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月霞,郜慧娟,王雋,謝溶萍,殷麗娟,金苗
(新疆哈密市中心醫院 兒科,新疆 哈密)
巴里坤縣醫院婦產科承擔著共9 個鄉的新生兒出生,2018年的年分娩量達到大約480 人次,其中因各種原因發生了多例新生兒殘疾和死亡案例,最大的影響因素就是新生兒窒息。為了降低新生兒殘疾和死亡率,為其健康成長提供有力的保障,本院特展開規范的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的推廣培訓計劃,使本院產兒醫護人員掌握更加規范合理的新生兒復蘇流程技術,并將其熟練運用至新生兒復蘇搶救的實踐中,保障新生兒的安全和健康[1-3]。為研究分析在基層醫院推廣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的應用效果,本文特選取了2018 年和2019 年巴里坤縣醫院出生的新生兒為研究對象,詳細研究報告如下。
將哈密市巴里坤縣醫院婦產科于2018 年1~12 月出生的480 例新生兒設為本次研究B 組,再選取該院于2019 年1~12 月出生的496 例新生兒設為A 組,B 組新生兒出生于未推廣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的情況,A 組新生兒出生于推廣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的情況。其中,B 組新生兒的男女比例為 267:213,平均體重為(3.38±0.27)kg,平均胎齡在(39.5±2.8)周;A 組新生兒的男女比例為278:218,平均體重為(3.32±0.29)kg,平均胎齡在(39.8±2.7)周。經檢查,所有新生兒皆未出現發育不完整的情況,各器官完整,所有家屬皆知情并同意參與本次研究,在性別、體重和胎齡等一般研究資料比較中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本院所有婦產兒科相關醫護人員進行現場《新生兒復蘇搶救》流程和病情評估給予專項理論及技能操作培訓,邀請具有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的專業培訓人員[需達到中國新生兒復蘇指南(2016)標準]采取現場講解的方式,再結合實踐指導,遵循技術骨干“一對一”的指導教學培訓模式展開技術教學。計劃普及培訓學員100 人次,成立專門的培訓、考核師資團隊,對參加學習的醫護人員采取現場考察,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摸底其對于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的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以此確定系統培訓的重點內容。培訓內容以淡化窒息和強化復蘇為主,舉辦為時3 期(3 個月)的理論和操作學習班,在培訓期間要求醫護人員掌握新生兒復蘇搶救技術,培訓結束后進行現場考核和指導,對于通過考核的醫護人員授予自治區級Ⅰ類學分8 分(理論3 分、實踐5 分)。最終,要求做到區域內《新生兒復蘇搶救》技術同質化,培訓組要不定期對基層的培訓人員進行抽查、考核,力求達到預期培訓目標。
(1)觀察對比兩組新生兒的窒息情況,按照窒息的程度將其劃分為輕度窒息(新生兒面部或全身皮膚青紫,呼吸淺表不規律,但心跳規則,對外界刺激有反應,存在喉反射)和重度窒息(皮膚蒼白、口唇暗紫,呼吸微弱或無呼吸,心跳弱且不規則,對外界刺激無反應,喉反射消失)[4-5]。窒息發生率=輕度窒息率+重度窒息率。
(2)觀察對比兩組新生兒的窒息并發癥發生情況和窒息致殘致死的情況,新生兒發生窒息主要可能導致的并發癥包括:缺血缺氧性腦病、呼吸紊亂、低鈉血癥,嚴重者導致殘疾,甚至直接發生死亡[6]。
數據納入SPSS 23.0 軟件中分析,新生兒窒息情況、窒息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致殘致死情況的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表示,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以表示,P<0.05 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B 組新生兒,A 組新生兒的窒息情況明顯較輕,窒息發生總概率更低,組間數據差異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的窒息情況對比[n(%)]
通過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B 組新生兒,A 組新生兒的窒息并發癥發生率和窒息致殘致死的概率皆較低,組間數據差異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的窒息并發癥發生率以及窒息致死致殘率對比[n(%)]
新生兒窒息是指由于在產前、產時或者產后的各種原因致使胎兒缺氧發生在宮內的窘迫現象或者在娩出過程中發生的呼吸、循環障礙,進而導致在出生后1 min 無法自主呼吸或者不能自主建立規律呼吸,一種以低氧血癥、高碳酸血癥和酸中毒為主要病理性病變的發生在新生兒群體的疾病類型[7-8]。該病是新生兒出生后的最常見也最緊急的一種情況,必須及時采取有效的搶救和護理方式,如此才能降低新生兒因窒息發生的一系列嚴重的并發癥狀,改善其預后,減少殘疾和死亡的概率,為新生兒的生命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促進新生兒的健康成長。
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作為新生兒窒息臨床中應用最為廣泛的醫學技術,只要發生新生兒有窒息現象,該技術是首選治療方案。只要相關醫護人員按照正確的操作步驟,就可以有效減輕窒息程度,降低因窒息導致的殘疾和死亡情況發生。實施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需要借助相關的器械設備,在產科和兒科的醫護人員共同協作下才能有效開展。經過大量的臨床研究,我國的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已經逐漸發展至成熟,培訓的醫護人員也可正常投入實踐之中。但這些情況只是針對經濟較發達的中大型醫院而言的,實際上,在很多基層醫院中,由于研究資源匱乏,婦科和兒科的醫護人員缺乏相關的專業培訓,大多都不具備完整全面的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未能掌握到正確的復蘇技術流程,這也導致了這些地區的新生兒存在較高的傷殘率和死亡率。對此,在基層醫院開展推廣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培訓就顯得十分有必要。本文以2018 年和2019 年巴里坤縣醫院出生的新生兒為研究對象展開了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B 組新生兒,A 組新生兒的窒息情況明顯較輕,窒息發生總概率更低,而且窒息并發癥發生率和窒息致殘致死的概率皆較低,組間數據差異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在基層醫院推廣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能夠降低新生兒窒息發生概率,減輕窒息程度,有助于改善預后,減少因窒息導致的并發癥情況發生,降低殘疾和死亡發生率,是一種值得在基層醫院推廣的并且具有較高應用價值的新生兒護理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