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德坤,許云龍,葛志鵬,楊明瀚
(齊齊哈爾和平醫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腹股溝疝是臨床醫學中常見的外科疾病,其主要指患者腹腔內臟經腹股溝區向外突出的癥狀,該疾病病發會導致患者出現消化系統紊亂、泌尿困難等癥狀,病情嚴重的患者還會誘發腸梗阻、電解質紊亂等并發癥,以此危及患者性命。近年,腹股溝疝病發率愈來愈高,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國人民的健康水平[1-3]。本文通過對有張力和無張力修補術在腹股溝疝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進行研究分析,意在為提高該疾病臨床治愈率提出可行性方案。
選取我院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收治的腹股溝疝患者60 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比組,各30 例,其中研究組患者年齡4~39 歲,平均(21.6±4.9)歲,平均體重(50.6±7.2)kg,男女比例 5:5。對比組患者年齡 5~40 歲,平均(21.5±5.4)歲,平均體重(50.5±7.6)kg,男女比例5:5。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不具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入選標準:(1)兩組患者均接受CT 檢查且符合該疾病臨床診斷標準;(2)兩組患者均知道此次實驗研究的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患有其他臟器疾病者;(2)認知存在缺陷或障礙者。
研究組行無張力修補術治療,術前給予患者麻醉,麻醉起效后于患者腹股溝行刀,做5 cm 切口,逐層分離皮下組織,將斜肌腱膜切除后行游離操作,是腹內斜肌等組織暴露在外,隨后將疝囊外翻置腹腔,將大疝囊行橫斷操作,將填充物置于疝環內,并對疝環進行固定。將補片置于精索下,使其完全覆蓋腹股溝后壁,確認患者無不良反應后逐層縫合切口。對比組行有張力修補術治療,術前給予患者麻醉,麻醉起效后于患者腹股溝中心行刀,做5 cm 手術切口,逐層剝離皮下組織,使斜肌腱膜等暴露在外,采用縱向操作將腹橫筋膜與下層組織分開,使疝囊暴露在外。隨后將其周圍組織行游離操作,游離至疝囊上端。在疝囊上部結扎后切除多余組織,隨后將斜肌腱膜進行折疊置放于精索一側。確認患者無不良反應后縫合手術切口。兩組患者術后均持續給予抗感染藥物治療。
觀察兩組患者接受不同手術治療后切口感染、皮下積液、性腺損傷等不良反應發生率。觀察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等臨床指標,臨床指標參考手術治療資料,確保數據準確性。
用SPSS 19.0 軟件對研究中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具體對比數據見下表1,兩組患者接受不同手術治療后統計得知,研究組患者切口感染、皮下積液、性腺損傷等不良反應發生率均低于對比組患者且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
具體對比數據見下表2,兩組患者接受不同手術治療后統計得知,研究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和住院時間等臨床指標均低于對比組患者且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
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研究組 30 61.6±7.6 93.4±4.1 7.2±1.6對比組 30 114.8±9.3 128.4±6.3 11.6±2.7 t 24.261 25.503 7.678 P 0.001 0.001 0.001
腹股溝疝是嬰幼兒以及高齡群體高發疾病之一,該疾病病發不僅會導致患者生活質量降低,還易誘發多種并發癥,以此危及患者性命。腹股溝疝病因頗為駁雜,腹部持續高壓、腹壁薄弱以及便秘等均易導致病發,患者臨床癥狀表現為腹股溝區包塊。目前針對該疾病主要采用藥物控制或手術進行治療,患者接受治療后臨床癥狀能夠得到顯著改善,治愈性較高[4-7]。
有張力修補術是應用在腹股溝疝臨床治療中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其雖能有效的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手術過程中會對患者生理結構造成損傷,以此導致患者術后會出現持續疼痛癥狀,最終導致患者依從性降低。而無張力修補術的應用,不僅具有極高的治療價值,使患者臨床癥狀得到大幅度改善,通過有效的縫合方式,還能降低患者術后疼痛等癥狀的發生,以此提高患者后期康復效率,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8-10]。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行無張力修補術治療的研究組患者,其臨床指標以及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比組患者且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無張力修補術的應用,提高了腹股溝疝的臨床治療有效率,患者接受手術不會出現過度的應激反應,其對手術治療的依從性大幅度提高。此外,無張力修補術在提高患者康復效率和治愈率的同時,還規避了大量手術風險,降低了醫療事故的發生,進一步促進了良好醫患關系的形成。因此,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