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互聯網+經濟發展新形態的影響下,傳統行業與互聯網不斷融合,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書法藝術,理應打破舊的觀念,認清自己的處境和新使命。本文以互聯網+為背景,從大數據分析,虛擬數碼,云計算,物聯網產業等核心科技,歸納出書法藝術與互聯網對接的新模式。依靠新媒體傳播方式,書法藝術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通過分析互聯網與書法的結合所帶來的優缺點,探究書法藝術在數字化背景下所面臨的沖擊和挑戰,以及在互聯網背景下的書法藝術,應如何健康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書法;文化傳播
第一章?互聯網+背景下書法發展現狀
互聯網+是指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交流新形態,是在互聯網技術與各個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網絡互動平臺和信息傳導技術,創造新的發展模式。它引領了一種新的社會交往方式,即借助信息科學技術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全面滲透于社會各域中,推動了社會的創新發展,為社會生產力注入活力。
書法藝術利用網絡互動平臺,大數據分析與互聯網緊密結合,在新的領域創造出新的生存模式。互聯網+有效的推動了書法藝術從單純的實用方面向審美和藝術消費領域拓展,加速大眾對書法藝術的接受,增強書法形式的創新能力,有利于構建互聯網+書法傳播新模式。出現了各類書法APP、集字軟件、線上展覽等書法自媒體產品,極大地方便了書法家的日常學習與創作活動,激發書法創新活力。
大數據是在極短時間限制內,用常規互動工具對數據進行捕捉,管理和分析,并生成一個數據集合。書家在進行創作時,能夠迅速收集到符合主題的書法字帖,有效壓縮創作初期準備時間,避免出現錯字這類低級錯誤,降低了書法創作的門檻,使書法藝術更好的吸收新的接受者。大數據的產生也使欣賞書法作品沖破了地域限制,大量優秀的書法作品被制作成高清圖片或視頻,使人們能夠在移動網絡客戶端就能看到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書法名作。過往僅在博物館展出的傳播法方式,常常受到時間,空間等束縛,導致大眾很難接觸到書法作品,從而使書法傳播受到阻礙。而互聯網+書法以舊傳播方式千倍的速度及效果,為大眾提供了低成本,更加便利的藝術接受方式。
云計算是在短時間內完成對數據的輸入—計算—反饋,使傳播更加高效便捷。書家在云計算所提供的網絡資源空間中,隨時隨地提取“云”上的資源,通過對資源的采集和整合,形成全新的“書法云”,書法家、書法理論學者、教育機構、學生和普通受眾者都能夠在“書法云”中獲取到相對應的數據和資料,為書法云在網絡背景下更好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在互聯網平臺上的書法作品交易。利用網絡特有的信息傳遞機制,書法作品在線上交易領域大放異彩,買家可以輕松搜尋到大量書法作品,通過圖片,視頻交流來了解作品的信息。通過互聯網+模式,拓寬了書法作品的銷售渠道,使書法藝術得到更多的展示機會。“榮寶齋在線”、“書法江湖”和“微拍堂”是現有規模較大,管理相對規范的電商平臺。依靠它們所提供的拍賣與交易服務,實現書法作品流通自由,不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
第二章?互聯網+對書法發展產生的影響
近年來,教育部、文化部相繼提出“書法藝術進課堂”政策,積極引導書法美育發展。然而,師資力量的缺失,教學方式的局限性等因素使得書法藝術進課堂政策難以落到實處。部分學校甚至聘請未受過專業訓練的語文老師或美術老師進行授課,教學質量難以得到保障。而互聯網+書法很好的解決了這一難題,通過網絡直播平臺,或制作視頻課程并發布在網上,讓學生更容易的獲得書法專業知識。技藝高超的書法家通過線上授課方式,使教育資源流動起來,也拉近了書法與大眾之間的關系,讓更多人接觸到書法藝術,達到了較好的藝術普及效果,傳播了中國傳統文化。
在擴大書法教師隊伍和提升教學質量方面,互聯網+也成為了很好的助推器。通過書法微課堂,大數據資源庫,以及“墨池微信公眾號”,“以觀書法APP”等新媒體產品,打破培訓的多種限制:課程視頻可以無限回放,且分區管理的方式讓受訓人員可以精準找到重點學習方向,節約雙方時間成本。在各類集字軟件上,大眾可以在幾秒鐘的時間內,收集到風格類似的古字,拼接成作品初稿,為書法創作提供技術支持。同時隨著訪客量的增多,部分功能開始收取一定費用,為軟件開發者帶來盈利,一舉多得。
清末民初,中國文化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和進步,隨著工業文明發展與外來文化的傳播,鋼筆取代毛筆,書法的實用屬性受到不小打擊,時至今日,書法已完全走入視覺藝術行列。展覽,自然成為書法面向大眾最常見的方式之一。自1981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以來,不同規模,不同風格的展覽不計其數。展覽所具有的權威性,獎勵機制成為人們進行書法創作的主要動力源。入選及獲獎作品會制作成冊,以電子書的方式發布到網絡上,接受大眾的評審,讓優秀的作品存儲在云數據中,供人查閱。正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由于大眾專業知識缺乏,網絡上的許多評價并沒有太多建設性意義,一些在專業人士看來扁平,立意不深的作品,卻更加平易近人,深受大眾喜愛。這就很容易導致道行不深的書者將這些評價奉為圭臬,開始過于迎合大眾審美。在網絡空間下,作品數據和熱度一清二楚,就會有一部分善于討巧的書者從中找到規律,容易誘發盲從現象的發生,這些都是互聯網+書法展覽所帶來的弊端,不利于書法藝術的進步。
第三章?互聯網+背景下書法發展趨勢
從家族傳授到互聯網+云書法,書法藝術的傳播方式在瞬息萬變的時代環境中孕育了新的對接方式,書法藝術從少數文人之間的意趣變為普羅樂于參與的藝術活動之一,這是傳統藝術的一次革命,可稱為是書法史上里程碑式的變革。互聯網技術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連接了人與物,物與物,拓展了多種新的傳播途徑,讓書法藝術在互聯網時代再次大放異彩。物質世界的普遍聯系,讓書法與互聯網二者之間產生了良好的化學反應,書法藝術因此得以在更廣的舞臺上發光發亮。
傳統書法藝術在互聯網的帶動下不斷大眾化,創作者與審美對象之間的互動增多,且互聯網可以將文字,圖像,音頻進行結合,再通過網絡進行傳播,帶動了許多書法新興行業,這些都是傳統傳播方式望塵莫及的。與此同時,互聯網極高傳播速度,自由性,匿名性,也給云書法帶來許多弊端。一幅作品被發布到網絡上之后,其全部相關信息都將暴露在大眾的視野之中,成為人們議論的對象,創作者或多或少的受到影響,在未來的創作過程中就會變得畏手畏腳。藝術是人的活動,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且社會生活是創作靈感的主要來源,藝術作品不僅是生活的體現,而且是經過藝術構思,將表象與藝術家的思想情感進行深度交匯的產物。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太過受輿論控制,必然會失去創作自由,最終讓書法創作只顧其流而忽略其本,意蘊漸薄。因此,完善網絡評審機制是互聯網+書法亟待解決的首要難題。網絡評審過程中要始終秉承公開、公正、公平原則,采用實名制監管制度,讓評審形成一個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的良好氛圍。在自律方面,大眾評審應學會包容不同風格,不同題材的書法作品,求同存異。他律方面,對于明顯的抬杠、不理智甚至人生攻擊的評論,網絡平臺應出面進行舉報或刪除,凈化網絡評審環境。
藝術反映社會生活,是包含認識、情感、意志在內的綜合心理認知過程,因此,對于藝術作品的主體性、特殊性和價值問題,我們應予以高度重視。書法作為藝術創作的一種,是書家對生活的審美反映,更偏向于主體情感與客觀對象的表現性關系,這就要求藝術家在進行創作時,要把藝術的獨創性放在情感論和形式論的領域內,進行深入討論。
結語
書法藝術承載著燦爛的中華文化,在古代盡職盡責的記錄著社會文化,風土人情。時至今日,它用極高的藝術性讓世人流連忘返。正如本文所討論的,傳統書法藝術想要在風云變幻的網絡時代站穩腳跟,就要在創作時更積極的探尋其在網絡時代中更符合現代人們社交方式的藝術手法。只有學會與時代共進步,書法藝術才能在未來熠熠生輝。書法藝術能夠在互聯網+技術大行其道的環境中抓住機遇,以積極的面貌迎接時代的考驗,收獲頗豐。正視現存和未來將會出現的難題,共同期望未來的互聯網+書法新業態。
參考文獻:
[1]?黃亮.論“互聯網+”時代的書法發展[J].中國書法,2016(24):189-191.
[2]?張杰.互聯網+時代下的書法藝術傳播趨向分析[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6.
[3]?劉安娜.淺析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互聯網+”模式的保護與傳播[J].福建茶葉,2020,42(04):376-377.
[4]?景楠.新媒體時代語境下書法文化傳播策略研究[J].藝術評鑒,2020(04):29-30.
[5]?樓芳.淺談現代書法創作[D].中國美術學院,2014.
[6]?郝永飛.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書法藝術學習中的閃光點[J].美術教育研究,2012(20):56-57.
[7]?唐婷婷.“互聯網+”視域下博物館文化的融合傳播策略及效果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9.
作者簡介:高雪萌(1997.4.14)女,漢族,山東青島人,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19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美術,研究方向:書法。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