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婷
1930年,毛澤東同志在尋烏開展了一次意義深遠的大規模調查,撰寫了《尋烏調查》這篇光輝的著作。毛澤東同志在尋烏調查中形成的尋烏調查精神閃爍著時代光芒、彰顯著強大生機活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學習尋烏調查精神,號召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今年是《尋烏調查》90周年,作為尋烏審計人,更應該深入學習好、弘揚尋烏調查精神,把審計工作做實做好。
讀《尋烏調查》唯實求真精神,悟審計之道在于求實求真。在尋烏調查中,毛澤東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直接與各界群眾開調查會,掌握了大量翔實的第一手材料。
“事莫明于有效,論莫定于有證。”正如東漢思想家王充所言,審計是一項非常細致嚴謹的工作,審計工作“求真務實”,既是一種追求,也是一種責任。審計監督發揮著制衡、參謀作用,責任面前無小事,審計工作“求真求實”必須在工作中“竭盡全力”,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時刻保持強烈的責任感,在查找問題的基礎上,著眼于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著眼于推動高質量發展,察實情、求實效,從完善制度、深化改革角度提出一系列可行的審計建議,為破解問題、推動工作提供動力,及時揭示和反映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趨勢,切實提高發現問題、評價判斷、宏觀分析的能力,更好履行審計監督職責。
讀《尋烏調查》群眾路線宗旨,悟審計之道在于安民惠民。尋烏調查中,毛澤東同志除了直接與各界群眾開調查會,還經常到田間地頭去幫助農民做事,虛心向群眾請教。他提出要“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圍繞群眾最關心的土地問題,深入調查分析問題,得出了“舊的社會關系,就是吃人關系”等結論,提出了“平田主義是最直截了當,最得多數群眾擁護的”等論斷,為完善土地革命政策策略,深入開展土地革命,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這是明朝政治家張居正的名言。審計工作也必須圍繞安民惠民宗旨,堅持“為民而審,為國而計”的理念。“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作為審計人更是要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了解群眾的心聲、讀懂群眾的期待,通過對教育、醫保、住房等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資金進行審計,對國家財政資金及重大政策落實審計,讓群眾安居樂業、學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有真真切切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讀《尋烏調查》身體力行理念,悟審計之道在于正己律己。尋烏調查是毛澤東早期進行的一次較大規模的調查活動。毛澤東同志親自擬提綱、親自主持調查會、親自作調查記錄、親自撰寫調研報告,歷時二十多天,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整理寫出了八萬多字的《尋烏調查》。
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這句話的意思是:政就是端正,如果身居官職的人能夠正己,那么手下的大臣和平民百姓,就都會歸于正道。審計干部作為依法行使經濟監督職權的公職人員,在承擔社會責任方面應有更高的標準和要求,這是由審計干部的身份、職責、使命以及人民群眾對審計干部的特殊期待所決定的。審計干部有無社會責任感,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對審計的信任,審計形象的樹立。作為審計人,必須以審計準則和法律法規為準繩,時刻牢記審計工作紀律,心中常懷敬畏之心、戒懼之意,盡職盡責、甘于奉獻,履行好審計使命!
(作者單位:尋烏縣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