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今年全國兩會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特殊背景下召開的。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今年全國兩會報道最大的時代背景,云報道成為其最大特點。5G等高科技賦能,讓兩會報道超越時空。但云采訪只是一種起輔助作用的互聯網采訪方式,終究不能完全替代現場采訪的腳力。
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今年全國兩會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特殊背景下召開的。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的全國兩會尤為特別,開會時間推遲,會期幾乎壓縮一半,中外媒體機構上會記者人數大大受限,除了最必要的參與現場直播的采訪和技術人員外,絕大多數上會記者不能進行面對面采訪。但在5G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加持下,突破了時空限制,“云采訪”“云連線”“云剪輯”“云采編”“云直播”“云制作”“云傳輸”“云傳播”“云互動”等構成了全國兩會“云”報道的生動圖景,架起了媒體、代表委員與受眾溝通的橋梁。
疫情之下,科技賦能,智媒傳播,云上互動,智能媒體“大顯身手”,成為全國兩會“云”報道的現實景觀。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經過艱苦努力,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疫情防控向好態勢進一步鞏固。但境外疫情暴發增長態勢仍在持續,我國外防輸入壓力持續加大,國內防止疫情反彈的復雜性也在增加,中國面臨著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考、大戰。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呈全球蔓延之勢,根據Worldometers世界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5月25日12時51分,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超過550萬例,累計死亡病例超過34.6萬例。美國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全球最多,超過168.6萬例,累計死亡病例超過9.93萬例。
作為重大歷史轉折的后新冠疫情時代,“例外狀態”將成為社會“常態”,我們已經進入一個更加不確定的時代。美國學者約翰·加爾布雷思在其著作《不確定的時代》一書中寫道:“在這樣一個不確定的時代,只有一項是確定的:我們必須面對這個‘不確定’的事實”。在全球化時代,世界各國命運相連、休戚相關,人類社會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乃至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都造成了重大威脅,也對全球衛生事業帶來諸多嚴重挑戰。面對疫情,全球彼此因病相連,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獨善其身。疫病面前,沒有一個看客,都是“同呼吸,共命運”的局內人。不確定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深刻改變和重塑全球格局與生態。
在這種特殊背景下,最大可能減少面對面接觸,以確保全國兩會安全順利召開。但與2003年SARS暴發的時代背景不同的是,5G等高技術的發展,非面對面采訪方式除了書面采訪、電話采訪等外,視頻采訪成為可能。云制作、云傳播等在非疫情期間就已運用和發展。云報道成為今年全國兩會報道的最大特點。而兩會開幕前的疫情期間,有關部門組織的視頻新聞發布會及各媒體進行的云采訪、云拍攝、云策劃、云制作探索,為兩會云報道提供了技術和人才準備,積累了經驗。
據公開報道和筆者觀察,云報道有如下幾種實踐類型:
美國學者南希·K.拜厄姆在《交往在云端:數字時代的人際關系》一書中提出了七個可以用來有效比較不同媒體和面對面交流的概念:交互性、時間結構、社交線索、存儲、可復制性、可及性和移動性。以5G為代表的新技術,幾乎囊括了以上所有特征,為兩會融媒云廚超越時空的全息“云采訪”提供了可能。
今年兩會的記者會等新聞采訪活動,主會場設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新聞發言人、代表委員、部長均在人民大會堂,面前除極少數攝影攝像記者外,沒有其他記者。分會場設在梅地亞兩會新聞中心多功能廳,為數不多的上會記者提前經過核酸檢測合格后在這里提問。
中央人民廣播電視總臺利用5G網絡開展直播連線,全方位多角度報道兩會新聞,同一時間,不同空間,同屏共談,記者會、代表委員通道、部長通道等皆采用的是網絡視頻云采訪方式,其攝制的8K實時視頻同步在新媒體平臺和全國各大城市的40多萬個超清大屏展示和播放。
大多數上會文字記者采訪代表委員最常使用的是電話采訪方式,代表委員參政議政,除現場會議討論外,常見的是提交書面建議和提案,屬于觀點信息采訪,也比較適合電話采訪方式,受限性不大。但多數視頻記者常用的是一種云采訪的土辦法:記者用微信等視頻聊天軟件或視頻會議軟件采訪在現場或駐地的代表委員,兩個機位,一架攝像機對著手機屏幕或電腦等大屏幕拍攝采訪對象,另一架攝像機對著記者拍攝。
有的媒體邀請代表委員成為其“特約記者”,直播兩會現場。有的代表團給代表發放直播設備,鼓勵代表在抖音、快手等平臺直播。
云拍攝、云直播從其本質內涵,可歸于云采訪。
今年兩會期間,許多媒體除了出于保密需要召開的面對面會議外,多數策劃會和報道指揮通過視頻會議或聊天軟件進行。
中國青年報兩會期間將“融媒小廚”升級為“融媒云廚”,以移動端優先,將兩會報道內容制作、分發傳播、整合運營納入到全媒體協調機制,實現“滾動采集、滾動發布;統一指揮、統一把關;多元呈現、多媒傳播”,投入更多人力進行云采訪、云拍攝,不僅進一步提高兩會報道的傳播力、引導力、公信力、影響力,還大大提高了各端口采編審人員之間的密切配合度。
如人大和政協開幕會,除前方記者在梅地亞新聞中心進行視頻采訪、街采記者在社區采訪外,后方記者,快訊、海報、微視頻、圖表等產品線編輯及端、網、微、抖音、快手等發布平臺值班編輯,審核人員集中在融媒小廚辦公,總編輯統一指揮,在準確的前提下爭搶第一時間發布。“現場畫面!剛剛,默哀一分鐘”在中青報微信公號首發,閱讀量迅速突破10萬。本報海報組提前備好模板,在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的同時,快速選取金句、關鍵數字制作成九宮格海報,在各平臺推廣,均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今年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在代表駐地搭建了兩會報道前方新聞中心,依托5G技術,打造了融媒體虛擬演播廳,綜合運用三維掃描與動態重建、三維數據編碼、混合現實、5G通信傳輸等多種技術和手段,將前方采訪代表委員的3D全息影像,回傳到后方指揮中心“八一電視”演播廳,記者在后方與代表全息影像基本可以直接交流、實時互動,高速率、低延時實現全息“云采訪”和異地“面對面”云訪談,呈現出“相隔幾千里,促膝而暢談”的視覺效果。
新華社也推出了“5G+全息+訪談”模式,并推出異地同屏系列大型訪談,在武漢、廣州、昆明三地設置了分演播室,采集代表影像,講述代表履職故事。在5G網絡技術下,全息成像畫面打破提前錄制的弊端,實時在線同步投放至演播間,“代表委員”與記者的握手、表情、動作、交談、互動十分自然。這是新華社將5G技術和云技術應用到新聞報道,推進智能媒體縱深發展的新嘗試和新突破。
云剪輯等軟件在日常工作中就已普遍使用。兩會報道云傳輸、云傳播等與非疫情期間大同小異,本文不再贅述。
技術迭代和傳媒變革,千兆級超高帶寬和毫秒級低延時的5G網絡,不僅打破了時空傳輸距離的限制,采用干涉和衍射原理的全息投影技術,也記錄并再現物體的真實影像,5G全息異地同屏技術能夠讓真人等比大小的“全息主持人”和“全息代表委員”同屏交流,跨越時空進行云端采訪。全息“云采訪”是媒體融合技術向“沉浸體驗式”和“三維化”進一步組合升級的體現,不僅契合了今年疫情特殊時期兩會報道之需,也被業內視為在未來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的融合創新報道形式。
2019年11月27日,華為掌門人任正非在《經濟學人》發表署名文章《我們處在爆炸式創新的前夜》,文章說:我們堅信,未來二、三十年人類社會必然走進智能社會。今天,人類社會正處于新理論、新技術再一次爆發的前夜。隨著5G、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網絡與新媒體等技術的飛速發展,對專業媒體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不僅打破了原有的傳播體系,顛覆了已有的傳播模式,也深刻改變著用戶的認知圖式、消費習慣和傳媒生態。當前,以快手、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火爆加速著媒體變革,人工智能和算法的廣泛應用顛覆和改變了內容產品的生產分發,以云計算和大數據為內核的全媒體、智媒體時代正在重塑受眾和用戶的信息消費行為。
2020年4月28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4.5%;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97億,我國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7%。移動互聯網的興起與發展,以高速率、大容量、低延時、高可靠為特點的5G技術迭代,為智媒傳播及“云”系列帶來諸多現實可能和發展空間。
今年全國兩會,不論央媒,還是地方媒體,都全力創新理念、內容、形式、手段,充分應用媒體融合和智能新技術,在“用得好”上下大功夫、真功夫、巧功夫,以5G、AR、VR、區塊鏈等新技術為代表,再造全媒體“采編播傳評發”全流程體系,以“三微一端”及短視頻平臺等新渠道拓展傳播空間,融為一體、合而為一,主力軍進軍新聞輿論主戰場、主陣地,為廣大受眾呈現了有深度、有廣度、有溫度、有新度、接地氣的兩會報道。
高科技賦能中央人民廣播電視總臺、新華社和人民日報,助力兩會智媒傳播。三大央媒的高科技和云技術運用,讓人眼前一亮。在繼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央視推出“5G+4K+AI”直播方式的基礎之上,今年兩會總臺首次采用全新技術“5G+8K”實時傳輸和快速剪輯集成制作,給受眾帶來了全新的直播體驗。5月19日,在總臺“5G+4K/8K+AI”媒體創新應用推廣活動周啟動儀式上,技術人員現場通過“5G+8K”背包對兩路8K外景信號進行了實時傳輸,同時對收錄的8K信號進行了快速編輯,并展現了8K視音頻傳輸和制作流程,現場傳輸的兩路8K信號絕美還原了初夏美景。
新華社也推出了“5G+全息+訪談”、媒體大腦、“兩會機器人”等高端科技,以全方位、多視角、立體式、綜合性智報兩會。“媒體大腦·MAGIC短視頻智能生產平臺”是由新華社發布的中國第一個短視頻智能生產平臺,平臺集自然語言處理、音頻語義理解、計算機視覺等多項人工智能技術于一體,具有強大的新聞傳播報道功能。兩會上,媒體大腦的詞云模板還新增了樹圖、玫瑰圖模板,結合相關的權威數據,可視化快速呈現;同時,訂閱媒體大腦新媒體賬號,自動獲取關注內容,快速制成短視頻;上線了傳播力分析工具,分析矩陣生產力、傳播力、影響力;媒體大腦同時支持微博、微信、頭條號、抖音等四大平臺的數據,進行全媒體傳播與報道。更值得一提的是,媒體大腦還推出了“兩會機器人”,提供了數十款智能模板和樣式,以及新華智會小程序、剪貝APP、定制化微專題H5等移動端產品,用智能技術幫記者拼手速、拼腦力、拼智慧。
由新華社與搜狗公司共同打造的智能化3D版AI合成主播“新小微”精彩亮相。采用最新的人工智能技術“克隆”而成,其外表、可塑性、靈活性、交互能力和應用空間非常好,同時實現了從單一景深機位到多機位多景深、微笑播報到多樣化精微表情播報等功能,兩會上可量化生產新聞播報,同時根據語義內容生成相應的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層次感、立體感、真實感凸顯。
人民日報智慧媒體研究院也推出了全新“5G+AI”模式,用“智能”開啟兩會報道。記者使用“5G+AR”采訪眼鏡,在會場中實時了解代表信息資料,也可以第一視角進行現場直播,簡單的手勢或語音即可完成視頻錄制、拍照、直播、傳輸等工作,同時可與后方編輯實現實時互動、屏幕共享。人民日報同時推出了“智能云剪輯師”。記者在一線獲取的視頻素材回傳到人民日報智慧媒體研究院傾力打造的iMedia、iMonitor、iNews智慧平臺后,第一時間進行智能剪輯、智能導播、智能制作,更高效、更快捷、更精準地制作新聞視頻產品,新聞采編發全流程和全媒體智能化運作。

另外,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在今年兩會融合報道中也精彩亮相,首次打造出“全息”遠程視頻導播編輯新模式,以5G傳輸技術為支撐,在兩會報道前方布設三訊道攝像機,所有導播、切換制作,均在后方完成制作,后移實現遠程視頻導播編輯。其“全息”兩會報道新模式可讀、可視、可聽、可看、可互動、可分享、可評論也著實令人驚艷。
同時,全國各地方媒體也加入技術賦能的序列。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引入“全息+5G+4K+AR+AI”等新技術手段,再造采編播流程,優化調配全網資源,實現新聞內容“一次采集、多種產品分發”的全媒體傳播格局。如“兩會‘云’訪談”系列運用5G全息虛擬投影新技術;運用H5交互技術推出兩會主題報道的微場景、微海報、微表情、手繪動漫等。封面新聞的“云訪談”是2020年最新推出的云發布技術——通過三維實景建模、平面動畫結合實景拍攝的線上三維立體虛擬場景,將對代表委員進行遠程訪談,并將采訪內容三維可視化。同時,也可進行虛擬現實演講、高清視頻發布。浙江廣播電視臺通過拍攝短片結合代表委員連線的方式,以“云連線”“云對話”“云互動”的形態,呈現和講述代表委員的履職故事。湖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也啟用了自主開發的“5G新聞云采訪”系統,出鏡記者與代表委員進行線上溝通,同步加入相關議案提案中的目標主體,進行三方連線,以此實現演播室面對面溝通的效果。山東廣播電視臺與山東移動、山東聯通一起聯手,以5G技術應用為支撐,通過直播云連線、信號云傳輸,新聞傳播全方位覆蓋,實現智媒呈現、全效傳播。重慶廣電搭建虛擬演播室,將遠程視頻采訪和后期演播室技術融合在一起,助力兩會融媒體報道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科大訊飛,運用最新的語音合成、語音識別、語義理解、機器翻譯、人臉識別、圖像處理、口唇預測、音頻驅動等多項科技,聯合打造的每日經濟新聞全媒體AI虛擬主播“小每”兩會上精彩登場,為助力融媒體報道貢獻了不少力量。
此外,由湖北廣播電視臺融媒體新聞中心倡導籌備,湖北廣播電視臺長江云、北京廣播電視臺北京時間、上海報業集團澎湃新聞等全國12家省級主流新媒體組件的“區塊鏈新聞編輯部”,在兩會報道的新聞內容采編模式上,形成內容共享機制,開啟新聞“眾籌”模式,兩會期間每天生產一期“兩會流媒體雜志”,集納各家媒體當天的精彩報道,進行共同宣推,全方位、多視角、立體式呈現兩會內容。
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新形勢下宣傳思想戰線隊伍建設提出的總要求。“四力”系統全面、內涵豐富、意蘊深厚,涵蓋了新聞工作者所應具備的政治素質、理論水平、業務能力、工作作風等,對于技術為上的當下,更具指導意義。傳媒技術發展解放出來的廣大采編人員理應到基層中去、到群眾中去、到生活中去,用腳采訪,用筆還原,在實踐中淬煉,在社會中成長,在傳媒技術的基礎之上,發揮“四力”之“威力”,采寫出具有鮮明時代特色、濃郁生活氣息的新聞精品,更多具有硬核內容的新聞力作和佳作。
技術賦能的云采訪,在新冠疫情常態化的背景下確保了健康安全,同時大大降低了媒體新聞生產的成本,也把大量記者和編輯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但筆者認為云采訪并不能替代用腳采訪。今年兩會,因為上會記者大多不能進入小組討論現場采訪,少了很多生動鮮活的現場新聞。
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下團組活動,人民日報記者均在現場,采寫的作品刊發在人民日報在一版開設的微鏡頭·習近平總書記兩會“下團組”(兩會現場觀察)專欄,篇篇現場感很強,文字生動鮮活,如果記者不在現場,靠云采訪是不可能的。
云采訪并非無劣勢,如采訪難以深入、現場感不強、生動性不足,甚至不全面準確,出現斷章取義等。
互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新聞的可視化、交互性以及傳播力,但有的新媒體產品過度炫技,信息含量和思想含量不足,內容過于簡單化,缺乏硬核內容。技術服務于新聞媒體,是編輯記者的好幫手和好工具,對于進一步提高新聞的選題策劃、采訪編輯、制作發布、評論傳播等的效率意義重大,但精品新聞生產、深度硬核內容和調查性報道等,依然離不開一線記者和編輯的腳力。
再先進的科技、再炫酷的形式、再美妙的表達,再好的數據分析工具,都無法替代記者編輯的“洞察”。如此豐富和多彩的智能技術和模板,也無法取代記者編輯對內容獨到的理解、事件的感知、深入的剖析和創意的表達。基于傳媒技術和產品形式,創作更多更好的內容,激發更多的創意,讓高科技為我所用、為記者編輯服務,推動新聞媒體發展,才是做好融媒體、智能媒體報道傳播的關鍵。技術只是起輔助性作用的工具,在今天,僅僅靠腳板來做新聞,工作效率、視野和深度也會受到限制。
以調查性報道為例,事實上,在國外新聞業界,利用電腦和高新技術進行調查、揭露隱藏的事實,已成為從事調查性報道的記者的重要技能。但值得注意的是,技術在調查性報道過程中只是起輔助性的作用,無法代替記者進行調查和完成報道,更無法生產出有硬度的新聞。調查性報道屬于事件新聞,與觀點新聞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有現場。當記者在室內智能設備前與采訪對象進行通信或交談時,就會失去耳聞目睹新聞現場和獲取真實證據的機會,影響調查性報道的準確性和生動性。因此,對事件性的報道一般不宜在網絡或云端直接進行采訪。記者只有深入現場,小心求證,反復核實驗證,逼近事實真相,才能采寫出具有原創性的、公共意義的、還原事實真相的調查性報道。可以說,調查性報道的特點天然要求記者深入深入再深入,挖掘問題的核心和癥結,這就需要發揮記者“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四力”法寶,不能一味依賴網絡、科技和云端。中國青年報社強調,年輕同志到報社第一課,就得去跑,就得到現場去,跟人接觸,而不是靠網絡寫稿。新聞要有細節和故事,而細節和故事就靠自己兩條腿,這是平面媒體記者的正宗。
因此,必須認識到云報道兩會的特殊背景,云采訪是一種不得已的采訪方式,不能成為也不會成為全國兩會的常規采訪方式,但云直播、云制作、云傳播等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和普遍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