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華 田原
近年來,借助新華社全媒體平臺,江蘇外宣借筒傳聲、借船出海,創新傳播手段,拓展傳播渠道,推動媒體海外落地。聚焦江蘇省在經濟、社會、科技、文化、體育、教育等多方面取得的矚目成就,不斷提高江蘇海外媒體關注度和綜合影響力。
近年來,江蘇不斷創新思路舉措,拓展平臺渠道,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感知江蘇”“同樂江蘇”“符號江蘇”“美好江蘇”等一批具有江蘇特色的外宣品牌。這些外宣品牌已推廣至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80余個城市,產生廣泛影響。
江蘇轄江臨海,扼淮控湖,是中國南北匯聚之處,兼具吳、金陵、淮揚、中原四大文化及地域特征。江蘇文化需要走出去,需要世界聆聽江海大地的吳韻漢風。同時,江蘇綜合經濟實力在中國處于前列,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文化推廣和發展與經濟大省形象存在一定落差,對外文化交流還有待提升和完善。
江蘇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王燕文在《切實承擔起“展形象”的江蘇使命》一文中提出,外宣工作還存在不少短板。要進一步增強對外宣傳的針對性實效性,解決好分眾化不夠、精準化不足的問題;進一步把握好對外宣傳的基調,解決好內外不分、時效不夠等問題;進一步拓展外宣媒體融合的深度、境外傳播的廣度,解決好利用海外社交媒體開展傳播互動性吸引力不強的問題;進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切實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解決好本領恐慌、知識更新滯后、執行力不強等問題,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以釘釘子精神把“展形象”各項任務做實做細做精,共同推動對外宣傳工作強起來。
近年來,江蘇始終堅持守正創新,堅持貼近中國實際、國際關切、外國受眾,堅持地方定位、國家站位、全球視野,用江蘇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用江蘇實踐闡釋中國理念、用江蘇文化展現中國形象,更好服務國家外宣總體布局、服務“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做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
江蘇打造了一批精品文化交流項目,形成江蘇特色對外文化交流“地標”。獲2019年全省對外宣傳工作創新獎的“中國故事、國際表達——江蘇原創歌劇《拉貝日記》《鑒真東渡》歐美巡演”項目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2019年7月3日至10日,由江蘇省委宣傳部指導,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江蘇省演藝集團聯合制作的原創歌劇《拉貝日記》巡演版在德國柏林、漢堡,奧地利維也納等地圓滿完成5場巡演。
原創歌劇《拉貝日記》集結國內外優秀創作力量,以更加國際化的視野,在作曲唐建平、編劇周可、導演周沫等藝術家共同努力下,進行全新創排,是中國故事的國際表達。《拉貝日記》巡演版在德國獲得頗多好評,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江蘇中心協助邀請德國青年世界報、德國經濟新聞網等主流媒體主編觀看演出并積極報道。德國當地媒體稱:《拉貝日記》在德國歌劇藝術中站穩了腳跟。《拉貝日記》是柏林這座有著277年歷史的歐洲古老歌劇院舞臺上演出的第一部中國原創歌劇。以原創歌劇為媒介,為世界看到江蘇提供窗口。
2018年10月,在“Show 江蘇——中外主流媒體攝影采風”活動中,歐新社攝影師Alex拍攝了揚州沿湖村邵伯湖漁民張網捕魚的精彩瞬間。2天后,這張照片被英國《衛報》《經濟學人》等多家媒體轉發,成為江蘇“美麗鄉村”建設的縮影。

□ 2019 年7月9日,中國原創歌劇《拉貝日記》在奧地利維也納上演,吸引眾多當地民眾觀看。(新華社記者 郭晨/攝)
江蘇省人民政府新聞辦與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聯合策劃的“Show 江蘇”活動已連續舉辦兩年,成為江蘇省對外宣傳主要品牌。活動邀請梅生、王瑤等國內知名攝影師和法新社、日本共同社、NHK 電視臺、歐新社、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等國際主流媒體記者在江蘇采風,作品登上美國《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英國《衛報》《經濟學人》等海內外260多家媒體,覆蓋中、英、法、德、西、葡、日、韓、馬來語十多個語種,相關報道超600 余篇,總傳播量超過 5000 萬次,“江蘇故事”成為熱度持續的“世界新聞”。
“Show 江蘇”活動策劃過程中,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江蘇中心充分發揮主動性,精心設置主題,整合傳播渠道,實現海內外共同參與、國內從中央到地方媒體多層次同頻共振的傳播態勢。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江蘇科技、人文、生態等方面的變化著眼,以“江蘇之變”創新敘事表達,挖掘故事、傳遞情感,構建了讓世界傾聽和認可的對外傳播話語體系。
“她從600年前走來,江南水榭中,亭臺樓閣間,良辰美景時,演繹一出絕美的愛情故事……”微視頻《昆曲》通過英文解說,從“詩情、畫意、傳承、創新”四個方面,展現“百戲之祖”在水鄉風韻的滋養中透出的綽約風姿。在拍攝中,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江蘇中心團隊將昆曲放置在園林水鄉、黛瓦白墻、小鎮古戲臺、國際舞臺,通過不同的場景,展現昆曲在當今的生命力;通過師徒相傳、練功的場景展現昆曲的傳承創新,讓昆曲從陽春白雪走到我們身邊,讓每個人都能產生共鳴。通過對昆曲藝術的深入探索和對國際傳播的準確把握,江蘇文化名片《昆曲》篇獲得中宣部2019優秀地方外宣品影視類二等獎。
隨著蘇州昆劇院的《牡丹亭》《1699桃花扇》等傳統劇目成功贏得歐美文化市場,“百戲之祖”昆曲成為江蘇對外文化交流一張亮麗名片。
用好昆曲這張文化名片,不僅拍攝制作精美的外宣微視頻,還與國外相關文化藝術“對話”,碰撞出更多火花。2018年G20領導人第十三次峰會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期間,由蘇州市新聞辦主辦的《昆曲與探戈的對話》攝影展覽和演出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得到阿根廷官方和媒體關注。阿根廷主流媒體《號角報》刊發《“昆曲對話探戈”:歌舞為媒助蘇州走向世界》專版,盛贊中國文化名城蘇州,以昆曲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為媒,“對話”世界藝術,并探索可持續地推動價值觀輸出路徑,助力蘇州走向世界。
豐富多彩的外媒選題和視角,以及近些年來涌現的優秀的“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國際傳播案例,對江蘇的外宣工作開展具有一定啟發意義。
借助Factiva數據庫統計分析28個語種、100多個國家,總計293668條新聞,外媒涉蘇報道載體方面,刊物發表287786條,網頁新聞4601條,博客24條,圖片1255張,多媒體1條。可見國外傳統媒體對江蘇關注度較高,但是圖片和多媒體傳播數量不到傳播總量的0.1%。據美國思科公司統計,2018年視頻流量占全美網絡流量的84%,由此在今后的外宣工作中要重視短視頻和圖片內容的制作,這是江蘇國際傳播能力提升的增長點。
外媒涉蘇報道的語言方面,英文、德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法文名列前茅,其中英文占據了90%以上的流量,中文(簡體、繁體)發聲較少。調查顯示美國民眾了解中國信息的主要渠道中,美國媒體占84%,通過大陸傳媒了解的占7%。這啟示我們,要借助世界有影響力的語言,借助海外成熟的傳媒平臺加強對外宣傳。
知乎話題“如何評價李子柒?”的最高贊答案是,李子柒的海外視頻對外文化影響力,可以抵得上1000個CGTN(中國國際電視臺)。截至2019年12月,李子柒在YouTube上的粉絲數是735萬,僅次于全球影響力最大媒體之一的CNN(792萬粉絲)。
央視評價李子柒“沒有一個字夸中國好,但她講好了中國文化,講好了中國故事”。李子柒在海外走紅不禁讓我們思考如何才能講好江蘇故事?如何讓江蘇故事國際化?
關于加強對外宣傳、提高國際傳播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有重要論述:要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研究國外不同受眾的習慣和特點,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疇、表述,把我們想講的和國外受眾想聽的結合起來,把“陳情”和“說理”結合起來,把“自己講”和“別人講”結合起來,使故事更多為國際社會和海外受眾所認同。
江蘇外宣工作要認真學習總書記對外宣傳工作指示,對國際話語傳播體系的專業研究,準確研判,依托新華社等央媒強大的媒體資源優勢,在江蘇外宣工作中,立足江蘇,著眼世界,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真情實感講故事,柔性表達秀江蘇,力爭做到總書記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為江蘇文化“走出去”貢獻力量。
在2019年全國外宣工作協作會上,由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主辦的《對外傳播》雜志發布了“2019年度對外傳播十大優秀案例”。其中不乏服務國家大局的優秀案例。《以河南實踐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河南的實踐”專題宣介會》,聚焦全球減貧治理議題,以河南實踐充分展現了中國鄉村振興成果,與世界共享中國減貧治理經驗;《凝聚媒體力量 講好灣區故事——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是廣東省迄今為止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涉外會議之一,充分展現了新時代的媒體擔當;《向世界講述智能時代的“天津智港故事”——深耕“世界智能大會”》,以天津“世界智能大會”這張嶄新的名片,講述天津順應時代潮流,緊跟國家步伐,掀開智能時代天津對外開放嶄新篇章的精彩故事。
這就啟示我們,推進江蘇外宣要有國際視野、國家站位,自覺將外宣工作融入國家戰略發展大局,大力宣介江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務實舉措和階段成果,不斷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人文交流與合作。在對周邊國家的對外傳播中,要以新媒體為平臺,通過多種方式來影響青年人,開展江蘇媒體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媒體合作,既傳播硬性的“江蘇信息”,又講述軟性的“江蘇故事”,引導國際社會透過江蘇這扇窗口進一步增進對中國的理解和認同,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中國道路、中國經驗、中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