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科敏 占才勝 陶毅 李定國
建筑施工行業(yè)作為傳統(tǒng)高危行業(yè)之一,不同于工礦等行業(yè),其施工風險全部集中在基層工程項目部,工程類型多樣,作業(yè)環(huán)境較為惡劣,并隨施工進展變化,風險也隨之不斷變化。應急處置對于減少人員傷亡、降低財產損失和環(huán)境影響,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建筑施工的應急救援預案則是安全生產管理中一項不可或缺的重點工作,一直備受關注。
應急救援預案是為依法、迅速、科學、有序應對突發(fā)事件,最大程度減少突發(fā)事件及其造成的損壞而預先制定的工作方案。在編制過程中,應按“成立編制組-資料收集-風險評估-應急能力評估-編制-推演論證-評審-批準實施”的基本編制流程開展編制工作。
當前項目部應急預案的突出問題主要有層級不清晰、預案數量多、篇幅長等問題,造成預案的實用性較低。本文以新建成蘭鐵路云屯堡隧道項目部應急預案為例,根據《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管理辦法》“事故風險單一、危險性小的生產經營單位,可以只編制現場處置方案”要求,只編制1 個現場處置方案。同時,改變以往以各類型事故為對象編制預案的做法,以項目部為對象進行預案編制。
新建成蘭鐵路云屯堡段隧道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縣大勝鄉(xiāng)境內,隧道全長2 萬2 923 m,隧道洞身以Ⅲ、Ⅳ、Ⅴ級圍巖為主,Ⅲ級圍巖按全斷面開挖;Ⅳ、Ⅴ級圍巖按上下臺階法開挖。標段隧道圍巖為三疊系(T)砂巖、板巖、灰?guī)r、千枚巖互層、炭質千枚巖。洞身穿過5 條背斜及向斜,受構造影響嚴重,巖層嚴重擠壓扭曲,圍巖破碎,地應力較高,最大水平主應力15 MPa,隧道最大埋深約780 m,兼有如溶蝕、剝蝕類型。
施工中可能遇巖溶、巖爆、突水、突泥、大型暗河和瓦斯等風險,隧道平常涌水量為2萬7 600 m3/d,雨季最大涌水量為4 萬1 400 m3/d,為高風險管控隧道。因此項目開工時即成立應急救援小組,用于搶險的機械設備和物資分別停存放于各隧道主洞與斜井口處。
項目部與屬地專業(yè)救援機構確定了應急救援協議。項目部距國家礦山應急救援芙蓉隊600 km,專業(yè)救援人員9 h 內可到達事故現場;項目部距德陽市綜合應急救援支隊天池礦山救援大隊270 km,專業(yè)救援人員6 h 內可到達事故現場;項目部與松潘縣人民醫(yī)院建立了醫(yī)療綠色通道,相距17 km,專業(yè)救護人員20 min 可到達事故現場;項目部距松潘消防大隊20 km,專業(yè)消防人員20 min 內可到達事故現場。
項目部配備了超前水平鉆機、應急保障車、掌子面攝像監(jiān)控儀、移動式抽水站、應急發(fā)電機、4 h呼吸器、自動蘇生器、瓦斯檢定儀、鋼爬梯、干粉滅火器等救援裝備、設備300 余臺套。
按照《鐵路隧道工程風險管理技術規(guī)范》風險評估要求,對該隧道施工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進行了全面辨識,并使用風險矩陣評價法對可能發(fā)生的各類型事故產生的風險后果進行了評價。
云屯堡隧道風險評估結果顯示:可能導致的11 種事故類型中,低風險的有4 項,中度風險的有3 項,高度風險的有3 項,極高風險1 項,其中高度風險及極高風險主要有:坍塌、瓦斯爆炸(突出、火災)、突泥涌水、火災等4 項。
圖1 項目應急組織機構圖
圖2 項目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響應流程圖
根據事故信息、初步原因分析、人員傷亡情況、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范圍等因素劃分,將應急響應級別分為Ⅰ-Ⅳ級,分別為Ⅰ級中國中鐵,Ⅱ級中鐵二局,Ⅲ級中鐵二局二公司,Ⅳ項目部負責第Ⅳ級應急響應工作,并配合Ⅰ、Ⅱ、Ⅲ級響應工作。響應分級、啟動條件分別對應特別重大、重大、較大、一般4 個事故等級。項目應急組織機構如圖1 所示。
項目生產安全事故應急響應流程如圖2 所示。
現場主要應急處置步驟及內容為:事故發(fā)生后,事故現場人員應立即疏散、撤離,并采取自救、互救措施;現場人員第一時間通知項目經理;項目經理或其他負責人立即趕赴現場,查看事故情況及傷損情況;判明情況,下達處置方案啟動命令并上報;確定方案開展救援和傷員救護;救援終止;事故調查及善后處理。
1.先期撤離條件確認
圍巖變形超過臨界值、噴射混凝土表面產生縱橫向裂紋、拱頂或拱璧間斷掉塊或構件支撐間隙不斷變大、張開;巖層的節(jié)理縫或裂隙肉眼可見持續(xù)變大張開;圍巖發(fā)生異響聲或局部少量滲水;洞門地表發(fā)生沉陷、洞門明顯偏壓變形、地表植被滑移。
2.現場涉險人員的先期自救和互救措施
(1)坍塌事故發(fā)生后,仔細觀察周圍環(huán)境,利用坍塌后的空隙、逃生通道等空間逃離危險區(qū)域。
(2)當被困人員無法逃離危險區(qū)域時應保持鎮(zhèn)靜,不要亂動,以便將身體的消耗降到最低,等待救援。
(3)如果在坍塌中受傷出血,首先應用毛巾、衣服緊緊扎住傷口距離心臟較近的位置,減少出血。但應注意每隔一小時要放開幾分鐘,避免肢端缺血死壞。骨折傷者應先止血,并用夾板或代用品固定。
1.先期撤離條件確認
隧道掌子面及初支裸露面的涌水量增大;局部滲水量增加;涌水水質變化帶泥帶壓。
2.現場涉險人員的先期自救和互救措施
(1)發(fā)出險情訊號,并按逃生路線有序撤離,遇險人員應利用預設的爬梯、臺架、逃生繩等脫險,如果涌水量較大,人員可利用救生圈、救生衣等進行逃生,逐步轉移到安全地點。
(2)如果被埋,應立即挖出傷員,注意不要再度受傷,動作要輕,準、快,不要強行拉。如全部被埋應盡快將傷者的頭部優(yōu)先暴露出來,清理口鼻泥土砂石、血塊,松解衣帶,以利呼吸。
(3)當被困人員不能及時脫險時,應及時發(fā)出求救信號,報告有關情況便于營救人員盡快得知自己的位置,便于施救。
(4)被困人員應保持鎮(zhèn)靜,不要亂動,以便將身體的消耗降到最低,等待救援。
1.先期撤離條件確認
空氣有顫動和流動,有“嘶嘶”的空氣流動聲;氣體檢測、監(jiān)測數據異常超標;鉆孔時有頂鉆、夾鉆、頂水、噴孔動力現象、風流逆轉、悶雷聲、煤爆聲、煤壁外鼓、開挖面瓦斯異常;瓦斯積聚、有火源出現,發(fā)現霧氣。
2.現場涉險人員的先期自救和互救措施
(1)當發(fā)現具有瓦斯突出先兆或檢測瓦斯?jié)舛瘸^允許安全值時,必須停止作業(yè),立即撤離作業(yè)人員直至洞外,同時切斷電源,加強通風觀察、檢測。
(2)如果作業(yè)過程中發(fā)現附近空氣有顫動現象或聽見“嘶嘶”的空氣流動聲,即判定為瓦斯爆炸前兆,應立即進行就地自救。
自救時應背向空氣顫動的方向,俯臥倒地,面部貼在地面,以降低身體高度,避開沖擊波的強力沖擊,同時,用雙臂護住頭面部并盡量減少皮膚的外露部分;如果隧道內有水坑或水溝,則應順勢爬入水中并閉住氣暫停呼吸,或用毛巾或口罩捂住口鼻,防止把火焰吸入肺部。最好脫下外衣蓋住身體,盡量減少肉體暴露面積,以減少燒傷。
(3)瓦斯爆炸后,洞內生還人員應采取自我保護措施,自己能逃離現場的,必須盡快離開,撤出洞外,若無力撤出時,則在相對安全處等待救援。外撤時,要迅速按規(guī)定佩戴好自救器,弄清方向,沿著避災路線,用濕物捂住口鼻趕快撤退到新鮮風流中或洞外。若隧道破壞嚴重,無法撤退時,則選擇初期支護未遭到破壞的地段,或利用一切可能的條件建立臨時避難硐室,或盡量靠近風管水管處,利用高壓風延長救援時間,過程中應相互安慰、穩(wěn)定情緒,等待救助,并有規(guī)律地發(fā)出呼救信號。
(4)對于附近的傷員,涉險人員要協助其佩戴好自救器,幫助撤出危險區(qū);不能行走的人員,應靠近新鮮風流30 ~50 m 范圍內,或設法抬運到新鮮風流或空氣中。
(5)切斷電源,防止瓦斯的再次聚集造成二次爆炸。撤出災區(qū)后,查看有無人員傷亡情況,并將情況立即向現場負責人或領導匯報。
1.先期撤離條件確認
煙霧彌漫、可見度差;空氣溫度急劇升高;現場火勢難于撲滅時。
2.現場涉險人員的先期自救和互救措施
(1)迅速了解或判明事故的性質、地點范圍和事故區(qū)通風系統(tǒng)、風流及火勢蔓延方向、所處位置,依據災害預防自救措施及現場的實際,確定撤退路線和避災自救的方法。
(2)撤退時,應在現場負責人及有經驗的人員帶領下有組織地撤退。
(3)位于火源進風側的人員,應迎著新鮮風流撤退。
(4)位于火源回風側的人員或是在撤退途中遇到煙氣有中毒危險時,利用隧道內的水,浸濕毛巾、衣物或向身上淋水等辦法進行降溫,并用濕物捂住口鼻,盡量低身彎腰,低著頭快速前進,盡快撤退或繞到新鮮風流中去,或在煙氣沒有到達之前,順著風流盡快從回風出口撤到安全地點;煙霧大、視線不清或溫度高時,則應盡量貼著隧道底板和邊墻管道等爬行撤退。
當預設的逃生管道失效或隧道內未預設逃生管道時,立即利用超前水平地質鉆機鉆設90 ~120 mm氧氣和食物的輸送管道(適用于除火災外的其他風險事件應急救援)。
若要擴大應急救援,應做好救援前期準備工作,包括施工便道、救援工作面、動力電源、高壓水、作業(yè)平臺、混凝土、砂袋、鋼支撐等相關設備設施。
現場應急處置須設置應急領導小組組長、綜合協調組、搶險救援組、技術方案組、后勤保障組、安全保衛(wèi)組,應急處置卡應明確各組負責人、處置程序和行動內容;同時設置隧道坍塌、隧道突泥涌水、隧道瓦斯爆炸、隧道火災應急處置方案卡片,明確各項應急處置內容。
為強化應急預案核心功能,采取以下措施對預案的內容進行一定的調整和優(yōu)化。應急預案是針對事故發(fā)生的處置方案,對于事故預防的措施等方面,調整到專項施工方案內容當中。應急預案的單獨個體信息,如項目概況、應急物資設備、聯系人等調整到附件當中。應急預案的管理、演練及保障要求等調整到應急預案管理辦法當中。崗位應急應會的基本常識調整到教育培訓等內容當中。經過以上一系列的調整,使得應急預案的正文內容大幅減少,更有利于從業(yè)人員掌握。
目前,云屯堡隧道已安全施工1 900 余天,未發(fā)生任何安全生產事故,其生產安全事故現場應急處置預案已作為范本在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中心網站發(fā)布,在今后的類似工程建設中將會具有更大的研究價值和發(fā)展?jié)摿Γ哂袕V闊的推廣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