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因果關系 危害行為 介入因素 顱腦損傷 肺內感染
作者簡介:韓宇川,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四級高級法官。
中圖分類號:D92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225
(一)繼發性肺內感染死亡的因果關系
被害人受到外力傷害后,外傷沒有直接危及生命,但后期的繼發性肺內感染常引發全身多臟器衰竭,最終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后果,故刑事案件中,繼發性肺內感染是造成死亡后果的轉折點,需分析被害人繼發肺內感染的原因,判斷被告人的危害行為與被害人繼發肺內感染之間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關系。被害人外傷后繼發肺內感染的常見原因分析:
其一,外傷導致昏迷后誤吸嘔吐物引起肺內繼發感染。被告人通過打擊被害人頭部的危害行為導致被害人昏迷,此時由于被害人意識不清,發生嘔吐后,嘔吐物會隨著呼吸運動吸入肺內,繼而引發吸入性肺炎,此種情形是由于被害人受傷昏迷直接造成的,沒有介入因素存在,故被告人致被害人昏迷的打擊行為是造成被害人死亡的直接原因,加之被告人實施的打擊行為存在主觀故意,形成完全刑事因果關系,故被告人應負全部刑事責任。
其二,外傷導致顱腦損傷后,住院治療過程中繼發肺內感染。被告人的打擊行為造成被害人顱腦損傷,在入院治療尤其是在顱腦手術之后,引起肺內繼發感染而死亡,其原因與顱腦損傷本身所引起的意識障礙、吞咽功能障礙有關,亦與顱腦損傷不得不實施的呼吸機插管等治療措施增加感染風險有關,這些都是危害行為本身所帶來的后果,這種后果是產生院內感染的主要原因,并可歸責于被告人實施的危害行為本身,而被害人體質、醫療條件等介入因素屬于次要原因。被告人的危害行為與被害人死亡之間亦存在主要的事實因果關系,被告人實施打擊行為亦有主觀故意,形成主要刑事因果關系,被告人應對被害人死亡結果負主要刑事責任。
其三,長期住院治療過程中引起肺內繼發感染。被告人的打擊行為造成被害人腿部骨折,在住院治療過程中,被害人因院內感染等因素,導致肺內繼發感染而死亡,此種情況下被害人的體質、治療條件等是引發院內感染的直接原因,被害人死亡結果的出現是由院內感染作為獨立的介入因素直接導致,是不可預知的偶然性事件,并非被告人的危害行為所制造的風險的必然實現,不可歸責于被告人的危害行為,該介入因素阻斷了被告人的危害行為與被害人死亡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即二者之間無刑事因果關系。
(二)誘發心源性猝死的因果關系
被害人在與被告人的廝打過程中突發心源性猝死,而被告人的廝打程度通常是不會導致正常人死亡的,被害人是因患有冠心病,在情緒激動的狀態下,發生急性心肌缺血而導致死亡,尸檢可見冠脈血管粥樣硬化斑塊和大面積心肌缺血壞死,能夠確定被害人的死亡原因。被告人的危害行為誘發被害人的冠心病急性發作,對被害人的死亡結果的發生存在誘因。誘因是否可作為死亡原因之一尚無定論,一般情況下,誘因不等同于原因,與死亡結果不存在必然聯系,但被告人的行為存在嚴重過錯并達到較大程度的誘因,從客觀上、情理上都是導致死亡結果的一個重要因素,應為死亡結果發生的原因之一,具有次要的因果關系,而被害人自身的疾病與死亡結果之間具有主要的因果關系,被告人主觀上對其危害行為存在一定的過失,實踐上被告人常以犯過失致人死亡罪予以評價。
(三)外傷性遲發性脾破裂死亡的因果關系
外傷性遲發性脾破裂是指脾臟受傷后脾被膜下出現血腫或者脾被膜下的裂口不大,出血緩慢,被周圍組織包裹而暫時不出血,48小時之后才出現腹腔內出血癥狀和體征。由于被害人受傷當時無明顯癥狀,故被告人的先前危害行為與被害人死亡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是案件的爭議焦點,關鍵是確定造成被害人死亡的脾破裂創傷是何時形成的,能否與之前被告人危害行為相互對應。
脾臟組織在創傷后發生炎癥反應和自我修復過程是有一定的時間順序,據此可以判斷具體的受傷時間。脾受傷后創口處數小時內出現中性粒細胞浸潤;單核細胞侵潤于傷后24小時左右出現;大量淋巴細胞侵潤在傷后第6天達到高峰;成纖維細胞于傷后3天左右開始出現,1-2周形成較多膠原纖維;傷后3、4天毛細血管增生形成肉芽組織并逐漸成熟,2周后炎癥細胞數量逐漸減少,部分毛細血管轉化為小血管等。上述尸檢解剖病理記載內容是認定被害人脾破裂形成時間的重要證據,結合被害人左季肋、后腰等部位遭受被告人鈍性打擊的外傷史及局部軟組織損傷性改變,可判斷被告人的打擊行為與被害人死亡之間是否存在事實因果關系,結合被告人的主觀罪過形態,確定是否形成刑事因果關系。
另外,正常人的脾重量200g左右,被害人脾臟除去血腫量如明顯大于200g可考慮存在病理性脾腫大,被告人較輕的外力打擊即可造成破裂,通常被害人患有肝硬化、白血病等導致的病理性脾腫大可作為脾破裂的原因之一,在評價危害行為與脾破裂之間因果關系的程度時,對此應予以充分考慮。
一般情況下,毒品或酒精的致死量有具體的參考值,若被害人長期吸毒或酒精中毒,體內產生一定的耐受力,即便超過參考值也未必發生死亡后果,而具有特殊體質或相關疾病的被害人即便血液中毒品或酒精濃度尚沒達到參考值中的致死劑量也可能發生中毒而死,故被害人是否因吸毒或酒精中毒直接導致死亡,不僅根據被害人尸檢中的酒精或毒品含量測定結果,也需要了解被害人既往吸毒史、飲酒史及相關疾病史等,綜合作出判斷。
在被害人死于外傷所致的失血性休克時,毒品或酒精中毒在被害人的死因中通常只起到使被害人喪失自我保護的能力,不能夠像正常情況下躲避傷害,避免不利后果的發生,其對被害人的死亡結果起不到引發作用,不能作為導致死亡的原因之一,故不影響危害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二者仍為完全刑事因果關系。在被害人死于外傷所致的顱內血腫時,酒精中毒對顱內出血的發生、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即便較輕的外力也可導致危及生命的顱內出血,其可作為導致死亡后果的原因之一,故判斷危害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因果關系的程度時,應充分考慮被害人酒精中毒的作用。
(一)慢性硬腦膜下出血死亡的因果關系
被害人頭部受外力打擊后,硬膜下的橋靜脈撕裂,早期出血量少而無癥狀,常在傷后三周以上出血量達到一定程度,形成血腫壓迫腦神經才出現癥狀,因慢性較長時間的出血會形成包膜包裹血腫,故尸檢報告記載存在血腫的包膜是判斷慢性硬腦膜下出血的關鍵性證據。根據法醫學鑒定結論,血腫形成的機理,外力打擊的著力點、伴有腦挫傷、慢性血腫的包膜、出現癥狀的時間等客觀證據,結合被告人的打擊方式、部位、強度等證據,可判斷被告人實施的危害行為與被害人硬腦膜下血腫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
(二)蛛網膜下腔出血致死的因果關系
蛛網膜下腔出血可分為損傷性和非損傷性出血。損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主要為腦挫傷造成血管破裂所形成,非損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是指自身疾病如動脈瘤、血管畸形、高血壓性腦溢血等導致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網膜下腔。損傷性與非損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鑒別至關重要,尸檢中記載腦皮質淺層挫傷或存在病變破裂的血管是鑒別的關鍵性證據。酒精是影響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因素,因酒精具有擴張血管、增加血管內血容量、抑制凝血機制等作用,使酒后腦血管處于一種非正常的臨界狀態,很輕微的外力作用也易導致破裂出血,而尸檢中腦血管本身無明顯基礎病變,故酒精中毒可作為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原因之一,其參與度可達50%以上。實踐中因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損害結果常在受傷后即發生,故因果關系易于判斷,而對于醉酒的被害人,應充分考慮被害人醉酒的程度、被告人的打擊手段、次數、力度等因素,判斷危害行為與死亡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的程度。
(三)腦出血致死的因果關系
腦出血是指腦實質破裂出血的征象,常形成血腫,也可分為損傷性和非損傷性。損傷性腦內出血即是外傷導致的腦挫傷或腦挫裂傷伴有腦內血管破裂所致。非損傷性腦出血是指高血壓性腦出血等疾病導致的腦血管破裂,尸檢報告記載破裂血管有粥樣硬化等病理性改變及出血周邊的腦組織沒有挫傷是排除外傷性腦出血的重要證據。遲發性外傷性腦出血是腦內出血的一種特殊類型,一般血腫形成距受傷時間少于2周。由于遲發性腦血腫一般不在傷害當時出現癥狀,頭皮軟組織處損傷亦不明顯,只能根據法醫學鑒定結論、尸檢中無原發性血管病變、有明確外傷史、好發對沖性損傷、產生機理,結合被告人的打擊方式、部位、強度、時間及被害人受傷當時的體位等證據,可判斷犯罪人實施的危害行為與被害人的遲發性腦出血之間的因果關系。
(四)腦損傷致死的因果關系
腦挫傷是最常見的腦實質損傷,損傷機制可歸納為顱骨變形、顱內壓改變和腦的運動三個因素。沖擊性腦挫傷是由外力沖擊引起,發生于著力點位置,多因顱骨局部變形或腦在顱內作直線加速運動時產生;對沖性腦挫傷是指腦挫傷位于著力點對側,多見于腦在加速運動時產生,亦與負壓吸吮有關,打擊枕部可引起額部腦組織對沖傷高達90%以上,打擊顳部可引起對側對沖傷達60%以上;由于腦挫傷一般不在傷害當時立即出現癥狀,故只能根據腦挫傷的產生機理、尸檢所見,結合被告人的打擊部位、強度、時間及被害人受傷當時的體位等證據,才可判斷被告人實施的危害行為與被害人腦挫傷之間的因果關系。
參考文獻:
[1]王保捷,侯一平主編.法醫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年版.
[2]閔銀龍主編.法醫學[M].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3]丁梅主編.法醫學概論[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年版.
[4]王彬主編.刑事證據學[M].鄭州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