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谷雨
內容提要 技術創新、融合發展改變了傳統的新聞報道形式,內容視頻化正在成為傳統媒體轉型的一個重要方向。如何把握正確導向、堅守新聞價值,運用短視頻這種報道形式,講好國家故事、地方故事和百姓故事,是地市級黨報在新聞輿論工作中守正創新的新課題。
視頻是當前受眾最喜愛、最熟悉的表達方式,內容視頻化也是傳統媒體轉型的一個方向。鹽阜大眾報是中共鹽城市委機關報,近年把加快以“報、網、微、端”融合為特征的融媒體平臺建設作為轉型重要抓手。2017年4月,鹽阜大眾報新聞客戶端上線,2018年開始短視頻新聞生產。
盡管在視頻表達上,黨報沒有先天稟賦,但在轉型短視頻過程中,我們立足擁抱新技術、突出最亮點,秉承鹽阜大眾報“從大眾中來,到大眾中去”的辦報宗旨,在實踐中摸索、打造獨具特色的短視頻產品。視頻內容主要圍繞地方新聞,結合文字、圖片、H5等報道形式,各顯所長,相輔相成,通過全媒體平臺推送,提升傳播效果。
2019年7月5日,鹽城黃海濕地申遺成功。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成為我國第14處世界自然遺產,填補了我國濱海濕地類型遺產空白,成為全球第二塊潮間帶濕地遺產。捷報傳來,鹽阜大眾報新聞客戶端、鹽城新聞網第一時間推出《鹽阜大眾報》號外視頻——“特大喜訊 鹽城黃海濕地申遺成功”,瞬間燃爆朋友圈。
這款短視頻產品在設計上極具紙媒特色,頁面背景呈現為鹽阜大眾報的版面,標題“特大喜訊 鹽城黃海濕地申遺成功”赫然醒目,下方短視頻嵌入其中。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自然風光秀美,視頻拍攝視角宏大,色彩炫麗,像一幅流動的油畫。報紙版面與短視頻融合,讓這款新媒體產品自然烙上黨媒的傳播基因,兼具信息的權威性與傳播的生動性。
緊接著,客戶端推出新聞專題,短視頻報道與最新動態、熱點評論結合,產生1+1大于2的傳播效果。短視頻《鹽城黃海濕地申遺成功!一起為大美鹽城點贊!》讓人感受濕地神韻,點贊數突破270萬。7月5日當天,申遺成功的消息,通過各種平臺傳播,登上微博熱搜榜第一,閱讀量超2億!
為做好這組申遺報道,報業集團提前組織策劃,做了申遺成功和不成功兩套方案。重點是申遺成功后媒體融合傳播,為短視頻準備充足的畫面素材,保證報道的快速、權威、生動、立體。
鹽城是革命老區,在中國革命的各個歷史時期,有無數英雄兒女把青春熱血灑在了這片熱土上。為紀念革命先烈,鹽城有128處以烈士命名的區、鄉、鎮、街道和村。講好這片土地的紅色故事,傳承紅色文化基因,是地方黨媒的責任。鹽阜大眾報報業集團走進這些紅色鎮村,推出系列短視頻報道:《口述歷史|永遠的英雄》和《VR|飛閱鹽城紅色鎮村》等新聞產品。
在全媒體時代如何把自身優勢與新媒體表達方式結合起來,一直是報業集團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與努力的方向。《口述歷史:永遠的英雄》短視頻的報道創意,最初源于采訪中遇到的一次次無奈。新中國成立70年滄海桑田,鹽城很多鎮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我們走進烈士命名鎮村進行拍攝時,發現當年的紅色遺跡早已不復存在。在經濟開發區慶元村采訪,除了拍攝到田慶元烈士遷于五條嶺烈士陵園的墓外,再無其他遺跡。若不是村部設有介紹田慶元烈士的宣傳展板,我們已很難看出這原來是一個紅色村。但對村里建國前老黨員田懷江的采訪,讓我們了解到很多關于田慶元烈士生前的戰斗事跡,包括犧牲時的一些細節。1948年秋天,田慶元和鄉長等人在群眾家中開會研究工作時,由于叛徒出賣,被突襲的敵人逮捕,殘忍殺害。
同樣,我們在隔壁安龍村采訪時,也遇到這樣的困惑,畫面素材不足,再加上鄰村的外部環境差別不大,所以拍攝出的很多鏡頭看著十分相似。但烈士的侄女施國珍卻講述了很多烈士不為人知的故事。1947年,在鹽城伍佑鎮的一次阻擊戰中,施安龍為掩護戰友脫險,戰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犧牲時年僅22歲。
村里這些了解情況的老人,他們質樸的講述讓大家的眼睛一次次濕潤,也讓記者突然明白,盡管歲月滄桑萬物巨變,但烈士們用鮮血與生命書寫的故事,卻永遠銘刻在老百姓的心里。所以我們有責任把他們記錄下來,口述歷史——永遠的英雄。我們邀請歷史專家、老黨員、烈士后代、鎮村書記等走進鹽阜大眾報訪談室,講述英雄們叱咤風云的熱血故事。記者現場拍攝,記錄整理英雄成長、戰斗故事,結合前期進村入鎮采訪的畫面素材,剪輯制作短視頻。《程步鳳:為人民而犧牲值得》《郭猛:百姓猶記當年“老虎團”》……一個地名一位英雄,一段烽火硝煙的歲月,一個氣壯山河的故事。短視頻與文字結合,在集團“報、網、微、端”各媒體平臺同時發布,形成新媒體矩陣,凝聚磅礴力量。

與此同時,《VR|飛閱鹽城紅色鎮村》系列同步推出。這是鹽阜大眾報報業集團視頻產品的全新嘗試,第一次將VR全景嶄新視角運用到短視頻中。現場利用無人機360度全景視頻技術高空拍攝,在電腦生成可交互的三維實景,搭載陀螺儀技術,給人帶來視覺上的沖擊力。每期口述歷史的鏈接設計成一個圖標,嵌入VR的頁面中,點擊即可進行觀看。不少用戶打開手機,體驗這款VR新聞產品,感覺就像鳥兒一樣飛翔,俯看鹽阜大地的紅色印記,不禁由衷感慨道:哦,原來現在的“報紙”還可以這樣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使主流媒體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形成網上網下同心圓,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做好這一重大主題報道,是各主流媒體工作的重中之重。短視頻如何助力地方黨報發揮主流媒體優勢,提高這一重大主題報道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鹽阜大眾報報業集團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新中國70年的輝煌歷程,是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接續奮斗、砥礪奮進的偉大成果。以“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為主題,新聞客戶端推出微視頻故事《我們都是追夢人》,走進駐村干部、高鐵建設者、鄉村教師等各行各業代表,記錄他們在新時代的奮斗故事。
這組微視頻故事在標題制作上很有創意,將采訪對象的姓名與他們所為之奮斗的事業結合起來。比如,在講述中鐵安全質量監督員趙猛的青春故事時,制作標題《高鐵“猛”士兮安四方》,年青人遠離家鄉、遠離都市繁華,堅持奮戰在施工現場的第一線,牢把質量安全關,為鹽城高鐵建設揮灑汗水。《精準扶貧“及時雨”》講述駐村干部楊紅雨的扶貧故事。他曾是云南邊防軍人,2016年轉業到鹽城市人民檢察院,后受市委選派擔任孔蕩村第一書記。短短兩年時間,他帶領群眾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讓這個省級經濟薄弱村一躍成為精準脫貧樣板村。他們是各行各業的奮斗者,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但正是他們的奮斗,用汗水鑄就的輝煌,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鹽城是一片紅色的土地。1941年,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發生后,新四軍軍部在鹽城重建。從此,鹽城成為華中解放區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鹽阜大眾報是新四軍領導下創辦的黨報,劉少奇親筆題寫報名。2019年9月23日,鹽阜大眾報報業集團在中共鹽城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啟動了“追尋鐵軍足跡,牢記初心使命”大型融媒體新聞行動,吹響了新時代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鐵軍精神的嘹亮號角。這也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報業集團策劃的重大主題報道。
整個新聞行動歷時58天,跨越8省1市。從湖北武漢漢口新四軍軍部舊址到江西南昌新四軍軍部舊址;從江西上饒集中營到閩東革命老區寧德屏南;從皖南事變發生地安徽涇縣到重建軍部舊址鹽城泰山廟……總行程11000余公里,相當于重走一次長征路。在這個新的長征路上,記者用雙腳丈量新四軍征戰大江南北的足跡,用鏡頭和筆觸詮釋新時代的鐵軍精神。18位記者組成的采訪團隊中,既有視頻制作的骨干,又有文字功底扎實、善于撰寫腳本的文字記者,還有技術全面的攝影攝像記者。他們圍繞報道內容,高質量高效率生產短視頻新聞產品。
“報、網、微、端”融合傳播,文字、圖片、視頻、H5、版面全媒呈現,讓這次新聞行動不僅是一次牢記初心使命的追尋之旅,是一次詮釋鐵軍精神的答卷之旅,更是一次踐行新聞“四力”的傳承之旅。采訪團隊累計采寫各類文字報道70多篇,總字數20余萬。刊發27個整版,照片200余幅,制作視頻48個,全網閱讀量超5千萬,單篇報道在新華社客戶端閱讀量過百萬。一個個“粘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鐵軍故事,震撼人心……媒體深度融合彰顯出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在這次新聞行動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在短視頻快速發展的今天,內容始終是新聞內核。隨著媒體融合的深度推進,傳統媒體記者在轉變報道理念、手段的同時,要牢牢抓住自己在內容上的核心優勢,不斷迭代新聞表達能力,講述有時代感的新聞故事。
把握主流價值觀,堅持對新聞本質的詮釋和追求,傳統紙媒記者轉型短視頻,一樣可以點擊量超千萬。2019年3月,“阜寧鄉村教師楊春紅患克羅恩病堅守講臺”短視頻,在抖音里“紅”了起來。二十幾天的時間,視頻點擊量達1000萬以上,其中有59萬的點贊,留言8813條,楊春紅被贊為“抖音里最美老師”。
今年40多歲的楊春紅是阜寧縣羊寨鎮中心小學鄉村教師。克羅恩病讓她不能像常人一樣吃五谷雜糧,只能靠營養液、營養粉來維持生命。每天上班前,楊春紅要將一根55厘米長的軟管一端從鼻腔內緩緩插入,經過咽喉把管子送到胃中,另一端接在一袋營養液上,用來向體內輸送營養。自2017年10月確診后,醫生和家人多次建議她回家休養治療,但她放心不下心愛的學生和三尺講臺,堅持教學工作至今。
這條短視頻推送后,引起社會強烈反響。網友“五個寶貝”說:看到老師自己插導食管,我眼淚都出來了,好心疼。“沙家老二”說:楊老師的靈魂深處透露的是人間大愛。“玉璽”說:這才是真正值得我們去贊的人。有的網友在評論中表示要學習老師身上頑強、拼搏的精神。“淡淡的影子”等上百名網友表示要幫助楊春紅老師。919大病救助基金會志愿者“墨涵”聯系上記者,幫楊老師聯系治療克羅恩病的權威專家……
楊春紅老師堅守講臺的感人故事,網友們的溫暖留言與愛心接力,傳遞出昂揚向上的社會正能量。無論從融合創新,還是傳播效果來看,鹽阜大眾報報業集團短視頻生產都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其背后是多年來媒體深度融合的實踐。
短視頻新聞生產是報業集團融合發展的必然。集團從傳統紙媒辦網站、辦“兩微”為發端,逐步發展到今天的全媒體呈現,在體制機制、管理層面改革創新,推動組織機構一體化、傳播體系一體化。“一次采集,多次生成”的流程再造對記者提出一專多能的要求,即有專業的采訪能力,同時能寫稿、能拍攝、能剪輯、能主持,等等。這既是集團轉型過程中對融媒體記者的能力期待,更是強調記者要有融合報道的新聞意識。
當然,在具體新聞實踐中,很少有記者能獨自高質量地完成各種形式的報道。地市級紙媒雖然存在采編人員匱乏的問題,但不能簡單地通過一個人干多個人的事,來彌補不足,更不能想當然地以為媒體只要轉型,記者就自然成為一個既能寫文字又能拍照片還能制作視頻的“全能戰士”。在分工越來越專業化的今天,在人人皆是麥克風的時代,媒體的專業性一定是人才隊伍的專業化給予保證的。
采訪實踐中,我們發現傳統報道與短視頻新聞最大的不同是團隊力量的相加與相融。傳統紙媒,文字記者、攝影記者在具體采訪活動中,多是單兵作戰,各自完成報道任務,呈現形式多為文字稿件與圖片報道的相加。而視頻新聞一定是團隊力量的深度融合,貫穿于內容策劃、撰寫文案,到現場拍攝、視頻制作等各個環節。立足傳統媒體實際,記者如何發揮優勢轉型短視頻制作,或者說,紙媒記者與視頻制作團隊如何協同合作,是打造高品質短視頻的關鍵一步。
近年來報業集團的新生力量多為新媒體技術及視頻制作專業人才,融合報道力量,一方面需要建立媒體融合機制,但更重要的是記者要有融合思維,取長補短,從報道實踐出發,深刻把握一切媒體的傳播特性,生產優質的融合產品,達到最佳傳播效果。
優質短視頻,其新聞內核與文字報道是一致的,但由于表現方式不同,在前期策劃階段,報道選題與拍攝可操作性必須同時考慮。具體采訪時,文字記者與視頻記者組成報道小組,同時進行采訪拍攝。
報道小組第一時間抵達新聞現場,首先了解情況,與采訪對象進行溝通;然后展開視頻拍攝,收集新聞素材;最后是團隊合作完成文字報道與短視頻剪輯制作。這樣的融合報道模式,要求文字記者采訪時充分考慮視頻同期聲的錄制及畫面素材的拍攝,同時,在后期短視頻剪輯過程中完成編導身份的轉變。鹽味生活之“走進鹽城非遺傳承人”系列短視頻專題,由于前期的充分準備,后期制作階段給了剪輯人員很大的空間,素材更豐富,內容更鮮活,形態更生動。客戶端推送的《瓷器上的“刺繡”》《草編技術帶動“指尖經濟”》等多條短視頻被學習強國平臺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