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瀅 劉勝男 郭思葦
內容提要 在國內外媒體競相探索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時代背景下,新華網自主研發的生物傳感智能技術在報道實踐中應用落地,為提升新聞報道的廣度、深度、精準度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視角,也為媒體融合發展進程中的重大課題即新聞生產新系統建設積累了經驗。
傳感器新聞是近年來媒體新業態中一個令人矚目的類別。從人們耳熟能詳的谷歌眼鏡、無人機、GPS,到行業新聞里用到的水質檢測傳感器、音頻傳感器等,運用物理、生理等各類傳感器技術獲取的數據,背后隱藏著巨大的信息寶庫,等待新聞從業者去探究開發。
新華網自主研發的生物傳感智能技術基于生理數據與人類情緒之間的關系,通過算法分析發現人的感受和觀點。這一技術在報道實踐中應用落地,為提升新聞報道的廣度、深度、精準度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視角,也為新聞生產新系統的建設積累了經驗。
利用傳感器技術獲取用戶在特定場景下的生理數據,根據內置算法,由原始數據轉換獲得用戶連續的心理狀態,通過相應的機器人寫作和人機協同生成報道。這是新華網生物傳感智能機器人Star的工作原理。
2018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人民大會堂做政府工作報告時,30位社會各界人士受邀來到新華網影視傳感評測實驗室同步觀看。每位觀眾的手上佩戴了一塊特殊“手表”,這是Star機器人的傳感器部分,負責實時采集評測者的生理數值。數據回傳后,經過特定算法分析,Star機器人描繪出觀眾在聽報告的100多分鐘時間里的“情緒曲線”。這條曲線直觀地反映出觀眾的興奮點和情緒波峰,通過比對可以看出政府工作報告里更受觀眾關注的話題和關鍵詞。新華網由此推出了首條視頻化的生物傳感新聞《更懂你》,這是情感交互技術在時政新聞領域的首次運用。
Star機器人幾經優化,不斷迭代升級。2019年10月1日,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活動隆重舉行。在天安門廣場上進行實況報道的新華網前方記者們帶上了那塊特殊“手表”,記錄下他們的情緒變化。在新華媒體創意工場,數十位受邀觀眾同步觀看電視直播,他們的心緒同樣被“手表”捕捉下來,繪制成“情緒曲線圖”。通過算法分析,記者與觀眾心情激蕩的多個交匯時刻被提取出來。新華網由此制作推出了融媒態的生物傳感新聞《是什么讓他們心潮澎湃》,用新穎獨特的視角表現出觀禮者的真情實感,引發網民熱切關注,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報道再添異彩。
這兩次報道是新華網將生物傳感智能技術運用于新聞內容生產的成功案例。生物傳感技術為采編人員提供了新的觀察視角,實現傳統新聞采訪中難以企及的深度數據挖掘和主觀情感分析,獲取了更多方位信源,提高了內容深度和質量;技術研發團隊與采編隊伍的密切協作,探索了技術研發與內容創意的組織機制。
毫無疑問,“人機協作”中居于主導地位的仍然是人,人工智能技術是服務于新聞信息策、采、編、發的工具,不能完全代替人。那么在人工智能應用于媒體實踐的進程中,機器與人如何配合,智能技術如何參與到內容生產流程中,實際應用效果怎樣,這是需要在實踐應用中反復摸索探討的。
兩次研究在方法上均設定了一定數量的樣本,在受測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后,以特定算法采集個體數據,將數據中與任務需求相關的特征提取出來,將這些特征分類,進行情緒識別,多種方式相結合,交叉印證和判斷,從而生成結論。與2018年兩會報道中的Star機器人相比,用于2019年國慶閱兵報道的新一代機器人在數據采集精度、數據平滑和去噪等技術上做了優化處理,同時也在傳感器設備上做了迭代更新,使算法分析出來的處理結果更加精確和高效。
復盤兩次報道全流程,我們發現,在內容生產過程中,Star機器人所扮演的角色是“數據挖掘采集——觀點分析提煉——機器人寫作”。也就是說Star機器人通過硬件獲得人體的生理數據,通過算法分析、對比得出人的觀點態度,這使得新聞生產從傳統的基于經驗觀察判斷而升級至基于數據計算分析來描述主觀世界,為我們提供了可靠的信源。但新聞產品的主題立意、導向把關,以及如何謀篇布局、如何把故事講好,這些關鍵決策仍是交給采編人員來完成,以確保正確的輿論導向,遵循真實、全面、客觀、公正的新聞要求。從這一階段的實踐來說,媒體的專業角色并未被削弱,反而因為信源的擴展而更添“利器”。

□ 2019年10月新華網在《是什么讓他們心潮澎湃》中所用的新一代傳感器。
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如何科學合理地研發、運用智能化技術,開發適應內容生產需求的新場景、新模式,始終是媒體智能化轉型的一大痛點。將人機協同的考量因素納入到組織架構、業務流程以及人才隊伍建設等新聞生產新系統的建設藍圖中,方能實現徹底的智能化轉型。
從生物傳感新聞應用實踐中,我們進一步認識到,媒體融合發展與智能化創新,要更深入地探索技術研發與新聞生產各環節、各要素之間的整合,技術團隊與采編團隊的配合,以技術創新帶動內容創新,擴展內容深度和受眾群體,再造新聞生產流程。
通過報道“實戰”,讓我們對人工智能技術在新聞生產中的應用效果有了切實體驗,反過來,也為傳媒領域的智能技術發展方向提出了新需求、打開了新思路。
全球新聞傳播領域呈現出智能化發展趨勢,國內外媒體對人工智能的探索和運用如火如荼。人工智能技術在視頻分析、圖像識別、語言翻譯、語音合成、虛擬客服等多環節、多場景展開了實際應用,展示出廣闊的想象空間。
傳感器,本是屬于電子元器件中的敏感元件。新聞從業人員運用傳感器搜集數據信息,進行新聞寫作,令傳感器運用進入到新聞傳播領域。從麥克盧漢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論來看,傳感器作為一門技術,前所未有地擴大了人對外界的感知閾值,增強了人類認識自然、認識自我的能力。
新華網2015年啟動自主研發的Star機器人,是中國傳媒業誕生的第一代生物傳感智能機器人,它也是世界上首次用生物傳感器采集生理信號并融合人工智能技術在傳媒領域進行的應用實踐。它突破了智能技術在傳媒業里開展的簡化手工勞動、內容聚合、推薦分發等“明星應用”,進入了主觀性更高、復雜性更深的情感意識領域,初步探究了智能技術參與人物報道、現象解讀、政策評述等深度報道的可能性,這正是最令媒體人期待的人工智能與媒體深度融合的前景之一。
當人工智能全面介入媒體信息采集、內容生產環節,輔助新聞工作者延伸了“腳力”、提升了“眼力”、增強了“腦力”、創新了“筆力”。無論是從新聞產品本身具有的創意創新價值,還是從產生的實際傳播效果而言,這樣的實踐無疑對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提升有積極意義。
得益于創新發展的戰略引導,新華網在人工智能研發和應用落地方面不斷向新的藍海進發。當記者可以通過Star機器人采集到主觀情感的數據,那么編輯同樣可以根據Star所采集到的用戶體驗數據,優化和修正新聞報道的樣式、風格、形態,對傳播效果進行精準預測。
新華網生物傳感智能技術研發團隊近期推出了全新的視頻智能評測系統,對內容進行分析評價,為編輯記者確定編輯、制作、推廣策略提供客觀輔助參考。這套系統旨在更準確地研判大眾對于社會熱點事件的情緒反應和輿論走向,推出更貼近用戶心境的新聞產品。智能技術就這樣從分發推薦這樣的采編流程終端,不斷向上延溯,深入到內容創意、采集創作的上游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