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含雷
摘 要: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能夠在科技創新的支持與引領下增強農農產品、農副產品的品質和產量,提高農業產業的市場競爭力。特別在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加強農業機械化發展和建設,可以為我國農業經濟與農村經濟的提升,提供堅實的保障。對此本文結合現代農業的內涵,探究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問題,提出相應的發展路徑和方向,以期推動我國農業的現代化發展進程。
關鍵詞:現代農業;農業機械化;發展路徑
引言
我國是典型的農業大國,然而在我國構建和諧社會、持續推動小康社會建成的過程中,農民、農業、農村等問題逐漸成為影響我國社會穩定及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在先進農業生產力、農業科技及農業經濟的拉動下,逐漸向機械化、現代化的方向快速轉變者,并使現代農業生產更具科學性、規范性和有效性。然而在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過程中,卻存在著諸多的發展問題,嚴重影響到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效率。
1現代農業的基本內涵
現代農業主要指在現代科學技術與現代工業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而來的農業,是發源于西方資本主義工業階段,在二戰后逐漸形成的,較為發達的農業模式。其基本特征是現代科技手段的廣泛應用,能夠使農業生產從順應生態環境轉變為改造并利用生態環境、從經驗驅動轉變為科學驅動,使農業發展與物理學、化學、動物學、植物學等學科有機地融合起來。而在新時代背景下,現代農業逐漸朝著專業化、區域化、市場化的方向快速發展著?,F代農業是對觀光農業、再生農業、循環農業、綠色農業、有機農業、健康農業的統一,是對新型城鎮化與田園綜合體的統一,同時也是對農民、農村、農業現代化的統一。在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中,發揮著緩解兩極矛盾、縮減城鄉差距、促進社會發展、加快產業建設的功能和作用。在現代農業技術推廣與形成的過程中,傳統農業技術逐漸從傳統的經驗驅動發展為科學驅動,譬如在化學、物理學、遺傳學、動物學、植物學的基礎上,推動植保畜保、土壤改良、飼養、栽培、育種等技術的廣泛應用和發展。而現代機械的應用與形成,使現代農業技術獲得規模與品質上的雙提升,如經濟性能良好的聯合收割機、耕耘機、拖拉機等都能為現代農業的持續發展提供幫助和保障。
2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問題
2.1農機研發與創新速度遲緩
我國農業機械在幾十年的發展中累積了大量的制造科技,能夠結合時代發展的訴求,提高農業生產的規模和效率。然而在農業機械創新與研發上,卻與發達國家存在著明顯的差距,特別在聯合耕作機械研發上,依舊停留在對海外科研成果的引進和應用上,極大地影響到我國農業機械研發與發展的速度。而低緩的農機研發速度致使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出現明顯的不均衡問題。即經濟發展良好的地區,現代化農業機器應用率、推廣率較高。而經濟欠發達或落后的地區,將難以利用先進的農業機械,提高自身的農業生產質量。
2.2社會化服務的程度不高
我國部分政府部門對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關注程度較低,通常將資源集中到當地的服務業和工業,甚至是收益較為顯著的其他領域,導致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進程受到嚴重的影響和阻礙。而農機購買補貼政策的缺乏或不足,又將打消農民購買農業機械的積極性,致使高層次、高水平的農機服務機制和體系無法形成。從我國基層農機服務體系的構建狀況來看,雖然我國部分地區已經構建了較為基礎的服務站,然而專業性的服務組織還沒有形成,農民在維修檢測、技術指導等層面的需求很難得到滿足。而要想切實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就需要加強服務隊伍、管理機制的構建。
2.3農機裝備結構性不夠合理
雖然我國農業機械得到了廣泛地推廣和應用,部分省市及地區的農機使用率和總量位居全國前列。然而從裝備結構的角度出發,不難發現,各地的農機結構有待優化和完善。究其原因在于,我國在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過程中,很多農村都沿用上世紀所存留的機械設備,并沒有根據農業生產的需求進行更新換代,致使大部分新型的、先進的農業機械難以得到推廣和應用。此外,我國部分地區的農業機器普遍應用在建筑工程和非農業運輸等領域,導致農機雖然在整體上得到明顯地增加,但在使用率上卻沒有得到快速地增長。
3農業機械化發展的路徑
3.1加大農機科技創新的力度
首先推進節約型、環保型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在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現代農業對自然生態環境的要求日漸提高,因此我國相關政府部門應逐漸加大節約型、環保型農機技術的研發和創新,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農機技術,從而使農業機械化發展更契合我國綠色農業、綠色經濟的發展要求。在具體路徑上,(1)我國應優先發展精準農機技術,逐步從精準施藥、分層施肥等角度降低農業生產對自然環境的影響。(2)完善耕作機制,構建“固定道”農業機械作業體系,減少“行車牽引”所帶來的能耗。其次,加大精準農機技術的創新和研發速度,我國需要在當前農機研發的前提下,引入自動檢測、種子工程、信息技術、生物工程等技術,使農業機械逐漸呈現出智能化、自動化、現代化的發展特征。
3.2構建農機社會化服務機制
首先從農機政策出發,我國相關政府部門應提高對現代農業和農業機械化的認識程度,將更多的政策資源、財政資源集中到農業生產的不同環節中,激活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活力。其次,相關政府部門需要結合各地的經濟發展狀況、農民文化水平,構建出層次明細的農機服務站。并通過人才培養、隊伍建設的方式,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的質量。在隊伍建設與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還應注重專家型人才的培養,并將專家型人才培養作為隊伍建設根本,逐漸提升和增強隊伍建設的實效性和有效性。而在管理體制建設上,應以技術應用、技術服務、需求分析為抓手,通過構建農機服務機制或制度的方式,推動農機租賃機構、服務組織、合作社的建設。
3.3提升農業機械裝備的結構性
首先在小麥、玉米等糧食種植中,持續推進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進程,并重點發展稀缺的農業機械類型。譬如深加工機、雜糧生產機、烘干機等,使農業機械化生產從傳統生產模式,逐漸轉變為農業生產服務模式,極大地提高農業機械化的智能化與自動化水平。簡而言之就是在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與服務業的前提下,為農機的廣泛應用創造需求。以此調動農民購買新型農機的積極性。其次,加速糧食作物機械化生產向經濟作物方向的延伸。在經濟性作物生產與耕種的過程中,農民對農機的需求會日漸提升,進而使先進的農業機械得到更廣泛、更充分地應用。
4結語
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有機組成部分,能夠在激光、原子能、電子、人造衛星、遙感技術的支持下,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基礎保障。而加強農機社會化服務、提升裝備結構性及提高農機科研的創新力度,可以切實地解決農業機械化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推動我國現代農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闖,仝志輝,陳傳波.小農戶現代農業發展的萌發:農戶間土地流轉和三種農地經營方式并存的村莊考察——以安徽省D村為個案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9,09:30-47.
[2]王英姿.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要重視舒爾茨模式[J].農業經濟問題,2014,3502:41-44.
[3]周振,馬慶超,孔祥智.農業機械化對農村勞動力轉移貢獻的量化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6,02:52-62.
(大慶石油管理局農場一分場,黑龍江 大慶 1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