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經濟特區 特區創辦精神 先行示范區
作者簡介:劉林,中共深圳市委黨校寶安分校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D60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176
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頒行《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標志著經濟特區正式誕生,為中國經濟突圍和國家轉型創設了“試驗場”。作為經濟特區奇跡的一部分,其創辦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對外開放的早期探索,對當下先行示范區建設有重要啟示意義。
經濟特區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方針和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大背景下,作為改革開放“先行地”和“試驗場”創辦的。對當時國內外發展狀況的觀察和反思是經濟特區創辦的重要思想認識前提,黨中央在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方向選擇時的關鍵抉擇是經濟特區創辦的決策依據。
“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帶給國家巨大損失,對這場在任何意義上都稱不上“革命”的反思,讓舉國上下都意識到僵化的老路已經走不通,呼吁糾正“極左”錯誤路線,盡快從貧窮落后境地擺脫出來。中央領導人也在反思歷史和現實,積極醞釀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1977年11月,復出不久的鄧小平同志地方考察第一站來到廣東,針對考察中了解到的農業、工業、外匯、逃港、按勞分配、口岸工作、僑務政策等等問題,他對廣東地方領導人說:“有些需要自己解決,有些需要中央解決,中心的問題還是政策問題。”“最大的問題是政策問題。政策對不對頭是個關鍵。這也是個全國性的問題。” 這一針見血地判斷,為他后來倡議建特區以及中央批準創辦經濟特區埋下了伏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鄧小平同志在思索,全國人民在思索。1978年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為這個問題的解答打開了空間,只有思想解放才能沖破僵化體制的束縛,對外開放和體制機制改革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
而國際間交流的增多,讓人們看到中外發展水平的巨大反差,促使中央開始醞釀對外開放。1978年,在國際局勢尤其是東西方緊張關系趨于和緩的情況下,我國的外部關系得到改善,對外交流日益頻繁。國家先后派出多個高級別代表團赴外考察,訪問了50多個國家,過去長期對西方不實宣傳所形成的偏見,在西方發達經濟的事實面前不攻自破,大家普遍認識到過去這么些年我國與西方的差距不是縮小而是拉大了,緊迫感油然而生。那一年,鄧小平同志先后訪問了日本、新加坡等亞洲七國,隔年初又出訪了美國,為我國爭取有利的和平發展環境的同時,他也切身感受到“關起門來,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發達不起來的”。 系列出訪和考察,對我國對外開放決策產生了直接影響,也是經濟特區得以創辦的直接淵源。
對歷史和現實的反思,國內外巨大差距產生的鮮明對比,讓大多數中央領導人對改革開放的大方向醞釀接近成熟,再加上基層一些地區自發的改革和探索注入的原動力,改革開放已是水到渠成,下一步將是如何選擇合適的突破口,經濟特區應運而生。
1978年上半年,港澳經濟貿易考察團 考察結束后,建議中央在廣東寶安、珠海興辦出口商品基地。同時為加強領導,辦好上述兩基地,建議提高兩縣行政層級,直屬省管理。以此為起點,經過蛇口工業區大踏步試驗和出口特區的探索,最后正式定名經濟特區。經濟特區從萌芽到正式創辦的兩年左右時間,是沖破束縛的過程,是解放思想的過程,是敢闖敢試的過程,是探索前進的過程,是學習先進的過程,是對改革開放的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
(一) 試辦出口商品基地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支持服務好香港、澳門,廣東相繼建設了一批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定向出口港澳。寶安、珠海,雖然緊鄰港澳,但出于政治邊防需要,未能被納入出口生產基地。盡管如此,因為寶安有四千多畝插花地在香港新界,農民過境耕種之外,也與香港互市,以換取些許生活必需品。尤其是在“三年困難時期”,寶安經批準實行了“三個五” 及“小額貿易” 政策。這些帶有對外開放特征、實踐上為寶安干部群眾所歡迎的特殊政策起了大作用,客觀上幫助寶安較為順利地渡過了“三年困難時期”。遺憾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間這些有利政策一度被批判為“修正主義”“向洋、慕洋、靠洋”“走資本主義道路”,推行該政策的干部也被批斗,寶安對外開放的早期探索被迫中斷。十年浩劫結束后,寶安基層主張恢復該政策,學習香港新界地區發展經濟的做法,并不斷向前來調研的中央、有關部委和省領導反映和呼吁,逐漸讓寶安、珠海建立出口商品基地趨于現實。
1978年5月,經過一個多月在香港、澳門的考察學習,港澳經濟貿易考察團得出一個重要結論,港澳經濟之所以發展的好,關鍵是開放引進了發達國家先進的設備和技術。遂建議中央學習港澳做法,建設出口基地,吸引港澳資金到就近的寶安、珠海,實現對外生產、加工,吸引港澳游客過來游覽觀光。調整寶安、珠海行政管理體制,一是縣改市,二是提升兩地行政層級。上述建議設想超越了以往出口商品基地的舊框架,改變了傳統計劃經濟思維,有了明顯的改革開放特征,為經濟特區創立作出了有益探索。因此,可以認為這是醞釀創辦經濟特區踏出的第一步,而改革力度更大、影響更廣的蛇口工業區在時序上要晚于出口商品基地。
綜合廣東、福建兩省對外開放、出口特區建設遇到的問題。1980年3月,谷牧副總理在廣州主持專門會議研究,形成《廣東、福建兩省工作會議紀要》,后以中發[1980]41號文批轉。文件總結了此前形成的好經驗,提出了不少可行的措施:“試辦經濟特區,積極吸收僑資、外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有利于促進我國的四化建設。”“必須采取既積極、又慎重的方針。廣東應首先把深圳特區建設好,其次是珠海。汕頭、廈門兩個特區可先進行規劃,做好準備,逐步實施。”“經濟特區的管理,可以采取與內地不同的體制和政策,主要是實施市場調節。” 采納了廣東提議,將特區正式定名“經濟特區”。
1980年8月26日,中國經濟特區完成立法程序,向世界莊重宣告:社會主義中國正式引入市場經濟,開放的大門越打越開。很快,廈門和海南經濟特區也先后成立,中國經濟特區的總數達到五個。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下稱《意見》)正式發布。深圳再一次被歷史選擇,如何抓住經濟特區之后的又一重大機遇,承擔好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新時代使命。同樣屬于開創性事業,經濟特區創辦過程留下的寶貴經驗,形成的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精神,為先行示范區建設提供了有益參考。
(一) 充分領會黨中央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重大戰略部署的深刻內涵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當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伊始,對外開放的突破口在哪?各級都在思考,是廣東率先把握改革開放偉大決策要求,適時提出讓廣東先走一步,摸索著試辦出口商品基地,建立蛇口工業區,最終創辦經濟特區。并在隨后40年不忘黨中央建特區初衷,始終把自身發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整體事業緊密聯系,以特區先行推動全國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做出了巨大貢獻。
建設先行示范區,是黨中央基于新時代歷史方位,為實現新時代宏偉目標作出的戰略部署。有新中國成立后打下的社會主義制度基礎,經過改革開放新時期跨越式發展,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開創到再次騰飛的基礎,新時代是這個時代坐標的高度概括,也是建設先行示范區的戰略之基。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有了新向往,但是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新時代,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心,但是發展的外部環境更加復雜;新時代,“三步走”戰略到了最后一步,但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被賦予了強起來的新內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要更加成熟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要現代化。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目標宏偉艱巨,第一“子”如何落,授權給誰率先綜合探索示范,“闖出一條新路”。歷史的重任之所以落到了深圳肩上,基礎是深圳經濟特區取得的顯著成績,關鍵是深圳經濟特區成功發展的基因密碼,前提是黨中央的關懷厚愛。深刻領會建設先行示范區肩負的歷史使命,關鍵是深入研究其時代背景、戰略意義、指導思想、戰略定位、戰略目標和戰略任務,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加快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征程。
(二) 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和頂層設計相結合的正確方法論
創辦經濟特區是由廣東率先提出,鄧小平倡議,中央慎重研究決定的。特區創辦過程中的每一次升級、每一個階段,中央都牢牢把握著特區方向。至于特區具體怎么做,沒有先例可循,沒有現成經驗可供借鑒,中央放手讓廣東、福建大膽地試、大膽地闖,不斷開拓,不斷總結,讓改革開放從沿海到內地、從局部到整體不斷推進。這一系列正確做法確保了改革開放行穩致遠,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把它總結為“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和頂層設計相結合”,其科學性在于實現了兩者的辯證統一,其本質是局部試點——全國推開的改革邏輯、開放邏輯,局部的改革開放在加強頂層設計的前提下進行,加強頂層設計則要在局部的改革開放基礎上來謀劃。
深圳要承擔主體責任,堅持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繼續“摸著石頭過河”,摸到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強國目標的規律。把根本目標和多重目標統一起來,形成全面改革開放新格局,豐富“一國兩制”新實踐,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路徑。高舉改革開放旗幟,繼續擦亮特區金字招牌,發揚經濟特區精神,敢于突破、敢于試驗,在符合“新三個有利于” 標準要求下,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探索前進,取得“五個率先”突破。當前,要用足用好經濟特區立法權,推動實施綜合授權改革試點,努力實現外向型政策體系向開放型政策體系的突破,政府調控與市場調節共同發力的突破,技術創新與知識創新體系完美結合的突破,自主配置全球性優質資源的突破。 把深圳優勢與國家戰略相結合,全面改革,全面創新,全面開放,當好新時代改革開放“先行區”“示范區”,創造屬于經濟特區的更大輝煌。
注釋: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第237-239頁,第399頁,第506頁,第510頁.
1978年4月10日-5月6日,國務院委派國家計委副主任段云率領由國家計委、外貿部組成的經濟貿易考察組到香港、澳門調研,回京后寫成《港澳經濟考察報告》。
即允許過境耕作的農民和下海作業和漁、蠔民,每月可以有五次、每次可以帶5斤副食品或價值不過5元的東西入境。
即允許邊境社隊國家外貿部門不經營的稻草、河鮮雜魚、吊鐘花、甘蔗尾、草皮等農副產品,由社隊在指定的口岸自營出口售銷,所得外匯可購回化肥、農藥、農具等生產資料自用。同時,允許蠔、漁生產隊在香港銷售或在海上交易漁、蠔產品,所得外匯就地購置生產隊自用的漁船漁網等生產工具。
關于廣東建立經濟特區幾個問題的匯報提綱//經濟特區的由來[M].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3-53頁.
陳夕總主編.中國共產黨與經濟特區[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4年版,第206-209頁.
有利于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新格局;有利于更好實施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豐富“一國兩制”事業發展新實踐;有利于率先探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路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陳夕.中國共產黨與經濟特區[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4.
[4]林亞杰.經濟特區的由來[M].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
[5]江潭瑜.深圳改革開放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王偉中.奮力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壯麗篇章[N].學習時報,2019-10-18(A1).
[7]袁曉江.深圳新時代的崇高使命和重大責任[N].深圳特區報,2019-8-27(C1).
[8]譚剛.深圳:從經濟特區躍升為先行示范區[N].深圳特區報,2019-09-03(C1).
[9]魏達志.建設先行示范區的戰略跨越與重大突破[N].深圳特區報,2019-10-29(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