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微信公眾平臺 作品 著作權 侵權行為
作者簡介:劉彤,天津廣播電視大學西青分校,助理講師。
中圖分類號:D923.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148
隨著我國網絡技術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自媒體應用迅速興起,成為繼微博之后,近幾年深受社會大眾廣泛應用的典型代表。騰訊公司從2012年1月推出手機微信APP以來,微信就以方便快捷、界面清晰等特點受到年輕人的廣泛喜愛,“我們加一下微信吧”成為年輕人之間社交的一種常見用語,微信APP下載量一直居高不下,位于所有手機聊天APP之首。后微信PC客戶端又于2015年1月正式推出,這一舉措使得微信的使用量達到了一個頂峰。微信PC端相比于手機端,使得聊天更加方便快捷,尤其是它的“文件傳輸助手”功能,特別適合上班族傳輸文件,一度取代了U盤等設備。由于微信深受大家喜愛,使得自媒體應用逐漸興起與普及,這既方便了微信用戶的交流與溝通,又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網絡文化的傳播,對于互聯網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在微信公眾平臺也產生了大量的侵犯著作權的行為,嚴重損害了他人的權益,近幾年來對微信公眾平臺侵權行為的認定及處理已經提上日程,受到公眾普遍重視,所以完善微信公眾平臺作品的著作權保護問題就顯得迫在眉睫。
我國《著作權法》上的作品,是指在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根據該定義,只有符合這一條件的作品才能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作品主要具有兩個特征:一是獨創性,二是可復制性。獨創性是指文學、藝術或者科學領域內的作品是創作者獨立創作出來的,不存在借鑒、抄襲等行為??蓮椭菩允侵缸髌房梢砸揽恳欢ǖ挠行挝锶ス潭ê腕w現,這是促進文化傳播發展的重要方式。微信公眾平臺中的作品,凡是符合獨創性以及可復制性條件的智力成果,都可以稱之為作品,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現階段,微信公眾平臺中涉及的作品主要有文字作品、攝影作品以及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這些作品在內容上有繁有簡、時間上有長有短、質量上有高有低,但是這些特點均不影響對其是否為作品的認定。微信平臺上的作品只要符合作品的特性,就應當認定為原創作品,受著作權法的保護。如果發生侵犯其著作權的行為,理應得到法律的制裁。
微信公眾平臺上的作品,傳播方式便捷、傳播速度迅速、傳播范圍極廣,這些特點在促進網絡文化傳播發展的同時,也都影響了作品的著作權人對作品的控制能力,微信用戶的轉載行為更是加劇了侵犯著作權案件的發生。目前,微信公眾平臺作品主要涉及以下幾類侵權行為:
(一)改編作品
改編行為是指微信公眾平臺的運營者未經他人許可,對他人作品進行修改、編輯、上傳到自己公眾號,且未注明作品的來源的行為。該行為嚴重地侵害了著作權人的署名權、修改權及保護作品完整權等人身權利;未經他人許可及未標明作品來源,更是侵犯了著作權人的財產權利。
(二)引用作品
微信公眾平臺的運營者在自己的公眾號上上傳作品中,引用他人作品的一部分,且未征得作者同意,也未注明作品的來源,則侵犯了著作權人的署名權及保護作品完整權;如果運營者是將多部作品引用、摘編整理成自己的作品,則還侵犯了著作權人的匯編權。
(三)轉載作品
轉載行為是微信用戶及或者微信平臺運營者直接轉載他人作品于自己的平臺上,且不作任何修改。其不同于改編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原作者的著作權。公眾平臺如果需要轉載他人作品,則要征得本人同意,還需要標注作品出處,向作者支付合理報酬,否則侵犯了他人的署名權和信息網絡傳播權。
(一)微信用戶的著作權保護意識不強
著作權保護意識不強,是我國目前在知識產權領域的一個較為普遍且嚴峻的問題。在微信這一平臺中,用戶將其看作是一個可以分享交流的平臺,認為可以隨意的使用或者轉載他人的文章、視頻、圖片等等,他們并沒有強烈的知識產權意識。一方面,作為微信公眾平臺作品的原始創作者來講,其對自己作品的保護意識不強,沒有意識到他人轉載或者使用自己作品是一種典型的侵犯著作權的行為,甚至他們會在意轉載量,認為這是他人對自己作品的贊同而沾沾自喜,殊不知已經嚴重侵害到自己的著作權。另一方面,從微信用戶來講,他們也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已經侵權,只是單純認為在這個社交平臺上的任何東西都是可以共享的,分享和轉發行為并沒有什么不合理。這是造成侵權行為頻發的首要原因。
(二)網絡著作權相關法律制度不健全
近些年來,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信息網絡傳播速度之快、范圍之廣,也使得微信侵權事件時有發生?,F階段,涉及網絡著作權侵權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但這些法律制定的時間較為久遠,對于目前迅猛發展的新生事物——微信公眾平臺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顯然已經無法普遍適用于這種類型的侵權案件,法官在認定此類侵權案件時,適用法律顯得吃力;網絡著作權相關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更會加大法官辦案難度。同時,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更是會引發侵權人鉆法律漏洞,間接助長其侵犯他人著作權的囂張氣焰。
(三)作品侵權發生后取證困難
作品侵權取證之難也是引發侵權行為不斷發生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關乎著作權的案件,屬于民事案件范疇,適用民事訴訟程序中“誰主張誰舉證”的舉證原則,如果權利人的著作權遭到侵害,權利人訴至法院,希望通過行使訴訟手段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就必須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但是,由于微信公眾平臺作品是以微信這一平臺為依托,傳播快、范圍廣、即時性、易刪除,權利人很難在短時間內確定具體侵權人、取得侵權的證據,造成權利人在侵權事件發生后取證困難。
(四)網絡服務提供者監管不及時
《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規定了避風港原則,即作品的權利人認為其著作權遭受不法侵害,就可以向網絡服務提供者提交書面通知,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刪除作品或者斷開作品鏈接以及時止損,網絡服務提供者在收到通知之后,應當及時對涉及的作品進行嚴格審查,情況屬實,則應立即采取措施以防給權利人造成損失。條例認為,網絡服務提供者只要沒有直接參與微信侵權行為,且在收到權利人的要求后及時采取措施,就可以置身之外,不應該承擔侵權的法律責任。但是,網絡服務提供者只承擔事后審查責任顯然是不夠的,還應當承擔事前審查的義務,第一時間發現侵權者的侵權行為并及時采取相應措施以防損害著作權人的權益,給其造成相應損失,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微信平臺作品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一)強化微信用戶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薄弱,是引發微信侵權案件頻發的一個最直接的原因,所以要想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強化微信用戶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作為網絡服務提供者的騰訊公司,應當在微信公眾平臺上擔負起宣傳和普及知識產權保護相關知識的責任,當微信公眾平臺的用戶發布作品時,騰訊公司可以提示作品的原創者是否需要表明此作品不得轉載或使用,只有作品的原創者完成這一行為時才能發布作品,這樣可以保護作品的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當其他微信用戶在轉載或者分享該作品時,騰訊公司也應當提示轉載或者分享他人作品,如果不注明作品來源及征得作品的作者同意,則構成侵權行為,依法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騰訊公司的這一舉措,不僅可以起到宣傳及普及知識產權保護的知識,還能相應提高微信用戶的知識產權意識,從而保護微信公眾平臺作品的著作權。
(二)健全網絡著作權相關法律制度
由于目前我國還沒有切實有效的針對網絡著作權問題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所以健全網絡著作權相關法律制度是微信公眾平臺作品的強有力保障,為打擊日漸猖獗的侵權行為、給予侵權者嚴厲處罰提供法律依據。網絡著作權法律制度應以移動互聯網的保護為重點,將微信公眾平臺作品納入保護客體范圍內,同時明確規定侵權行為的認定以及如何處理。完善的法律制度將為保護微信公眾平臺、凈化互聯網環境提供堅實保障。
(三)賦予網絡服務提供者主動全面審查義務
騰訊公司作為網絡服務提供者,獲得了大量的微信用戶以及巨額的商業利益,但是在享受利益收獲的同時,也應當承擔一定的責任。法律應當賦予網絡服務提供者主動全面的審查義務,這可以起到防微杜漸的效果。騰訊公司作為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盡到“善良管理人”之義務,在審查到微信公眾平臺有新作品時,應當主動、全面審查,如果意識到作品存在侵權行為,應當立即采取必要措施,及時制止違法行為的發生,避免給著作權人帶來嚴重的損失。如果網絡服務提供者沒有履行審查的義務,給權利人造成損失,則應當承擔一部分責任。
(四)完善微信著作權侵權的舉證制度
由于微信著作權侵權案件具有特殊性,不同于一般著作權侵權案件,導致取證難度加大,因此應當完善微信著作權侵權的舉證制度。微信公眾平臺作品的著作權侵權案件,不能僅僅只適用于“誰主張誰舉證”的證據規則,而是應當變通,以減輕著作權人的取證難度。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具有協助調查、幫助舉證的義務。一方面,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于審理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規定了網絡服務提供者要承擔相應舉證責任,這一規定,法院在審理微信平臺侵權案件時可以參照適用;另一方面,微信公眾平臺上的作品均儲備在網絡服務提供者的數據庫,并且會留有痕跡,要求其提供證據,相比于被侵權人來說要容易的多,所以當被侵權人舉證困難時,網絡服務提供者應幫助其提供證據,以助被侵權人打贏官司,挽回損失,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在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與樂趣的同時,還給一些人帶來了負面影響。法律的空白與滯后性,使得法律無法跟上科技發展的步伐?!巴椒ú蛔阋宰孕小保霃母旧辖鉀Q移動互聯網引起的侵權案件,建立健全相應國家法律法規是關鍵,明確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與義務則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營造和諧守法的網絡環境,促進網絡文化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齊盛.微信公眾平臺作品的著作權保護向度[J].廣西社會科學,2019(9).
[2]王磊.從《電子商務法》視角看平臺知識產權保護義務[J].中國出版,2019(2).
[3]姚志偉.技術性審查:網絡服務提供者公法審查義務困境之破解[J].法商研究,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