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愉
(青海省西寧市第一人民醫院,青海 西寧)
分娩是每位孕產婦都需要經歷的過程。但大部分初產婦在分娩過程中會因為子宮肌肉痙攣與不良情緒等方面因素,對正常分娩過程會產生一定的影響[1]。因此,對初產婦實施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具有是很重要的意義[2]。本文通過對150例初產婦進行觀察與研究,探討在產科護理中實施連續性助產護理模式的效果與應用,現報道如下。
將我院 2018 年 4 月至 2019 年 4 月收治的 150 例初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將產婦隨機分為兩組,即觀察組75 例與對照組 75 例。觀察組初產婦年齡 21~34 歲,平均(27.36±4.48)歲。對照組中初產婦年齡22~35歲,平均(27.56±4.37)歲。對兩組初產婦一般資料通過采用統計學分析,結果得出(P>0.05),可做對比討論。所有初產婦及其家屬均已知情同意,并自愿納入本次研究中,且經由我社區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對初產婦進行常規助產護理,觀察組在常規助產護理的基礎上加上連續性助產護理模式,主要護理方式如下。
(1)產前護理:護理人員指導初產婦定時進行常規檢查,囑咐初產婦進行適量的鍛煉,以達到改善機體耐受性的目的。對初產婦及其家屬進行相應的知識教育,使初產婦對分娩有正確的認知,主要內容包括孕期教育、分娩方式與產后康復護理等方面。
(2)產時護理:在初產婦分娩過程中,護理人員全程參與陪伴分娩,指導和幫助初產婦調整生產的體位,增加產婦生產過程中的舒適度,初產婦在分娩過程中會感受到劇烈的疼痛感,護理人員應主動與初產婦交流,了解其感興趣的話題,轉移初產婦對疼痛的關注。并在旁對產婦進行鼓勵和安慰,縮短產婦的總產程,保證分娩能夠順利進行。
(3)產后護理:在產婦生產完成后,實時監測產婦與新生兒的生命體征,對產婦仔細介紹母乳喂養相關知識,定時到病房訪視產婦的情況,產后定時對產婦的子宮進行按摩,減少產婦產后出現不良情況的幾率。
記錄觀察組與對照組初產婦護理后的產后出血量與總產程時間。
將得出的產科初產婦數據,納入SPSS 18.0 軟件中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表示,連續性助產護理模式和只進行常規護理對比中,P<0.05 為差異顯著,研究具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對觀察組和對照組初產婦的總產程時間與產后出血量進行對比分析,觀察組產婦護理后的總產程時間與產后出血量均比對照組更少,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護理后的總產程時間與產后出血量對比

表1 兩組產婦護理后的總產程時間與產后出血量對比
組別 例數 總產程(h) 產后出血量(mL)觀察組 75 8.74±1.24 153.65±9.78對照組 75 11.38±2.37 169.47±9.63 t 8.548 9.982 P 0.001 0.001
由于大部分初產婦缺乏相應的分娩知識,會導致初產婦在分娩時產生不良情緒,初產婦產生不良情緒將會對分娩造成不良影響,造成初產婦產程增加、出血量增多等[3]。嚴重的甚至會對初產婦與新生兒的生命健康產生威脅,增加初產婦的生產風險[4]。
連續性助產護理模式作為一種有效的初產婦護理方式,其護理方式主要包括產前護理、產時護理以及產后護理等方面,促使減少初產婦的產后出血情況,提高產婦的分娩質量。
本文通過我院收治的150 例初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對照組對初產婦進行常規助產護理,觀察組在常規助產護理的基礎上加上連續性助產護理模式,觀察組初產婦的產程時間與產后出血量明顯比對照組更佳,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結果表示,連續性助產護理模式在本次研究中比只進行常規分娩護理的作用更加明顯,能夠一定程度上縮短產婦的總產程,減少產婦初產后的出血量。探討在產科護理中實施連續性助產護理模式的效果與應用,值得臨床推廣和研究。