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梅
(北京市朝陽區將臺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北京)
高血壓是臨床醫學中常見的心血管內科疾病,其主要指患者動脈內血液壓力持續升高的癥狀,該疾病病發會導致患者出現長期頭暈、頭痛等癥狀,部分病情嚴重的患者還會誘發心臟病、腎病、腦血栓等并發癥,以此危及患者性命。隨著我國社會人口老年化的深入,該疾病病發率與日俱增,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國老年群體健康水平[1-3]。本文通過對替米沙坦在高血壓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進行研究分析,意在為提高該疾病臨床治療有效率提出可行性方案。
選取我院 2018 年1 月至2019 年 1 月收治的高血壓患者2000 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比組,每組 1000 例,其中研究組年齡 45~73 歲,平均(61.8±4.7)歲,平均體重(55.2±7.1)kg,男女比例5:5。對比組年齡45~75 歲,平均(62.2±5.1)歲,平均體重(55.5±6.6)kg,男女比例5:5。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入選標準:(1)兩組患者均符合WHO 關于該疾病的診斷標準。(2)兩組患者均知道此次實驗研究的目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患有其他臟器疾病者。(2)妊娠期孕婦。
研究組行替米沙坦(北京巨能制藥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60285)藥物治療,藥物使用方法和劑量嚴格遵照醫囑,初始劑量 1 日 1 次,1 次 40 mg,接受治療后 1 周對患者血壓進行持續監控,隨后依據患者耐藥性和血壓改變,將每日劑量控制在20~80 mg,采用口服的方式給藥。對比組行氯沙坦(Lek Pharmaceuticals d.d.;國藥準字 J20150076)藥物治療,使用劑量和方法遵照醫囑,初始劑量1 日1 次,1 次50 mg,患者接受治療后1 周可依據患者病情進展將藥物劑量調整至100 mg,采用口服的方式給藥,以上治療均持續治療2 個月后對比療效。
觀察兩組患者接受治療8 周后平均舒張壓和平均收縮壓等血壓指標,血壓指標通過血壓檢測的方式進行統計,觀察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頭暈、心悸、皮疹、消化系統紊亂等不良反應發生率,嚴格參考臨床資料,確保數據統計的準確性。
用SPSS 19.0 軟件對研究中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用t和檢驗及表示計量資料,用χ2和(%)檢驗及表示計數資料,用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具體對比數據見表1,兩組患者接受不同藥物治療后統計得知,研究組患者舒張壓和收縮壓指標均低于對比組患者且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血壓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血壓指標對比
組別 例數 舒張壓 收縮壓研究組 1000 86.3±4.5 135.7±7.1對比組 1000 91.7±5.2 143.4±6.5 t 24.831 25.295 P 0.001 0.001
具體對比數據見表2,兩組患者接受不同藥物治療后統計得知,研究組患者頭暈、心悸、皮疹、消化系統紊亂等不良反應發生率均低于對比組患者且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
高血壓是中老年群體高發疾病之一,該疾病病發不僅會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還易誘發多種并發癥,以此危及患者性命。高血壓病因頗為駁雜,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肥胖癥以及遺傳因素均易導致該疾病病發,患者臨床癥狀表現為血壓升高。目前針對該疾病主要采用藥物控制的方法進行治療,患者接受治療后血壓指標能得到有效控制,但難以治愈[4-7]。
替米沙坦是主要用于原發性高血壓的臨床治療中主要的藥物之一,其主要成分為替米沙坦、性狀為白色異形片。替米沙坦的應用會導致患者血管緊張素水平增高,以此影響受體過度刺激,最終導致患者血醛固酮水平降低,以此發揮控制血壓水平的療效。該藥物在患者服用后3 h 起效,12 h 可達藥效峰值,藥效持續時間長達24 h,且在服用藥物后24 h內患者血藥結合率表現良好。在大量臨床治療實驗中發現,該藥物的使用,不僅能有效提高高血壓患者血壓控制率,還不易引發患者出現不良反應或并發癥,以此使患者對臨床藥物治療的依從性得到提升,最終提高臨床治療有效率,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8-10]。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行替米沙坦藥物治療的研究組患者,其血壓指標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均優于對比組患者且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替米沙坦的應用,提高了高血壓臨床治療有效率,患者經過治療后,臨床癥狀能夠得到顯著改善,以此提高患者后期康復效率。此外,該藥物的使用還能規避患者患后接受治療期間風險因素,以此降低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減少醫療事故的發生,進一步促進良好醫患關系的建立。因此,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