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迪 李國平
關鍵詞 “放管服”改革 政務服務 國家治理體系 現代化
作者簡介:秦迪,中共長春市委黨校,法學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憲法與行政法;李國平,中共長春市委黨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憲法與行政法。
中圖分類號:D6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177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圍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的《決定》,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強烈的歷史擔當。全會為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指明了前進方向,為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明確了時間表、路線圖。
“放管服”改革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環節。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簡政放權、放管結合都被視為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先導和前奏,圍繞削減行政審批制度成本、規范權力運行、強化事中事后監管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或制度,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為增強國家治理效能奠定了堅實基礎。
“放管服”改革的具體內涵包括放管結合、深化簡政放權以及優化服務、繼續推動及深化轉行政機制、提升行政效能的行政機制變更。
(一)“放”指的是簡政放權,是將政府權力由橫向向縱向轉變的措施
政府權利的“放”即減輕了政府對市場及各個市場主體的管理力度,也為各個市場主體提供了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機會,是對市場各個主體發展活力的一次激活。減少政府工作流程和步驟有利于凸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體性地位,有利于政府簡政放權工作的深入開展。
(二)“管”指的是監管,是為了實現簡政放權的目的
市場之中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而市場這些不確定的方面給企業的運作和管理埋下了很多風險和危機,而政府監管工作的開展能夠在穩定市場、凈化市場環境上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政府在維持市場秩序上所采取的有效措施。政府監督管理體制的變更是政府為了落實簡政放權工作的方面之一,“放權”措施的落實又涉及政府、企業、群眾等多個主體,需要一套完備的管理體制予以配套。監督管理體制的變革的落實需要參照各個下屬機構的實際情況,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的發展水平、不同部門職責的差異等方面展開科學的規劃,實現監督工作的高效高質開展,禁止監督管理標準多樣、執法主體不明等情況出現;一旦監督工作落實不到位,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政府都會出現權力的脫節和工作上的偏差;同樣,監督管理體制變革不僅要看到存在于眼前的問題,更要站在宏觀的視角認識到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和存留的不足,在之后的工作中都要將行政審批、事后監督等工作多相結合在一起,相互配合共同發揮效用。構建完備的法律機制,為監督工作的推進和落實提供法律依據和保障。
(三)“服”即“放管服”體制變革的落腳點,這一環節將政府服務的改進作為核心
無論提升簡政放權工作深度,還是完善監督運作體制,這些工作開展的最終方向都集中在提升政府服務水平之上。政府改革的最終目的始終還是要回到自身,不斷完善自身工作以更好服務群眾、服務大眾。政府改革之中的簡政放權即簡化政府工作步驟,減少不必要的工作環節,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時也降低工作出錯幾率,以進一步提升政府工作的質量。基于此,政府工作就更要站在宏觀的視角構建一個大協調、大管理的綜合性工作模式,經由辦理代辦制、“一站式”服務、辦理期限制、首要責任制等方式,減少政府工作的中間環節。為廣大人民群眾設立政府服務窗口,構建政府單位與群眾的溝通平臺,使政府職能部門職員能夠為群眾提供更好的服務。構建服務型的政府,就要求政府必須將人民群眾擺在首位,就要求政府要始終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權利及利益。不斷優化工作程序,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民眾提供更多、更好、更高質的公共服務產品。
(一)明確政務服務法律定位
首先,應該呼吁國家盡早對政務服務改革進行全面立法,加強頂層設計,明確政務服務的法律定位,自上而下推進整體系統的政務服務改革,界定政務服務中心與入駐行政機關的職權范圍,落實各部門對政務服務中心的依法授權,以及相關考核標準。
其次,充分利用地方立法權。在國家沒有出臺完備系統的政務服務相關立法之前,調動現有的人大、政府立法資源,結合本地區特點,制定行之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務服務的地方性法規、規章,避免僅用規范性文件推進相關改革。同時,科學有效的地方立法也為國家統一立法提供了寶貴素材。使政務服務改革法治化,防止改革隨意性、防止改革于法無據。以法律的形式規范引導政務服務改革,體現法治政府、服務型政府的要求,切實貫徹全面依法治國方略。
(二)創新行政審批改革機制
首先,行政審批改革不僅要注重數量精簡,更要重視質量精準精細,從而提高行政效率,保證行政質量。
其次,行政審批要做到限時審批。目前地方政府行政審批工作基本都能在法定期限內完成,而且各項審批時限都短于法定期限,但是也要科學合理設置審批時限,不能一味只求速度快而忽略法定程序和必要步驟。
再次,行政審批要實現規范化、程序化。統一標準、公開程序有助于申請人對行政審批建立穩定的預期,有助于政務服務橫向和縱向融合,有助于行政相對人對行政機關有效監督。
最后,完善“一體化”審批制度,減少不必要的流程環節。繼續開展“證照合一”“一個窗口”等快捷方式,努力激發市場活力。對于某些可以簡化審批的項目,大膽嘗試變核準制為備案制。
(三)完善政務服務標準化建設
現代政務服務的重要建設目標就是政務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實現地方政府政務服務中心為大眾提供無差別、均等化的優質服務,推動政務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圍繞“設施、服務、功能”標準化,結合國家要求和各地方政府實際,制定政務服務中心建設指南、視覺形象系統標準、政務服務規范、綜合窗口工作人員行為規范等具體措施,為地方政府政務服務的統一遵循。
(四)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伴隨著“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化,我國的政務服務水平得到了明顯提升。但是,各級地方政府不同程度地仍然存在辦事難的問題。2020年1月1日,國務院頒布的《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正式施行,為持續優化我國營商環境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地方政府應以依法行政為前提,以集成、簡化行政事項流程提高政務服務的便捷性為目標,有效降低制度成本,節省交易成本。通過不斷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政府服務效能,將“放管服”改革向縱深推進。
總之,在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背景下的“放管服”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都著手從全方位、多層次、多角度來精簡行政審批,完善放管結合,推進政府職能轉變,逐步校正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錯位、缺位、越位”。政務服務改革是承載“放管服”改革落地的關鍵著力點,并向縱深發展。進一步深入推進政務服務改革,就必然需要推進政府職能轉變,重構科學合理的職權關系,再造政府內部權力運轉流程和外部審批服務標準化運作的流程。遵循高效便民基本原則,建立科學優質的政務服務體系。更應該從改革大局著眼,增強改革的勇氣與魄力,以放權為前提,以放管結合為路徑,以服務為目的,全面系統推進政務服務改革。真正把“簡政”和“放權”落到實處。并且加強監管力度,按照“寬進嚴管”的原則,創新監管方式,強化監管手段,加強對市場主體、市場活動的事中事后監管,提高監管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注重政務服務改革過程中重要流程的再造重構,不斷提升優化政務服務標準化建設水平。加大對大數據技術和信息化技術的投入,加快推動“互聯網+”融入政務服務改革,實現在線服務與線下服務有效對接。強化隊伍建設,注重繼續教育和培訓,大力弘揚政務服務文化,并積極探索政務服務功能外包。
地方政府的“放管服”改革應合理運用現代化的治理手段,將政府職能轉變融入到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之中,使其成為增強國家治理效能的強勁動力。
參考文獻:
[1]黃世瑾.“放管服”改革視角下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8.
[2]于躍.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中的問題及對策思考[D].河北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