書方法。但在《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22、23條,使用不同的說法,此種說法更為準確,避免了不必要的司法糾紛的產生。
《侵權責任法》中第36條的“知道”以此,指的是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主觀認識狀態。并且,在法律施行過程中,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也對此詞語進行了明確的說明,將“知道”解釋為“明知”和“應知”兩種情況,即再一次對間接責任的認定做出了詳細的解釋。應當注意的是,前者“明知”是一種客觀上,網絡服務提供者知道侵權行為正在發生,而“應知”是對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一種推定。
《侵權責任法》頒布實施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保障公民合法權益,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在網絡空間中,原有簡單的行為在網絡特性影響下變得復雜,為更好的保護公民在網絡空間中的合法權益,侵權責任法應該順應潮流作出調整。即在網絡空間中的侵權行為的責任劃分、責任認定作出不同于現實中劃分、認定的改變,以此適應時代的改變。與此同時,應當注意法律的本質,不能為了過分追求程序出臺不適合當前執法、司法環境的法律。保障互聯網秩序的穩定,對于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罰有度量,管有尺度,不能過嚴或者過松。即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所有人都是平等對待的。
參考文獻:
[1]王宏偉.關于網絡服務提供者侵權連帶責任的反思與重構[J].法制博覽,2019(36):113-114.
[2]李黎明.論網絡侵權責任[J].中國集體經濟,2019(17):110-112.
[3]楊立新.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規定的網絡侵權責任規則檢視[J].法學論壇,2019,34(3):89-100.
[4]要寒冰.個人信息網絡侵權責任的免責事由[J].河北農機,2019(4):80+83.
[5]岳詩瑤.淺析網絡侵權責任的法律問題[J].法制博覽,2019(6):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