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智能技術驅動 訴訟服務 開展策略 智慧法院
作者簡介:張合民,山東省濱州職業學院社科部,講師,研究方向:民商法、職業教育、宏觀經濟管理與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D92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165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發展對于社會的進步和人民大眾生活水平的提升有關鍵性作用,二十一世紀以來,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有效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其向各個社會領域內滲透,為司法領域提供了巨大支持,并且表現出了與以往工作截然不同的時代特征。在司法場景中,智能技術的運用能夠優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透明度,讓人們更加流暢的開展訴訟工作,對于訴訟服務建設具有基礎性意義。訴訟服務是公正司法的邏輯起點,也是司法為民的重要窗口,相關的法律工作人員要把訴訟服務放置到戰略性意義來對待,提高訴訟服務的信息化水平,真正在人民群眾的角度思考問題,優化傳統訴訟服務的工作場景,實現全流程、一體化和智能化的工作建設,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如何運用智能技術解決訴訟服務問題,推動訴訟服務區域協同,已經成為了一項至關重要的問題[1]。
智能化訴訟服務對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非常關鍵性的意義,其能夠有效為人民大眾解決困難和煩惱,極大節約了時間,讓群眾少跑腿,降低訴訟成本。這種做法充分貫徹了為人民服務的工作策略,對于構建和諧社會有關鍵性意義,但是,從目前的法院訴訟服務實際開展現狀開來,仍然距離智能化有著相當的距離,訴訟服務建設不能夠完全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強烈的司法需求[2]。
就我國目前大多數地區的訴訟服務現狀看來,階段局限性仍然比較強烈,相關的法律從業人員沒有充分探究訴訟服務的開展手段,僅僅是針對人民群眾的訴訟需求開展立案,但是后續的案件審判、執行以及監督等工作不到位,環節之間出現脫節現象,造成了局限性。實際上,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推進,人民群眾的維權意識越來越強,對于訴訟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其貫穿于司法的整個過程,工作人員應當充分認知到訴訟服務的全面性,要積極應對訴訟服務的各個流程,為有訴訟需求的人員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有效的法律咨詢將會讓公眾形成合理的訴訟預期,從而極大的減少時間浪費和資源浪費,避免不必要的糾紛進入司法場景,這也能夠提高審理部門的工作效率。然而,部分地區法院在訴訟服務階段并沒有做到有效的幫助人們排憂解難,訴訟服務中心工作比較混亂,沒有實現輕重分離,因此導致大量的案件堆積在一起無法處理,而直接進入到了審判環節,這種做法勢必造成審理效率的低下[3]。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我們必須要深刻轉化訴訟服務流程,在初始階段對糾紛進行化解和分類,同時,在立案環節準備好充足的訴訟材料,這種做法對于后續的上訴、再審流程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優化和幫助作用。人工智能技術的高速發展為訴訟服務模式的轉型提供了有效的思路,必須要實現全流程覆蓋,智能技術的發展讓傳統訴訟服務實現了升級,其所面臨的時空局限被不斷壓縮,因此,法院必須要更新傳統的工作理念,樹立更加高效的便民服務模式,提升訴訟服務中心的工作范圍,實現全流程覆蓋,大力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訴訟工作中的應用,對初始階段的糾紛進行化解,建立高效的協同辦案平臺,推動建設人民調解行業調解等多種業務模式,加強對當事人選擇非訴訟解決糾紛方式的引導,從而在源頭方面減少案件的工作量,做好輕重分離工作[4]。
所謂服務場景設置缺失,主要是指訴訟服務沒有得到響應。從實際的訴訟工作現狀來看,社會公眾對于訴訟服務的需求是全場景和全方位的,訴訟內容包括方方面面,具有相當的復雜性,在開展訴訟工作的時候,社會公眾首先考慮的是尋求幫助和支持,他們需要有專業的服務人員對案件進行分析和講解,從而做出下一步的訴訟決策,只有經過科學合理的充分權衡,才能夠決定起訴,一旦起訴決定已經完成,社會公眾還需要做好其他類型的準備工作,包括證據材料、訴訟文書等等,這些內容都需要有專業服務人員提供指導和技術支持。當案件立案之后,提出申請的社會公眾需要配合完成相關的配套工作,包括財產保全,文書送達等等,并且在適當的時候接受法院傳喚開展調解工作,因此,訴訟服務的場景是非常龐大的,里面包含有很多工作環境,在當今時代,訴訟服務的場景必須要得以優化,要達到較高的覆蓋范圍,包括法律咨詢、風險預測、策略優化、網上調解等多功能模塊,只有將各個模塊統一整合在一起,才能夠充分提供可靠有效的訴訟服務,然而,就我國目前大部分地區的訴訟服務現狀看來,對于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不夠深入,缺少個性化和定向化的場景服務,從而造成了咨詢難、舉證難、調解難的問題,場景設置狹隘的問題是亟待解決的一項工作內容。必須要優化工作質量,實現全場景整合,目前,很多法院的技術工作者都廣泛采用新型信息技術來促進訴訟服務工作的升級,在接下來的訴訟服務建設工作中,我們仍然需要不斷優化服務場景,總結經驗教訓,加強行業優勢,整合資源,避免重復性建設工作,要優化風險評估結果預測、財產保全、電子送達、網上調解等功能模塊,讓場景能夠更加健全[5]。
在訴訟服務體系建設中,我們能夠發現區域協同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困境,各自為戰的缺陷仍然廣泛存在著,這主要可以從以下方面來進行分析:各地都建設有自己的訴訟體系,呈現出主體多元化的態勢,在宏觀角度上來看,地區和地區之間沒有建立統一的工作標準,對接起來存在有一定的難度,全國的訴訟服務單位各自為戰,相關監督不到位。這種多元化的分散發展態勢與檢察系統強調的一體化建設背道而馳,極大的降低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
近些年來,信息化建設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各地法院的建設熱情[6],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訴訟服務的現代化水平,然而水平的提升比較有限,在實踐過程中,必須要從人民的角度看待問題,學會換位思考,如果不能夠實現高效的訴訟服務,那么案件的整合將會遇到非常大的限制,從而形成了訴訟服務的數據孤島,法院往往接收了大量的訴訟案件,但是能夠妥善解決的案件比例卻非常小,跨區域跨階層的訴訟服務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這也是一項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解決區域協同困境,必須要建立統一的訴訟服務指標,把各地的訴訟服務進行整合,加強地區之間的聯系,從而構建完善的訴訟服務體系。
信息化技術對于訴訟服務的提升和優化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其中,電子訴訟是一種新型的服務形式,其能夠以信息化手段完成各項工作任務。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訴訟服務建設比以往更加人性化,要以訴訟主體的實際需求為核心開展服務,減少時間浪費,提高工作效率。我國法院系統加強了在智能化建設方面的資金和人力投入,嘗試用智能技術推動訴訟服務的升級,例如法律智能問答機器人的研發,通過云端平臺,有訴訟需求的公眾可以對機器人開展提問和咨詢,從而獲得需求的信息[7]。
除此之外,很多地方法院還推出了虛擬版的訴訟服務機器人,將法律知識庫與微信、微博端口進行連接,借助于多媒體互聯來形成高質量的社會公眾法律咨詢服務。除了法律咨詢之外,公眾還具有其他方面的需求,例如對訴訟結果的精準預測、對訴訟決策的優化等等[8],因此,相關的工程技術人員需要建立海量的云端數據庫,從裁判文書中抽取情節和裁判結果,利用神經網絡等原理來建立相應的預測模型,從而作出判斷結果的合理預測。然而,現階段的智能化訴訟服務仍然存在有一系列技術難題和瓶頸,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9],首先,訴訟服務中涉及到的工作方法比較單一,難以應對多元化的服務需求,前沿技術應用的范圍比較狹隘。其次,前沿技術的應用深度不足,對于部分應用場景無法做到深度識別,很多應用往往是通用技術的平移和運營,無法為當事人提供個性化的調解方案,例如,法律智能問答機器人的業務回答范圍比較窄,而且難以提供具有深度的答案,無法準確識別問詢意圖,回答的精確性不足,人性化不足,這也是一項亟待解決的問題。
總而言之,在人工智能時代,智能技術驅動下的訴訟服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內容,我們必須要不斷加強對于訴訟服務的重視程度,不斷應用新型技術,從而建立更加高質量的智慧法院,真正為人民大眾提供更加優秀的訴訟服務,節約時間,提高透明度,加強辦事效率,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參考文獻:
[1]嚴劍漪,郭燕.從“借力”到“合力” 上海法院訴訟服務平臺入駐“一網通辦”[J].上海人大月刊,2019(4):31-32.
[2]楊春雷.堅持“五個思維”強化公益訴訟 服務生態文明建設[J].人民檢察,2019(2):6-9.
[3]周佑勇.智能技術驅動下的訴訟服務問題及其應對之策[J].東方法學,2019(5):14-19.
[4]李鑫.訴訟服務中心的功能定位與運作邏輯研究[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7(3):139-147.
[5]姜偉.加快建設現代化訴訟服務體系 彰顯我國制度優勢和治理效能[N].人民法院報,2020-01-23(005).
[6]劉偉煒.基層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N].江蘇經濟報,2019-12-11(B03).
[7]王朝暉.輔助事務集約化 糾紛分流多元化 訴訟服務智能化[N].人民法院報,2017-11- 01(008).
[8]胡歆婷.訴訟服務的困境與突圍——以內外部資源的再整合為路徑[J].法制與社會,2020(8):87-88.
[9]貢政.個人破產訴訟服務中心的構建研究——機構改革背景下化解執行難的進路探索[J].法制博覽,2020(11):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